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郁达夫个性心理机制及其小说的感伤基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认为,作家的艺术风格并不完全等同于他的人格,作家的创作和人格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作家的创作和作家的个性心理间的联系。我们对作家的研究,既要研究作品本身,研究作品产生的时代社会背景,更要研究作家整个人,不仅研究作家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也应研究作家的个性心理与他创作的联系。郁达夫认为:“艺术本来就是表  相似文献   

2.
鲁枢元曾在他的《创作心理研究》中对创作主体的心理机制作过独特而详细的研究,他指出作家的艺术心理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的因素组成:一是作家本人的经验;二是作家本人的动机需求;三是作家的政治信仰;四是作家的人格、情绪及文化素养。鲁枢元的分析大致说来是对的。不过,这里我想进一步说明的是,对以上各要素的分析只有在静态描述的理论中才成立,而在具  相似文献   

3.
基于精神分析的方法,文章从作家的创作心理和人物的心理结构两个方面对《伤心咖啡馆之歌》进行分析。从创作心理学看,这部小说是作家无意识心理的反映;从人物的心理特征看,小说中的三个主人公都是由于不能很好地协调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关系,最终上演了一场畸形的三角恋,导致了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4.
作为高级情感活动的文学创作活动,是一种对生活、自然、观念形态等建构式的整合过程。这种整合的深在动机是源于人的多层次的心理需要的,也就是说,是作家出于审美地表现人的需要缺乏的体验,而作家个体需要与社会集体需要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通过对作家创作动机研究,又进一步揭示作家优势需要体验在创作心理中诸如知觉、记忆、想象、情感、思维等因素都具有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5.
研究作家的创作活动应注重作家的心理结构。能对创作客体的刺激作出反应,主要是心理结构中具有内模仿和外传达的能力。然而要顺利地进行创作,还需要优化状态。创作的心理结构是作家的知、情、意以及媒介和形式规范的综合统一体,创作优化状态就是它们之间的最佳组合方式,表现为自觉与不自觉的、有意和无意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6.
创作的冲动     
孙娟娟 《考试周刊》2012,(79):14-14
小说主题即作家的创作意图,是作家所主要表现的思想愿望、情感、观念等,但无论如何作家的主观意图应为小说主题的第一层面。创作动机包括作家的心理动机,从艺术学的角度讲,它是文学创作的起点,本身包含着复杂的层面性和横纵向的关系。一般的作品除了总动机外。还有很多具体的子动机,另外还可以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本文仅对显在动机和潜在动机两方面加以论述。一显在动机是作家创作直接的心理动力,在现实生活中,艺术家由各种时间和物象的触动引起心理的波动,以致引起心理失衡,从而产生一定强度的情感、行为与笔墨,这是一种明显的有迹可寻的心理动力过程。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讨论20世纪30年代乡土创作同当时文学批评观念的关系。现代作家既立足乡土,也把握了世界文学的脉博,在创作上表现出新的风貌;而围绕乡土创作的批评活动也运用了新近的心理分析观念,对创作起着互动的阐释作用。中国现代文学在创作和批评上形成了一种既“现代”亦“乡土”的特征,现代作家的人格结构亦显现于此。  相似文献   

8.
在文艺心理学看来,任何创作动机的发生,都与作家艺术家的心理定势密切相关。从发生学角度看,心理定势作为幼年以来逐渐形成的心理认知图式,不仅在创作动机发生前一直存在,而且它还为创作动机的爆发规定具体方向。为什么对于同一外在机缘或刺激,有的作家立刻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有的却无动于衷呢?这主要是心理定势的作用。本文拟就心理定势的内在机制及其与创作动机的关系等问题作一研究,以俾理解作家艺术家创作心理奥秘。  相似文献   

9.
十七年时期的文学创作,虽然呈现出繁盛的局面,但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性作品并不很多。本文着重从古代文化的侵染、社会教化、作家个体内化及作家内部的复杂关系四个方面对作家创作心理的影响探究了十七年时期作家创作钝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苦难作为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它与作家创作有着紧密的关联。苦难对作家产生的影响体现于作家创作过程与作品中,作家创作苦难对作家而言有着救赎意义。苦难与作家创作这极其复杂的关系可从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史铁生这两位不同国籍却有着相似境遇的作家作为个案进行探索。以往研究中多以单一作家或单一角度较多,还可从更多的角度与个案中对此关系进行研究,故将以陀氏与史铁生为例,对作家的苦难与作家创作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归纳。  相似文献   

11.
《野草》是鲁迅心灵的真实记录。在创作《野草》的心理机制中,有三个因素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三个因素是早年的生活经历、创作时的心灵苦闷、对宁静生活的渴求。对作家的创作心理机制进行剖析和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2.
古代文论中的创作迟速与作家才性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作迟速与作家才性的关系,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创作论和作家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刘勰开始,古代文化就把作家才性看作一个由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的整体,决定、影响着创作过程和作家作品的质量、成就;创作迟速又与感兴现象关系密切。但是,创作的迟速并不等同于作家创作质量和成就的高或下与大或小;作为作家才性独特性的表现之一,创作迟速应以作品优劣为衡量标准;能兼取迟速二者之长是更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小说史略》出发,并结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作实际,可以对作家创作动机形成几点思考:作家创作动机有其独特的心理机制;影响作家创作动机的形成有两个因素,一是满足自身需求的内在因素,二是社会、市场、读者等外部因素,对于两者,作家的侧重点不同,但是两者又密不可分;“学者作家”是文学创作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14.
学艺术对人生、对生命的把握是以心灵的感悟来获得的,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作家,其创作心理的独特性,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观念意识。本选取影响郁达夫创作心理的成长期生活经历,讨论郁达夫成长期的贫困感、歧视感与潜意识心理的形成及其与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对文艺这种精神产品作心理学观:从创作发端看,一切生活现象只有变成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的心理现象才有可能变成文学现象;从创作过程看,它们是一个诸多心理机制和功能综合发挥的心理活动过程;从创作结果看,最后呈现出的是艺术化了的审美心理形态。  相似文献   

16.
所谓创作心态,是指用家创用时所特有的一种心理运动状态。作家心态的构成要素是多元的,其中先天秉赋、阅历、年龄、修养、才能、气质、性格、情感体验等等,对作家心态的生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每个作家的心态,都是一个独特的运动着的审美心理世界。创作心态,从实质上看,也是作家的心理思维问题。一般说来,作家的创作过程,相对可分为三个阶段:写作前:写作中;写作后。但每个阶段,都少不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参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  相似文献   

17.
从朱自清的个人经历、文化视野、“中和主义”、创作心理结构诸方面进行泛文化角度地透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朱自清是优秀的散文家,但不是永葆艺术魅力的作家;他的散文创作兴盛在前期,淡化在后期;丰收和歉收并存,绝唱和遗憾共在。凡此种种,无不呈现出作家创作心理上的文化困境。应该客观地评判朱自清的散文  相似文献   

18.
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文学不是对历史、对现实生活原封不动的复制。学界对白居易《长恨歌》中一些问题的争论,从根本上来讲,是有些人忽视了文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这个根本。我们应该尊重历史,立足现实,应该遵循文学创作与接受的基本规律,尊重创作与历史、生活之间的关系,关注作家的创作心理,以求得到更接近作品内蕴、更符合作家创作意图的合情合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它包括显动机和潜动机.显动机是从事创作的直接心理驱力.生活中作家因各种物象事件的触发,产生心理波动,造成心理失衡,并引发作家一定强度的情感,这便是创作的显动机.张爱玲创作的显动机是为了生计和实现自己的天才梦,从香港辍学回到上海,为了生存她拿起了笔,"出名要趁早呀!……迟了来不及了!"潜动机是指作家艺术家从事创作时内心的某种无意识驱动力量,它是心底涌动的一股潜流,暗中驱策着作家前行.张爱玲创作的潜动机是郁积在胸中的感受和体验、思想和情感,"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张爱玲对新文学是不满的,她要通过创作,体现出对新文学的反驳和偏离,这也是她创作的潜在动机.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文学心理分析小说回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传入中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也在我国出现了。周作人最运用心理分析理论来阐释学现象。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作家首开心理分析小说创作的先河。 但真正专心致于心理分析小说创作的,是活跃于三十年代坛的施蛰存和穆时英两位作家。四十年代可说是我国心理分析小说的鼎盛, 涌现了一大批象路翎和张爱玲这样卓有成就的心理分析小说作家,最后发展到作家无名氏,则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史上的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达到了高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