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女性翻译理论看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性文学翻译以女权主义运动为背景。它的出现和繁荣是对父权文化的挑战 ,同时也是对父权文化的扰乱和瓦解 ,表达了女性要求政治独立、性别独立及文化独立的愿望 ,实现了女性生存的社会价值。女性翻译理论的建立使女性翻译走向理论化 ,正规化 ,有序化。女权运动的文化性质决定了女性翻译理论的研究是跨性别、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2.
李素慧 《海外英语》2012,(15):142-143,164
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前提下,费拉德的专著《翻译与性别——女性主义时代的翻译》利用翻译与性别的文化交叉互动性,对女权主义影响下的翻译过程进行了详尽的评述。指出带有性别意识标签的翻译,即女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把自己翻译进语言中",对源文进行重读和改写,对翻译理论赋予新的意义,重新界定翻译术语等等。提高了女性译者和女性作家的身份,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话语的女性主义重写--兼比较《简·爱》的两个中译本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的日益关联,如何在翻译中体现女性话语成为女性主义翻译和体现其译者主体性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出发,结合权力和话语的关系,强调了女性话语权的重要性,通过实例探讨了凸显女性话语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从女性翻译理论看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文学翻译以女权主义运动为背景.它的出现和繁荣是对父权文化的挑战,同时也是对父权文化的扰乱和瓦解,表达了女性要求政治独立、性别独立及文化独立的愿望,实现了女性生存的社会价值.女性翻译理论的建立使女性翻译走向理论化,正规化,有序化.女权运动的文化性质决定了女性翻译理论的研究是跨性别、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5.
席印蕊 《海外英语》2014,(15):140-141
自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发生了文化转向,女性主义翻译观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小妇人》是19世纪美国著名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代表作。该书中反复出现当时一些社会思想,如女性意识、女性独立、女性权利等。该文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对女性译者刘春英和陈玉立的汉译本(2008),和男性译者王之光的汉译本(2012)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前提下,费拉德的专著《翻译与性别——女性主义时代的翻译》利用翻译与性别的文化交叉互动性,对女权主义影响下的翻译过程进行了详尽的评述.指出带有性别意识标签的翻译,即女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把自己翻译进语言中”,对源文进行重读和改写,对翻译理论赋予新的意义,重新界定翻译术语等等.提高了女性译者和女性作家的身份,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框架中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及其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作为翻译理论的文化流派,通过语言的性别角色研究与转换,将翻译研究置于后现代主义的研究范畴中。女性主义翻译研究者提倡把女性主义观念移植入译本,解构男性菲勒斯文化,强调翻译的政治性,让语言替女性说话以突出女性主体身份和女性意识。同时,女性主义译论也受到多方的质疑。从翻译思想研究的认识论、对策论和方法论角度出发,可以看到该译论存有诸多方面的局限性:翻译哲学思想基础比较薄弱;一些翻译主张有偏颇、极端之嫌;“话语霸权”势头的出现;在实验性作品的翻译实践中方法单一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翻译理论研究与女性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给翻译研究和实践带来了新的视角,并发展为一大思潮。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超越了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女性的政治话语权和译者的主体地位,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女性视角。从一些重译例子可以看到,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颠覆了传统翻译的忠实,回答了是谁,因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为哪些读者而重写的这样一个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认为,译者的差异性是影响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她们强调翻译研究应该消除传统译论对译者/女性的歧视,本论文试图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重点关注的性别切入,展现女性的话语策略以及女性译者对“忠实“概念的再度概念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观是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最新发展和女性主义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女性主义翻译观超越了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女性的政治话语权和译者的主体地位,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女性视角。本文从女性主义翻译观理论入手,阐述了该翻译理论内容及翻译策略,结合女性主义翻译观在中国的研究现状和汉译中的翻译实践,最终论证指出女性主义翻译观对汉译的指导意义及其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女性主义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认为翻译是一种政治行为,主张以"女性价值"介入翻译文本而重塑女性形象,从而彰显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本质特征——主体性、权力关系以及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2.
从女性翻译理论看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性学翻译以女权主义运动为背景。它的出现和繁荣是对父权化的挑战,同时也是对父权化的扰乱和瓦解,表达了女性要求政治独立、性别独立及化独立的愿望,实现了女性生存的社会价值。女性翻译理论的建立使女性翻译走向理论化,正规化,有序化。女权运动的化性质决定了女性翻译理论的研究是跨性别、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翻译研究与女性自身在社会上都曾处于被动和消极地位,这种现状促使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相结合。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各种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女性主义以翻译为媒介使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得以发表,逐步提高了女性的地位,也增强了女性主义的影响力,同时其也对翻译理论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女性主义理论促使翻译研究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4.
女性主义翻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翻译研究领域,将性别纳入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主张消除性别歧视,实现原文/译文,作者/译者的平等地位,并倡导发挥译者主体性,让“女性”得以被看见和听见.女性感情通常比男性更为丰富细腻,在语言表达上也比男性更为生动贴切,语气内涵传达更具感染力.在翻译实践中,女性性别认同也可以通过译者主体性并采取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5.
我国翻译史长达2000年之久,但从文字记载来看,男性译者一直占据翻译史的主导地位。众多的女性译者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形成了一个被遗忘的群体。借鉴西方女性主义翻译史研究的经验,同时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史情,我们不仅要认识到进行女性翻译史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且更要估计到这项工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我国的女性翻译史研究要寻找科学的理论支撑、采用适当的撰写体例、使用合理的研究方法、重视史料的收集和拓展。  相似文献   

16.
性别话题作为翻译研究的新视角,逐渐引起相关研究者的重视。在东西方文化里,男女不平等之事已存在很久了,男性处于主流统治地位,而女性只是附属品;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目的就在于在翻译中尽量让大家听见女性的声音,提高女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旨在翻译过程中强调女性地位,呈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政治意识和文化意识,不仅突破了传统翻译实践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而且也颠覆了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观。本文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内涵与功能价值进行研究,以期能为我国翻译研究带来一定的理论补充,同时也希望借此促进我国女性主义思潮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随着女权主义的进步而发生变化,尤其是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增多,传统的女性翻译理论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需要结合中国传统翻译理论方式来进行,使翻译作品更具有中国韵味,降低读者的理解难度。女性翻译理论的发展能够拓展人们的视野,同时也丰富了当代翻译理论,为翻译者提供更多的翻译技巧和翻译渠道。通过与中国传统译论的结合,可以让作品更加中国化,促进我国女性主义的理论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女性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译论进行研究,从而为我国翻译理论注入更为新鲜的血液,使我国女性翻译理论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斯皮瓦克是当代文化研究语境中关注翻译的理论家之一。她把翻译置于多种理论框架中,致力于研究翻译涉及的政治、民族、种族、帝国主义等政治色彩非常强烈的问题,提出"翻译的政治"这一概念。她的翻译一方面表明翻译的政治是指翻译在两种不同文化碰撞与交融过程中显现或隐现的权力关系;在政治语境中研究翻译,则凸显了翻译与权力的关系。从女性主义视角研究翻译的政治,就是要在重写翻译中凸显女性的差异性,为女性争取话语权。另一方面,其翻译也证明了当代翻译理论家的观点,在一定的历史语境中,翻译是译入语社会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政治行为。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把翻译视为彰显女性身份的政治行为,把翻译作为争取译者和女性地位的工具:为了消除翻译研究中的性别歧视,女性主义译者采用各种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对翻译过程进行文化介入,操纵译本。但由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西方激进的翻译策略在中国并没有得到热切的回应。中国女性主义译者选用了较为温和的方式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