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杨 《物理教师》2014,(5):50-51
《中学物理》期刊在2013年第11期刊载的《画错图像,歪打正着》一文(以下简称“原文”),对一道物理问题(以下简称“原题”)的“错解”(以下简称“解法l”)进行了分析,并提供了原文认为正确的“正解”(以下简称“解法2”),拜读原文,收获颇丰,但也有些疑惑,现提出来与原文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2.
与“一道答案正确的错解题”商榷侯忠义(西电公司高级中学,西安,710077)《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997年第6期中“一道答案正确的错解题”一文对一道习题给出了两种答案相同的解法.原文作者认为第二种解法正确而简便,而第一种解法是“解题思路不对,却得出了...  相似文献   

3.
闫智慧 《物理教师》2010,31(5):53-53
沪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4第20页的案例分析求解,颇受师生争议.本刊于2009年第9期发表了《由课本上一个案例的错解分析摆钟走时问题》(以下称为原文),笔者对教材中的求解和原文提供的解法,进行了深入的对比研究,发现教材中案例分析求解是完全正确的.而这两种解法,理论依据本质相同,可谓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4.
干志华 《数学教学》2009,(10):20-22
文[1]给出了含参数的不等式|a-f(x)|〉g(x)在给定区间上恒成立问题的一般解法,原文作者倾向于从否命题的角度进行处理.笔者作正面解答的尝试,得到了如下争议解法(以文[1]例2为例).  相似文献   

5.
本刊2012年02期刊出《对2011年高考物理海南卷第15题的几种解法和结果讨论》一文,在原文中作者讨论了该题的3种解法,其中解法2与解法3出现了增根,作者对此用较大篇幅讨论了这个增根.笔者认为这种讨论是不妥的.具体分析如下. 今按原文的思路分析解法2.  相似文献   

6.
<化学教学>2003年第3期<学生解题错误探究>一文读后受益匪浅,但其中二道例题解法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特提出与原文作者商榷并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7.
文描述了一堂富有生机、充满活力、体现创新精神、探究不同解法的数学活动课.正如作者在反思中所写到:“本课中一个原本不起眼的求阴影部分面积的问题,稍加改变就引起了学生的关注,继而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产生了一连串精彩的回答.他们的思维大放异彩,他们的想象令人惊叹不已.”然而,仔细对文[1]中所讲习题的研究,却发现真正的意外,由此引发一些思考.为方便阐述,现将此原题整理后抄录于下:  相似文献   

8.
读本刊2012年第2期刊登的"对2011年高考物理海南卷第15题的几种解法和结果讨论"一文(以下简称"原文")颇有收获.笔者与原文作者有同感,认为该题考查的物理知识不难,只考查了平抛运动的规律而已.但对"难在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的说法有不同观点.首先,原文解法1在求解小球平抛的水平距离时用到"直角三角形中,如果直角边是斜边长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角是30°"的几何知识是初中学生都熟知的,  相似文献   

9.
读了贵刊1999年第9期“如何理解洛伦兹力的做功问题”一文,受益匪浅.原文作者认为该题超纲,不宜作高考模拟题.但笔者认为此题很有训练应用价值,许多的高考复习材料中也均有此题及其变形,其题目功能可见一斑.此题之所以让学生产生洛伦兹力做功的错觉,是解法误导造成的.若理清思路,规范步骤,就可以避开“超纲”之疑.  相似文献   

10.
于正荣  祁海洲 《物理教师》2004,25(6):2-42,44
近读本刊2004年第2期《天平能平衡吗?》一文,觉得原文提出的问题十分有趣.对原文作者的观点,笔者也表示赞同.不过笔者觉得,原文对问题的讨论不够完整,还存在另外的两种情况需要补充。  相似文献   

11.
作者通过比较不同体系的常微分方程教材所介绍的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的种种解法及作者发现的一个简便解法,透过各种解法的特点,归纳概括出在系数矩阵不同情况下,相应采用何种解法才为简便  相似文献   

12.
鱼兆还 《物理教师》2006,27(12):35-35,37
本刊2006年第4期《螺旋桨获得的力不是反作用力》(以下称“原文”)一文对螺旋桨旋转时获得的向前推力来源于“反作用力”持否定看法,并以轮船的螺旋桨为例,分析了螺旋桨获得的动力问题,认为螺旋桨获得的力不是“反作用力”.关于该“力”的来源是什么,“原文”有两处叙述摘要如下:  相似文献   

13.
同一道试题,分析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解法.有的解法步骤繁琐,过程冗长;有的解法步骤简单,过程简短.在平时学习中应通过变换角度和方法来解同一道题,以开阔解题思路,这对熟练掌握有关化学解题技能很有好处.比较不同解法,针对不同情况,确定最优解法,还有助于认识不同方法的特点,以便在考试中能有针对性地采取较高效的方法解题,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薛超 《物理教师》2006,27(4):7-37
本刊2005年第9期发表了《对教材一道练习题解答之我见》一文(以下称“原文”).该文认为教材答案是错误的,对此论断笔者不敢苟同,笔者经过认真的分析,并与同行探讨后得出结论,原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一册第27面的那道练习题的配套图虽不太确切,但其解法和结果还是正确的,而“原文”的分析有误.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中学物理》(高中版)2011年第7期刊登的“探寻新思路挖掘新解法——关于波传播问题解法探究”一文,对机械波传播问题提供一种不分方向求解的新解法,笔者读了倍受启发.本文的作者在文章的结束时提到,波的传播不分方向求1/4解这一解法对1/4周期的情景是没有问题的,但对于1/8、1/12)二周期的情景能否适用,没有进行深入分...  相似文献   

16.
鲁信 《物理教师》2007,28(6):43-43,45
本刊在2006年第6期刊登了《巧建模型解竞赛题》一文,本文充分体现了巧妙建模灵活解题的思想,其设计立意新颖,例题很有代表性,读后深有感触.原文中最后一道例题,是关于斜抛运动的竞赛题,此题对学生的解题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笔者在进行竞赛辅导时也采用了这一道题,并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求解,下面就这道题再给出4种巧妙的解法,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7.
论文学翻译之"误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以作者原意为理解作品意义的根本依据的作者中心论,还是以作品的文本自身为理解作品意义的根本依据的文本中心论,都要求译者采取力图再现作者意图、复原文本意义为目的的“正读”的阅读方式。然而,现代意义观关于文学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的研究成果决定译者对原文文本的解读具有片面性、历史性、主观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因此“正读”只能是一种理想,“误读”则是文学翻译之必然,也是再创造之基础。译者对原文文本的创造性理解和阐释,丰富了原文文本的意义,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批评者应以更加宽容的态度对待文学翻译之“误读”,因为它使文学意义重建和文化重构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邓焕迎 《高中生》2014,(6):32-33
小结 本题从10个不同的角度入手.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继而生成10种不同的解题思路.解法1中的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公式,解法2中的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解法3中的平面向量基底的选取。解法4中的三角形中线的向量公式,解法4和解法5中的平面向量的各种运算.解法6中的平面向量的平行关系,解法7中的平面向量的加减法运算法则.解法8和解法9中的平面向量的垂直关系,解法10中的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几何意义等,几乎包括了平面向量的所有知识.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通过一道因式分解题的多种解法,说明如何拆项(或派项)分组分解因式,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启迪.例分解因式:分析从整体看,既无公因式可提,又不能用公式法或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因此直考虑用分组分解法分解团式,但无论如何直接分组,各组之间都没有公因式可提,也不可能用公式法或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在这种情况下,应考虑用拆项(或添项)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解法1拆(或添)常数项分组.解法2拆(或添)一次项分组.解法3拆(或添)H次项分组.历法4拆(或添)一、H次项分组.综合上述可知,只要我们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  相似文献   

20.
《化学教学》2003年第3期《学生解题错误探究》一文读后受益匪浅,但其中二道例题解法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特提出与原文作者商榷并供同行参考。 原文例7:有一瓶混有少量铜粉的氯化铁固体,怎样把他们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