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Affordance理论的角度说明了产品与用户之间的关系,阐述了产品语意的概念,对比了Affordance与产品语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出在产品设计中,使用产品语意与Affordance理论相结合的设计方式。并列举实例从Affordance与产品语意结合的异同性,多样性,互助性三个方面分析了Affordance与产品语意结合在产品设计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的严格化、精确化,演变为图灵机概念,随着第一台电脑诞生,图灵机的物理实现,人类认知和智能活动被认知科学家们乐观地认为可以转换成计算程序用机器进行模拟。认知科学就形成了认知可计算主义的研究纲领,对这种认知的本质就是计算,人脑计算机都不过是操作、处理符号的形式系统的总看法,中国学者在各自的相关领域都作出了应答:洪定国教授用显析序与隐缠序概念、金吾伦教授用构成论与生成论哲学范畴、刘粤生教授用结构信息与交换信息的广义信息范型重新解释了现实世界与可能世界的关系,这对认知逻辑的本质、人类认知活动经编码成为符号的过程作出了深刻阐述并提出了理论限度。认知科学目前的理论困境和实践困难就在于它业已形成的图灵意义下的算法概念只能模拟认知和智能活动中的显序部分、形成构成论的原子抽象,或者按我们的说法叫经典的结构信息,它不能完全解释人类心智活动的内在机制及其体现出的灵活性、选择性和自涌现性。吴学谋的泛系理论不是简单地依靠逻辑和图灵机算法,而是把结构信息作为要素的集合与关系的集合(交换信息)构成的复杂大系统来模拟人类智能,以冲破目前所做的只求系统的局部一致性的狭隘途径;而王德奎探索用三旋生物及物理的途径和黄展骥放弃逻辑...  相似文献   

3.
知觉符号理论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知科学研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知识在头脑中是如何表征的。其中占主流的理论一直是命题符号理论,受体验哲学和体验认知的推动以及知觉和认知的关系发生转变的影响,Barsalou针对命题符号理论的不足提出了知觉符号理论。知觉符号理论做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代表性理论之一,提出后获得了许多实验证据的支持。当然,该理论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于研究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受到具身哲学思想的影响,具身认知的研究得到了重大发展,而作为Gibson直接知觉理论核心概念的动允性(Affordance)这一概念,其丰富的含义更是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兴趣。朝向效应的出现则被研究者们视为物体动允性的一种体现。围绕着朝向效应,主要出现了动允性假说和注意指向假说两种主要的解释。本文对朝向效应现象的研究及其解释进行了总结概括,也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简短的评价和展望。  相似文献   

5.
概念隐喻理论是基础认知理论框架下抽象概念表征的重要理论。随着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快速发展,研究者采用多种实验方法在隐喻表达领域及隐喻表达之外对该理论进行了探讨。大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隐喻对知觉、记忆、思维、推理等认知活动均具有一定影响。文章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简要归纳,详细介绍了几个方面的经典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延伸性的思考,最后表述了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本世纪初数理逻辑学家一直在探讨关于计算及可计算性的概念,1936年基本奠定了可计算性的理论基础。同年英国人图灵(A.M.Toring)也正式提出了图灵机。 40年代人们开始研制电子计算机时,可计算性理论与模型图灵机为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提供了理论基础,特别是匈裔美籍数学家冯·诺依曼(Von·Neomann)对图灵机进行了改进并将它作为电子计算机的基本设计思想。目前电子计算机虽然已经历了四代的发展,正向第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典认知科学失去半壁江山,认知神经科学已成为认知科学的主导范式.在《激进的具身认知科学》(2009) 一书中,Chemero提出了取消主义纲领,即我们不必用表征概念来阐明认知过程.通过进一步考察认知过程的一些实例,可以看出表征的取消主义并不是一个站得住脚的立场.因此,激进的具身认知科学不是一个有效的研究纲领.  相似文献   

8.
孙宁 《考试周刊》2012,(12):21-22
感知经验与认知结构之间的关系是近年来认知科学及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对于这个问题,格式塔心理学家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对人的认知过程进行整体的综合分析,并系统整理了相关知觉组织原则,为包括范畴化、合理性等级划分等认知过程提供了合理的科学阐释,推动了知觉领域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本文借助该理论,阐释了口译实践中译员大脑的动态操作过程,同时联系神经网络学说、激活扩散模型、图式理论等其他认知领域的研究成窠,分析了概念整合网络中各心理空间之间的映射关系,特别是合成空间的层创结构中的认知操作特点。  相似文献   

10.
焦点结构历来受到学界广泛关注。近年来,学者们除了在语言学理论关照下继续对焦点结构进行探究外,也开始从实证(实验)视角对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梳理和归纳焦点结构在线加工的神经认知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研究的方向或前景。首先,焦点结构的神经认知研究应立足于语言学理论成果,深化对焦点结构相关概念的本质研究;其次,充分利用神经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最后,进一步加强焦点结构的语用加工、跨语言研究和焦点加工模型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吉布森认为:儿童和成人都能在环境中主动地发现、探索、参与和抽取信息。通过观察和游戏,儿童能从物体中获得越来越多的信息、事件和环境的时空序列。虽然吉布森的理论是建筑在现有的研究水平上的,是一种功能性理论,只是知觉理论的一个方面,但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两点启示:1.儿童是一个主动知觉者,与成人一样具有知觉世界的能力。2.要为儿童提供主动探索的条件和环境。实际上这两点帮助我们解决了应持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和方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吉布森开创的生态心理学被认为是一种直接的知觉理论范式,理论基础在于特示(specification)问题。特示主张,任何能量列阵(光、声音、作用力等)的结构都是特定物理事实的结果,因而能量列阵能够特定地指示该物理事实。如果特示关系是成立的,就意味着信息的形成外在于知觉过程,继而,知觉就是对外在形成信息的探索和拾取(information pickup)。对生态学进路知觉理论的批判、发展,必须以特示关系成立与否为理论源头。  相似文献   

13.
概念整合理论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思芹 《考试周刊》2007,22(33):149-150
概念整合理论结合了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正日渐成为交叉学科的研究热点。概念整合理论是建立在一定的认知基础、心理基础及生物神经基础之上的,本文主要从上述三个方面对概念整合理论的基础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祁金善 《文教资料》2008,(21):35-37
根据现代认知科学发展起来的原型理论在基本等级范畴和基本概念的认知理解方面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本文着重说明原型理论与概念认知的关系,同时分析原型理论的优势,说明现代认知语言学为概念的认知和词汇意义理解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隐喻研究的发展经由修辞学、哲学至语言学不同的阶段。各个阶段的研究不断地丰富人们对隐喻的认识,隐喻被认为是“人类组织其概念系统的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隐喻被纳入了认知科学的研究领域。认知科学领域中的隐喻研究主要涵盖七个主题,涉及到隐喻理论探讨、空间隐喻研究、具体的语言及语言教学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图形-背景理论是一种认知观,1915年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Rubin)首先提出,后由完形心理学家借鉴来研究知觉(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再后来被认知语言学家用来研究语言结构的意义.图形-背景分离原则是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同时也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确定“背景“和“目标“是主客观结合的结果,但最终以主观为准.本文从图形-背景论的基本思想出发,对英语分裂句(it-clefts)进行了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7.
对近年来认知发展的研究趋势做了分析,指出受认知科学和新皮亚杰主义的影响,认知发展研究呈现出较为综合的研究趋向。认为注重创立理论和概念体系对于认知发展的研究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学生前科学概念的特点及对理科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前科学概念,一般是指学生在接受正规的科学教育之前所形成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科学教育界(包括认知学家、科学哲学家)采用调查问卷、结合实例或现象进行访谈、作业分析以及观察学生的活动等方法,对学生的前科学概念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做出这些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研究的结果已成为西方科学教学中较为盛行的概念转变学习理论的认知科学基础。近年来,我国也有学者对学生的前科学概念给予研究与关注。  相似文献   

19.
段兰 《考试周刊》2013,(40):26-27
概念隐喻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政治演讲中的概念隐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本文以奥巴马2012年胜选演说词为语料分析说明事件域认知模型在概念隐喻中的应用。事件域认知模型(ECM)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对于概念隐喻有很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20.
正0引言"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简称CMT)是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先驱和发端,由美国语言学家Lakoff和哲学家Johnson在1980年联袂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首次提出。此后,该理论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式中影响力最大、应用面最广、成果最丰硕的理论框架之一,不仅有力地促成并推进了认知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也对认知科学、哲学、文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