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弗罗斯特一生心仪朗费罗,并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继承朗费罗质朴的诗风、意象、词汇和句法。同时,弗罗斯特以诗歌的多样性、开放性和灵活性背弃了朗费罗诗歌的单一性、封闭性和僵化性,以直白中的隐秘背弃了朗费罗直白的劝诫。弗罗斯特对朗费罗的继承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在继承其诗艺和语言风格的基础之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艺术。  相似文献   

2.
朗费罗认为美国诗歌的创作与本土化密切相关。没有本土化的诗歌因素很难代表美国文学走向世界。朗费罗自始至终将诚实勤奋、使命意识、"天职"这些清教的思想贯穿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为美国诗歌本土化创作探索一条新路。朗费罗诗歌本土化写作实践探索将清教思想作为美国精神的一个部分,同时为美国文学民族化奠定基础,而这些又与朗费罗的家庭教育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19世纪美国诗人朗费罗的很多诗歌具有一种重要的品质:忧郁.忧郁于朗费罗是一种宗教, 一种精神的安慰.在美国文学史上,他是一位紫色的诗魂. 朗费罗的诗歌富有忧郁情结,部分原因是因为要满足他那个时代人民阅读的品味需要;其次是西方文化的悲剧精神从生命本体的角度深化了朗费罗诗歌创作的忧郁情调.  相似文献   

4.
惠特曼歌颂民主自由,体现了美国人民对民主的渴望,他赞美人民创造性的劳动,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溯惠特曼作品特质的形成.都认为他受到了美国文坛先贤的影响.其中朗费罗对惠特曼文学创作的影响最大.在惠特曼眼里,是朗费罗把诗歌文学诞生的标记打在美国第一个世纪身上.惠特曼肯定了朗费罗的诗歌成就以及对美国人民的贡献.如果.没有朗费罗所代表的传统英诗在美国这块土地上的影响,惠特曼也就不会成其为惠特曼.惠特曼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吸收他们的营养,使自己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的学派和传统.  相似文献   

5.
柳士军 《培训与研究》2006,23(7):13-14,36
在19和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中,朗费罗与弗罗斯特的影响力是持久而且又有争议的。本文对朗费罗与弗罗斯特的诗歌进行了比较,认为他们的诗歌在语言、背景、形式、创作方法和主题的升华上有很多相同之处:语言上都以质朴、清新、优美著称;以美国新荣格尔为背景;采用传统诗体形式等等。  相似文献   

6.
宗教话语在19世纪美国人文主义诗人朗费罗的诗歌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主要体现在对"善"的书写、"爱"的传播以及对"死亡与永生"所拥有的旷达胸怀。只有对宗教的眷恋,诗人才会具有浓厚的宗教情结。朗费罗在诗歌中常用宗教般的语言、比喻、象征,一般不具备宗教情怀的读者很难发现诗人作品里隐匿的神学。朗费罗以宗教启示论与情感对抗美国建国初期艺术上的功利主义、生活上的实用主义,同时呼唤对信仰的敬畏与生命的欢喜,从而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文学成就。人文思想中的宗教话语与朗费罗所处的时代以及他的家族的宗教信仰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7.
和平与战争是诗歌创作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朗费罗的诗歌创作虽远离政治,但和平与战争依然是重要组成部分。在《圣经》的视野中分析朗费罗诗歌中的和平与战争主题发现:朗费罗借助宗教精神反对穷兵黩武,提出唯有和平本身才可以通向和平。朗费罗潜意识地认为和平是上帝的目的,是上帝的永恒统治,人类应该是和平的缔造者,和平的工作是上帝的召唤。朗费罗出生于宗教世家,其创作深受基督教的浸淫,从《圣经》的视角阐释其诗歌,为朗费罗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从文体学视角出发,对诗歌<雨天>音韵、结构、意象和修辞四方面的文体特征以及各特征所产生的文体效果进行分析.旨在从新的角度探索朗费罗诗歌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9.
朗费罗是美国第一位职业诗人,他的诗歌家喻户晓、耳熟能详、魅力永存。商籁体(sonnet)是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也叫十四行诗。朗费罗的商籁体诗歌因袭了意大利皮特拉克诗体,主题沿袭了传统的题材,情调忧郁、感伤,意象主要是大海。  相似文献   

10.
美国19世纪诗人朗费罗在诗歌创作中采用戏剧化的叙事策略,包括戏剧对话、戏剧独白、戏剧冲突、戏剧场景以及戏剧情境等,取得了较大的艺术成就。各种文学艺术形态之间互相渗透会为彼此带来巨大的活力,戏剧的艺术技巧与诗歌创作是一脉相承的。朗费罗诗歌所具有的戏剧性增强了诗歌的戏剧效果,凸显了诗歌的主题,使这些诗的价值内涵扩大了。  相似文献   

11.
英国十七世纪的玄学派诗歌与中国东晋时期的玄言诗不仅在名称上非常接近,在历史背景上亦有相似之处。但前者乱中求进,积极介入生活,十分注重诗歌形式,努力进行艺术创新;而后者则乱中求退,消极避世,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前者“玄”在艺术手段,后者则“玄”在思想内容。二者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也大相径庭,玄言诗的迅速湮灭和玄学派诗歌的后来居上,同样都为揭示诗歌与社会、哲学和宗教的辩证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传统文化的差异孕育了不同的家庭教育,不同的家庭教育又反映着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本位主义的差异、价值取向的不同、民族性格的区别、思维方式的反差是中美家庭教育文化差异的集中体现。文章通过中关家庭教育的比较,进一步阐述了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中西方社会文化内涵的不同所产生的中西差异。  相似文献   

13.
随着英语教学对英语文化渗透和文化交际能力的强调,英语诗歌已成为高校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行之有效的英语诗歌教学法也成了诸多教者探讨的热门话题。英语诗歌文学意境和音乐意境丰富性的特点决定了诗歌教学要借助诸多手段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产生共鸣。"意境-移情型"教学法的实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有效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4.
诗是最讲究形式技巧和文体范式的语言艺术,诗形不但是构成诗的文体范式的基础,还能够呈现诗人的诗艺水平.英语诗歌诗体的不稳定性使英语诗人有更多的文体自由,英语图像诗的历史悠久.现代图像诗运动正是自由诗革命的一部分,一些具像诗堪称极端的自由诗.图像诗既有增加美感的形式价值,也有使诗意增值的内容价值.图像诗创作具有特殊的文体革命意义,图像诗具有特殊的文本价值、文体价值及诗体价值.  相似文献   

15.
"前景化"是文学语言的标志性特征.英诗的韵律和节奏是诗人用来实现"前景化"特征的重要手段,研究和了解英诗的韵律和节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英诗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诗歌翻译的本质就是再现原诗的审美特质和艺术魅力。围绕这一基本原则 ,在对中国古典诗歌主要格律手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着重就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格律转换之相关技巧进行了探讨与归纳  相似文献   

17.
诗可译,但古汉诗英译,必须处理好几个关键性的问题,诗的内容和意境的领会与再现;诗的形式、韵律、节奏的传达,行为主体的确定及时态的选取。  相似文献   

18.
受诗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传统思想影响,有些学者和译者认为诗歌不可译。本文以《木兰辞》两个英译本为对象,对比解读其诗歌翻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具体表现,从而证明诗歌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