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8 毫秒
1.
由于先秦儒家对圣贤境界和君子人格的推崇,加之对于不同层次人格教育标准在表述上的混同,使后世片面地将先秦儒家“成人”教育限定在君子人格教育上。实际上,先秦儒家的“成人”教育有着丰富的层次性,针对普通社会成员进行的普遍意义上的人格教育是其“成人”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诗穷而工”是中国传统诗论中的一个著名论点。然而它却与先秦的儒家文化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先秦儒家对待贫穷的方式是“安贫乐道”。“诗穷而工”与“安贫乐道”表面上看是两种不同的思想,实质上“安贫乐道”的儒家精神正是“诗穷而工”的深层次内核。体现了古代文人在儒家思想和诗歌的地位不断上升互动的过程中,在共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和相似的人生历程上的诗歌美学的集体性认同,是对积极人生、社会责任和生命体验上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学记》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的总结,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最早阐述教育问题的论著,本文总结《学记》中的道主要包含“道德规范”学问知识“”进学之法”的涵义,并指出了《学记》中“道”思想内涵对当今教育的启示与当今教育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刘学娟 《文教资料》2011,(35):24-25
对同义词“勤、劳”两字的辨析,从古至今观点颇多。对先秦时期而言,二者的异同情况需具体分析。文章以先秦十八部著作为例,检索“勤、劳”两字的具体使用情况,对二字意义上的区别做进一步的探讨,从而得出以下三个结论:二字在先秦时的使用频率相差不是很大;在上古“勤”已有“努力、用功”义;上古“劳”重于劳动后的体力感受,“勤”重于劳动过程或状态精神上的辛苦。  相似文献   

5.
《学记》是我国先秦时期儒家教育思想和经验的总结,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教育学专著。《学记》中关于“问”的论述对现今的教学仍有其借鉴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名”是先秦思想的重要主题之一。作为战国中后期的重要学派,商鞅及其后学也以自己的理论视角回应着先秦“正名”的两重向度。他们通过揭示亲亲之仁爱对于政治秩序建构的消极作用,否定了儒家援仁入礼来“正名”的意义。在重审人性、考察时势的基础上,作为根本政治制度的“法”被提了出来。新“法”不仅重正了政治层面的“名”,使其恢复了有效力,而且推动了语言认知层面的“名”在现实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美”在先秦儒家美学中是一个重要概念。先秦儒家美学对这个概念的界定是从两个大的方面入手的:否定的方法,强调审美意义上的“美”不是“善”;肯定的方法,一方面强调美与“情”有关,这种情不是生理快感,另一方面强调“美”是一种特殊的形式,是一种有特定意义的“文”。先秦儒家美学之“美”可以界定为能传达情感或引起情感反应的“文”。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社会 ,儒家王权受命说主要根源于开国之君及其先祖的圣德与武功。不过 ,自先秦延及两汉的儒家“圣王革命”、“顺天应人”的王权受命理论在认识上 ,使得王朝的改换或传延被视为“天予人归”的必然结果。这一儒家学说对汉晋间政治既起着昭示警戒作用 ,更在一定程度上麻醉着统治者及其黎民百姓。在汉魏禅代、魏晋易姓的王朝和平过渡中 ,权臣在利用儒家这一学说时篡改了先秦儒家的由内圣而外王的真精神。  相似文献   

9.
《诗大序》是我国诗歌理论的第一部专著,也是先秦时期儒家诗论的总结。儒家的“诗教”说要求诗歌密切联系现实,讽刺时政,启示后人用诗歌作为批判现实的武器。“诗歌”说指出的诗歌对政治的影响和社会教育作用,今天亦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内圣外王”一词出自《庄子·天下篇》,虽然不是儒家首创,但儒家学说讲的正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该词后来被儒家所采用。而且儒家也有许多术语与“内圣外王”意义相近。“内圣外王”在儒家思想中不仅具有人格意义,还具有政治意义、学术意义和文化意义,我们可以分别用儒家的“成己成物”、“修己治人”、“明体达用”和“中体西用”等术语来表达。  相似文献   

11.
“不但P,而且Q”常被看做递进复句的典型形式。本文通过对大量语言材料的分析发现:(1)P与Q在语义上并非总是前经后重、并列,有时Q是对P的补充,甚至P重Q轻的情况都很常见;(2)有时“不但”可用可不用,主要视话语中心的需要与说话人视觉变化,有时“不但……而且”必须配对使用,有时只能单用“而且”,这主要受制于某种特定条件。本文从语义、结构及语用的角度探讨合用与单用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2.
“动物成为权利主体”理论因与传统法学存在诸多不协调之处而在法学界引起激烈的争论。通过对法律史、法理学的理论、动物本身的特征、道德的形成过程,该理论所期望实现的目标、法律体系所具有的内在协调性及法学理论对法律实践的指导作用等方面的分析,最后得出“动物成为权利主体”论是不可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14.
文章认为,“言词”与“意义”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众多思想家探究的哲学命题。“言词”从其发端以降,就被纳入不断地注解和阐释中,从而导致了多种“意义”的生成。“意义”作为对对象价值的把握,因为“言词”的介入而得以明晰。“言词”与思想、观念一样,都是一种存在,它们在彼此构架和创造。文章从分析“言词”与“意义”的关系出发,通过探讨“话语”、“文本”和“时空历史”,认为:理解者的偏见、先在、前结构、不同视角等造成了解释的多样形态,每一种形态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而理解者解释“言词”、“话语”、“文本”、“历史”的过程,也就是解释自我的过程。但说与不可说浸透于整个解释过程中,人类将永远面临“说不可说”的尴尬。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e authors evaluated the impact of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 NatureScope in regular classrooms where it was used as a curriculum supplement. Teachers used the materials in the classroom for 8 weeks. A pretest/posttest design produced fe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exposed to the materials and the control groups.  相似文献   

16.
针对技术至上主义者在电子传媒时代惊呼童年消失了的观点,本文从人类文化、个体发展和儿童认知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童年在变化,但儿童期并没有消失.一切儿童文化产品都应遵循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例如,一部好的动漫作品就应该是儿童心灵幻想的伴奏曲.  相似文献   

17.
18.
19.
本文阐述了but的搭配使用问题,并辅以实例加以说明。通过本文,读者可以了解but与其他词搭配上的用法特征。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对话”已经成为我们教育行为的基本话语情境。在这一教育话语情境中,教师已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应是学生的“朋友”,更应是学生的“学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