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康丽 《青年记者》2010,(12):31-32
调查性报道起源于西方,由于中西方在国情等方面的差异,调查性报道引入中国后逐渐实现了其在中国的“软着陆”。用西方的标准观照调查性报道,尤其是中国的调查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的题材和采访活动空间将受到很大局限。中国式的调查性报道可以理解为是由媒体相对独立完成、  相似文献   

2.
调查性报道起源于西方,由于中西方在国情等方面的差异,调查性报道引入中国后逐渐实现了其在中国的"软着陆".用西方的标准观照调查性报道,尤其是中国的调查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的题材和采访活动空间将受到很大局限.  相似文献   

3.
调查性报道(Investigative Reporting)是一种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调查性报道对于记的采访有着更为严格、更为深入、更为全面的要求。特别是电视形态的调查性报道,因为声音画面等特有元素的存在,其采访更有着自己独特的要求。这就要求记养成一定的思维意识方式,从而在采访实践中科学应用。笔认为,除了从事日常报道所应具备  相似文献   

4.
吴乐珺 《视听界》2007,(3):83-84
对于电视调查性报道而言,调查方式的选择直接决定了调查的效果和探寻真相的程度。近年来出现的一些调查方式,如陷阱式调查和体验式调查,在丰富调查方式的同时,也引起了争议。这些调查方式往往能够帮助媒体获得独家新闻和令人震撼的调查结果,但都和隐性采访分不开,有些就是隐性采访的变异,而争议的焦点正在于这些调查方式的正当性和公正性。  相似文献   

5.
苏枭 《新闻窗》2014,(6):82-82
调查性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一种。调查性报告,以其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身份、采访制作的投入之大、对问题深入剖析之深、逻辑缜密、叙事完整、细节充分等特点在新闻传播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加之电视媒体的鲜活、多样的传播方式,使"调查性报告"的社会价值、现实意义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本论文以中央电台新闻评论部的调查新闻节目其中一期《新闻调查——陈丹青出走》为例,分析电视媒体如何呈现"调查性报道"。  相似文献   

6.
增强党刊可读性的理念与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炜 《记者摇篮》2010,(8):25-26
选题:抓住社会需求 引起读者兴趣 在新的形势下,主流媒体的可读性应该具备导向正确、监督有力以及可信、有益、有趣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党刊作为党和人民的喉开,如何将信息优势转化为报道优势?这就要求党刊要抓住社会需求,以采访事实的深入,思考问题的高远,真正引起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7.
当代的文字记者中,有一部分记者并不具备记者应该具备的业务素质。有些记者采访能力和写作能力薄弱,不能很好地完成采编任务;有些记者观察能力较差,不能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新闻细节;有些记者自我定位不准确,不能深入到基层群众中与群众交流。这些都说明了有些记者并不具备当代文字记者应有的基本业务素质,本文意在分析怎样提高当代文字记者的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8.
带心采访     
题前语:会议报道是新闻采访中的难点,每年一次的“两会”报道是难点中的难点;在“两会”报道中介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新机制及其完善过程又是最为艰巨的。而《中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红椅子》一举攻克这些难关,获得1993年全国人大好新闻大奖。作者的体会是,必须——  相似文献   

9.
卢铮 《中国记者》2012,(3):102-103
事件纷繁复杂、采访人物众多、线索头绪不一……财经调查性报道难度很大;不过,财经调查性报道并非无章可循。无论选题构思、调查采访还是行文方式,都有其规律和技巧。  相似文献   

10.
梁永春 《中国广播》2008,(10):98-99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无疑是中华民族呈现给全世界的一场精彩演出。作为参与盛会的传媒人,应该拿出怎样的新闻作品奉献给受众?及时、准确、专业,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除了这些之外,是否具备“以人为本”的新闻观,也是奥运报道能否深人人心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1.
韩元  朱强 《新闻知识》2002,(12):13-14,36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的报道形式。”①由于这一报道形式常见于西方的“揭丑报道”,在我国的新闻实践中则多为批评报道,往往触及社会腐败问题,采访难度较大;但能够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同时又是媒体行使监督权的重要手段,因此,该报道形式成为衡量一张报纸报道深度及记者报道水平的重要标尺。很多媒体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因,不遗余力地鼓励记者采写调查性报道,以在激烈的报业市场竞争中赢取读者青睐,提升自己的公信力及获得潜在的经济效益。 调查性报道的采访不但能体现记者的知识积累、从业经历、新闻敏感、采访经验,还能体现其对一  相似文献   

12.
按照西方的调查报道定义,调查性报道的宗旨就是关注社会上一切蓄意掩盖的丑恶和不道德的新闻并加以无情揭露。如果用这种标准划定调查性报道,尤其是中国的调查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的题材和采访活动空间将受到很大的局限,也与我国奉行的“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报道方针相悖。从今天我国社会的发展情况看,现实社会生活中其实有许多事件、人物和话题具有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新闻价值,同样需要进行深度报道、需要发掘和调查。  相似文献   

13.
张岑岑 《新闻世界》2011,(9):266-267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采访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特殊的采访形式,在调查性报道中经常发挥重要作用。隐性采访一方面提高了调查性报道的真实性,同时也挖掘了很多有深度的问题。但是,隐性采访的运用有一定的“度”,必须注意把握原则,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新闻从业人员在调查性报道中采用了隐性采访这一非常规手段。本文分析了调查性报道和隐性采访的渊源,并通过案例分析了当前"隐性采访迷恋"现象的原因,以期引起对隐性采访带来的负面影响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新闻事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涌现出一批批素质高视野开阔的记者,甘肃籍记者王克勤,就是其中的一位。在王克勤的采访经历中,他的一系列调查性、揭露性报道格外引人注目,采访历程也格外辛酸艰难。他独特的新闻价值观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努力,使其成为国内调查记者中的“另类”。  相似文献   

16.
电视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计划采访与即兴采访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新闻采访,无外乎分为计划采访和即兴采访。计划采访,顾名思义,是记者按照事先拟定好的计划对被采访者进行的预约性采访。相对于即兴采访,计划采访属于线性采访,打的是有准备之仗;而即兴采访这种报道形式,是记者在采访现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9,(1):88-100
本文采用知识社会学的研究路径,运用各类文献材料考察了起源于美国的调查性报道导入中国的历史过程,关注这一过程中观念、实践与话语的互动机制。研究发现,自八十年代初期至九十年代初期,调查性报道观念经过语言转换被收编到中国政治文化的语境之中,但并未被中国新闻业界和学界的主流所接纳。这一时期中国新闻业开展了一系列颇具影响的调查性报道实践,这些实践大都在舆论监督与深度报道的话语之下展开,调查性报道的独立话语尚未形成,记者也未能以调查性报道的规范性要求来反思自身行为。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新闻调查》等调查性电视节目的创办以及《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向深度调查报道转型,中国新闻界的调查性报道实践日趋活跃,关于调查性报道的话语意识逐渐形成。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联系日益密切,借助共同体的话语建构,调查性报道的实践经验被提炼成公共知识得以传承和扩散,最终使得调查性报道观念在中国落地生根,助推了中国新闻业的专业化转型。  相似文献   

18.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深度"的锤炼涉及到选题、采访及编辑等一系列流程。选题的合理把握首先必须建立在对深度报道本质的正确理解之上,其次还必须要具备意识形态上的功能与意义;调查采访中应注意对深度空间的"发掘"与"挖掘",其中对深度空间挖掘的关键在于具有证据意识、问题意识与质疑精神;后期编辑中除了应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建构深层报道表述系统,还应注意华尔街日报体以及戏剧性元素在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一些题材往往长期存在、反复出现或呈周期性的活动,有人称它们为“万岁”新闻。如每年都有的“三·八”节、“六·一”节等特定的节日报道,还有些会议报道。记者在采访这些新闻进行报道时,往往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即一般化的  相似文献   

20.
张筱筠 《青年记者》2009,(14):58-59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反映情况、揭示问题为主旨,以记者独立采访调查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才能完成的重量级新闻报道形式。伦理则专指人类社会生活关系中应该遵循的道理和规则或人类社会生活的秩序、规则及合理、正当的行为。由此可见,调查性报道中的伦理,是调查性报道这一新闻报道形式在实际的采写操作中应当遵循的道理、规范和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