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推铅球滑步双支撑阶段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推铅球的滑步双支撑阶段是完整动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这一阶段起着承上(滑步)启下(最后用力)的作用。通过对背向滑步推铅球滑步双支撑阶段的分析得出,铅球的滑步双支撑阶段是一个衔接连贯的过程,这一阶段的动作节奏过慢或过快都将影响铅球最后用力动作,影响滑步阶段所获得的初速度。正确的动作节奏应是在保证形成最佳用力的条件下越快越好。  相似文献   

2.
亚洲冠军李玲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下肢速度节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玉蓉 《体育学刊》2008,15(5):90-93
以多哈亚运会女子铅球冠军李玲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背向滑步技术不同阶段下肢速度节奏特征.结果表明:滑步阶段人体重心与铅球的速度有明显上升趋势,与其它优秀运动员相比重心速度与铅球速度差值过小;过渡阶段较好地保持了人体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最后用力阶段人体重心速度下降过大,对铅球最后加速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涛 《中华武术》2000,(3):13-13
滑步速度对推铅球成绩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滑步距离短使滑步速度提高受到 了限制。而有关资料表明,即使优秀运动员对 滑步速度的利用率也只有30%-40%。因此, 如何提高铅球运动员滑步速度的利用率问题, 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一、铅球在出手前的运行应符合弹道原理 (一)根据弹道原理,运动员在滑步时, 只有使铅球的运动轨迹与最后用力方向趋向一 条直线,才能使铅球出手初速度更快,从而使 铅球飞出距离更远。也就是说,要想使推铅球 成绩更好,运动员就应该尽力使铅球在滑步阶 段和最后用力阶段所获得的速度方向在一条…  相似文献   

4.
李玉 《体育教学》2007,(3):61-61
背向滑步及髋部的顶转是背向滑步掷铅球的关键所在,滑步的距离、滑步的节奏及滑步的速度又是滑步技术动作的要点。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动作经常出现滑步与最后用力阶段脱节,滑步节奏掌握不好,滑步距离短及滑步  相似文献   

5.
铅球技术     
动作结构滑步最后用力 ’ 缓冲注释:铅球技术包括下列阶段:预备阶段、滑步、最后用力、缓冲。注释:铅球置于手指和手指根部;用右手将铅球按于颈前部。注释:左腿上提,右腿微屈;左腿用力后摆;用脚跟滑步(1);肩部朝向投掷圈的后部。·35·准备最后用力 l 缓冲准奋 I 滑步缓冲注释:两脚迅速交替落地,右脚先落地,左脚后落地;两脚转向投掷方向。注释:最后用力开始时身体重心落在右腿;快速伸展右腿使髋部转向前方(1);提肘推球(2);左膝伸。·36·校园体fl i} 0 滑步缓冲注释: 最后用力的同时,伴随右腿的快速伸展; 伸左腿,完成发力动作。_隹备 ’ 滑…  相似文献   

6.
铅球最后用力的理论与训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对铅球最后用力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重新划分铅球最后用力阶段,并论述了单支撑最后用力的积极意义及专项力量的训练。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和综合分析,提出了划分铅球最后用力阶段的新观点:推铅球最后用力阶段,是从滑步过程中支撑腿水平方向上运动结束之时开始到铅球离手的过程。整个最后用力阶段分为单支撑用力和双支撑用力出手两个阶段,单支撑最后用力阶段对减小铅球预先速度的损耗、加快左脚着地和拉长工作肌有重要意义。在训练中采用切割组合训练方法可有效地把力量与技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加强快速力量训练,尤其下肢爆发力和制动力量。  相似文献   

7.
铅球运动员的成绩要达到高水平,就必须掌握良好的投掷技术。良好的投掷技术体现在正确的最后用力、平稳快速的滑步以及滑步与最后用力的有力衔接三个方面。由于滑步能使运动员和铅球获得预先的速度,因此滑步推铅球比原地推铅球的效果更佳。笔者就此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铅球滑步与最后用力衔接技术的教学初期的教学手段方面的研究甚少,文章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认为:采用二十二字口诀,对建立正确的铅球技术概念和掌握合理的滑步技术以及与最后用力的衔接技术效果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铅球教学重点是最后用力,难点是滑步与最后用力的衔接,滑步与最后用力衔接的好坏直接影响铅球的成绩。铅球项目属斜抛运动,其抛射的远度S的距离取决于出手的初速度和出手角度(S=Vo^2sin2a/g),而出手角6度是有一定限制的,且当出手角度一样时出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优秀女子运动员推铅球速度特征发现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2名专项成绩在17.36m以上采用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中国优秀女子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速摄影与影片解析等方法,研究分析运动员推铅球技术的身体重心与铅球速度及其关系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滑步结束时铅球运动速度存在一个适宜区段;运动员最后用力发力时间是在最后用力阶段之前;全程推球中铅球速度有两个较大起伏,而不是不断加速等。研究结果有助于教练员、运动员正确认识推铅球技术。  相似文献   

11.
以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女子铅球冠军巩立娇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生物力学测试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其运动学技术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如下:巩立娇滑步技术阶段具低起投速度,滑步时间和距离短,滑步速度慢、摆动动作幅度小、躯干下压幅度小的技术特点;转换技术阶段保持了铅球与身体重心的同步运动节奏,躯干保持滑步姿势的能力强;动作幅度大,身体重心起伏小,运动速度稳定的技术特点;最后用力阶段身体重心与铅球运动速度节奏合理.具有用力时间短、动作幅度大、出手角度小和出手速度快的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12.
对铅球技术中滑步最后用力衔接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的铅球技术包括滑步和最后用力两个技术部分,这两个技术部分是不可分割的完整技术体系。衔接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铅球技术的发挥和成绩的提高。推铅球技术中只有在做好衔接技术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把滑步所创造的预先速度过渡到最后用力中去和用力之前是否保证最有力的姿势,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推铅球技术演变的分析,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困难,笔者提出:采用新教学方法和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预加速阶段人体和铅球的合速度是滑步教学阶段的重点;充分利用肌肉的生理特性和已获得的动量为最后用力创造条件并提高出手速度是转换阶段和最后用力阶段教学的重难点。  相似文献   

14.
我国女子铅球优秀运动员投掷技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3名女子铅球优秀运动员的整个滑步和最后用力技术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巩立姣滑步距离过小、用时过多,但整个加速节奏较好;李玲过渡时间过短,超越器械的效果不好,最后用力的幅度小、距离短,整个用力节奏不好;李梅菊滑步阶段身体重心上下起伏的程度小,加速节奏比较好,不足的是最后用力的时间偏长.  相似文献   

15.
铅球、标枪、铁饼最后用力技术动作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铅球、标枪、铁饼都是以远度决定成绩的田赛项目,在整个投掷技术动作中,最后用力动作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尽管三个项目所投掷的器械不同,但就其最后用力动作而言,三者存在着许多异同。下面就三者最后用力动作进行具体分析。一、铅球的最后用力 铅球的最后用力动作因滑步的长短而大致分为两种技术动作。 (一)短长型(滑步距离较短而最后用力的一步距  相似文献   

16.
现代铅球左侧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当前现代铅球左侧技术研究不足的实际,应用运动生物力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结合铅球项目的专业特点,着重对左腿、左臂在推铅球滑步与最后用力两个重要阶段的工作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现代的铅球技术包括滑步和最后用力两个技术部分,这两个技术部分是不可分割的完整技术体系。衔接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铅球技术的发挥和成绩的提高。推铅球技术中只有在做好衔接技术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把滑步所创造的预先速度过渡到最后用力中去和用力之前是否保证最有力的姿势,其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衔  相似文献   

18.
根据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原理,从构成铅球运动员滑步与最后用力衔接的关键要素出发,设计了与之密切相关的6种主要专项训练手段,并进行有序地组合,形成针对性强,且综合功效显的系统整体。经实践证明,该训练手段的综合运用有效促进了铅球运动员滑步与最后用力的衔接,加快了完成动作的速度,提高了投掷成绩。  相似文献   

19.
揭示铅球运动员合理滑步速度,以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为基础,运用生物力学方法对我国女子青少年铅球运动员的合理滑步速度进行研究。力求完整滑步技术动作结构的简单化;分解练习动作"边缘"要模糊;滑步速度和最后用力速度应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20.
投掷项目     
G824.119 20011264推铅球滑步与最后用力衔接技术教法探讨〔刊,中,I〕/罗勇//贵州体育科技.-2000(2).-33-34(SML)铅球//滑步//最后用力//技术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