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对人的需要问题,历史和现实都有不同的认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把人作为万事的权衡”或者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因此,恩格斯当年根据费尔巴哈的这种德国哲学,曾引申如下:“人只需要了解自己本身,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估计这些关系,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根据自己本性的需要,来安排世界”(《马克思全  相似文献   

2.
人的一切活动都与人的需要相联系,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思想为我们正确地认识人、人的活动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一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某物的本性即为该物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是由该物的存在方式决定的。人的本性是由人的存在方式决定的人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人的需要”就是反映人的这种规定性的核心范畴。(1)人的自然—社会存在与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一、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物的尺度”,在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中,人处于最基本的地位,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人的发展又是社会一切物质发展的尺度.人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自主属性,人的本质力量是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统一.自然属性是说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又是自然存在物,而自然存在物是说人的生物性,即遗  相似文献   

4.
道德选择是指人们在面对各种道德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时所采取的态度和方式,它是人自身道德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没有人在面临道德问题时的道德选择,就不会有道德的发生、发展,更不会有道德主体的生成。道德选择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生存方式。“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①动物和动物之间、动物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比较单纯,是一种接近于“自然”的关系,不存在“道德”关系。它们不需要也没有选择,它们只是按照动物的本能和需要来处理它们之间…  相似文献   

5.
我国学术界既定的价值概念已将价值哲学导向了价值虚无主义;价值哲学必须建立在对人的本质的准确认识、把握的基础之上;一切价值物只能是人的社会本质──自由精神的对象物;价值主体只能是具有“自由精神”的人类。  相似文献   

6.
“内在的尺度”指的是主体人的超脱肉体需要的、比种的尺度更高级的精神需要的尺度。应密切联系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状况和欧洲美学的传统去理解、阐释“内在的尺度”的含义。必须从人类生命活动的特性出发求得对美的规律的正确、深入的认识,艺术和审美活动是一种精神化的感性生命活动。美的实质是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合形式性、合未来性的对象化。  相似文献   

7.
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作为人的社会本质力量对象化而产生,又作为主体需要的对象而显现。价值对象性是物的社会存在,是人的社会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凝结在对象物中的社会关系,是人在对象世界中的自我肯定,是物在实践活动中的社会功能。它是在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中由自己所处的地位和所起客观作用决定的。价值对象性和价值是本质和现象、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是人类存在的方式。满足主体积极的、良好的需要的价值对象性,才能实现和显现为价值。  相似文献   

8.
一人的审美实践,主要是感情等方面的心理活动。审美活动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它是把审美对象当作审美者某种心态的表现物,是把自己的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对审美对象进行取舍、建构乃至重组。这样,审美主体的“内在的尺度”,不仅仅是一种感知,而且还是审美经验、情绪、兴趣、理想等的综合,并利用这个“综合”来满足审美者的需要,从而构成了审美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审美价值关系。也正如苏联美  相似文献   

9.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天才地发现了人同时是能动和受动的存在,这意味着人必须依靠自己的本质力量去追求、创造符合其内在尺度的对象或环境,这种符合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符合,人由此领悟自己的幸福.人的内在尺度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同一性,即内在尺度是有力量的尺度,本质力量是有尺度的力量.人的内在尺度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本体性、多样性、历史性、社会性、可遮蔽性.马克思的这种看法为人类指明了通向幸福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1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而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如是说。人作为历史的主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在与客观世界一切存在物所构成的客体中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的涵义。从实践关系来看,人是能动的改造者,物是被改造的对象,人作为实践主体出现;从认识关系来看,人是主动的认识者,物是被认识的对象,人作为认识主体存在;从价值关系来看,人作为价值主体,物则只能被作为主体所评价的对象客体等等。总之,人是一切存在物中的最高存在者,成为主动和主导方面而支配、制约着社会历史的兴衰与进退。  相似文献   

11.
哲学禀明,“主体”即指能反映改造客体的物质实体,即有意识的人.“主体作用’即指主体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动性由潜在状态经过有效的释放转变为现实的力量,按照这两个尺度,在教学中能实施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诞生后,社会选择作为生物进化的主体向度中介,与自然选择共同推动着属人世界的生物进化。社会选择发生的必然性,规定于自然选择的“设定”、人类的需要本性、作为人类存在方式的实践。其历史发展,迄今呈现为相继的三个阶段,即:依附型自发选择阶段、对立型自觉选择阶段、和谐型反思选择阶段。其基本形态在对象性关系的视面分别表现为:生物界固有本性与社会主体的本质力量辨证统一的“肯定方式”、社会主体与生物界的对象性关系中的“对象化”和“异化”矛盾运动的对象性活动、社会主体对象化与生物对象主体化的二重过程辩证统一的合理形态。研究作为生物进化主体向度中介的社会选择.对可持续发展的启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生物系统的最终生存依赖于自然选择所选择的社会选择,任何贬低人类在生物界主导地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社会选择的可持续发展;社会选择能使生物界有限价值的生成能力向无限扩张,“唯生态论”作为缺少主体性根据的悲观主义,对可持续发展有害;当代生态危机在最终意义上是自然选择的一种结果,坚持可持续发展、走出生态危机的阴影的唯一选择指向只能是社会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知识人,不仅仅是教育这个领域中对人性所作出的一种设定,作为一种普遍人性的理念,其历史也源远流长。早在古希腊时代,先哲们就把知识、求知看作人的最主要、最本质的属性。苏格拉底虽然崇尚人的美德,但却提出“知识即美德”的命题;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中所写下的第一句话就是:“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他认为,求知是人的最本质的冲动;柏拉图要在人们心灵里建立的也是知识的“理想国”。到了近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更是取代了上帝的力量,“知识就是力量”,不仅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指向,而且也为“知识人”的人性设定增添了现实的根据和功…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海德格尔的哲学观和语言观,文章首先阐明“物”的本质以及艺术品作为符号对“物”本质的超越性;其次,分析了海德格尔在“最纯粹的被言说”即诗中探求“语言言说”本质的论证过程;最后,文章指出现代人已经抛却了神性的尺度,并论证了诗歌定是人类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海德格尔的哲学观和语言观,文章首先阐明“物”的本质以及艺术品作为符号对“物”本质的超越性;其次,分析了海德格尔在“最纯粹的被言说”即诗中探求“语言言说”本质的论证过程;最后,文章指出现代人已经抛却了神性的尺度,并论证了诗歌定是人类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6.
鲁洁 《教书育人》2005,(7):19-21
知识人,不仅仅是教育这个领域中对人性所作出的一种设定,作为一种普遍人性的理念,其历史也源远流长。早在古希腊时代,先哲们就把知识、求知看作人的最主要、最本质的属性。苏格拉底虽然崇尚人的美德,但却提出“知识即美德”的命题: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中所写下的第一句话就是:“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他认为,求知是人的最本质的冲动:柏拉图要在人们心灵里建立的也是知识的“理想国”。到了近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更是取代了上帝的力量,“知识就是力量”,不仅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指向,而且也为“知识人”的人性设定增添了现实的根据和功利的基础,知识人不仅是人的本性,而且是人要成为万物之主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7.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人本质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两次转变——由神本位向人本位转变,由人的自然本性向人的社会本质转变。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费尔巴哈类本质的基础上,指出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现实的关系范畴和总和的意蕴。实践作为人的本质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为人的生活提供物质资料,形成人的意识,构建人的社会关系,使人成为人。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人的本是一切社会的总和,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是不断变化的,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合作是人们主动的行为,是社会关系的核心内容,合作是人的深层本质,是人类发展的方式,认识合作的本质意义,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赵国弟 《上海教育》2009,(24):53-54
“行以至诚”是东昌中学的校训。“至诚”出自《中庸》的“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意思是说: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将“至诚”与“尽性”联系起来,使“诚”落在“性”上,而“性”就是人的“本性”,由人的“心”支配。所以,诚者,就是能真诚面对自己的心,毫无造作与矫饰,这样的人处事就能从容而又合乎规律。我们常说,教育是“良心”活,实际上道出了教育本身及教育工作者需要“诚”,即对教育科学的“真诚”,对教育对象的“心诚”,对教育本质的“虔诚”。  相似文献   

20.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诸多人性属性的根本,应当从“关系”来理解人的本质。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论述是从“自由自觉的活动”到“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并不是后者对前者的否定,而是科学的进程,它首先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再研究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劳动实践是人的本质存在的实在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