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植被覆盖动态变化是进行生态遥感监测的重要内容,以重庆云阳县为例,研究重庆山区的植被动态变化规律,利用2010-2015年期间的Landsat TM数据,对重庆市云阳县山区的植被覆盖度进行动态变化的规则性分析。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计算植被的覆盖度,利用FRAGSTATS软件从植被覆盖的形状、斑块大小、高光谱特征等方法分析。结果分析表明:云阳县的山区植被覆盖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但总体来说,植被的覆盖水平一直比较稳定,云阳县的植被变化类型的面积及比例区域平稳,说明了当地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力度较大,但同时也出现了一定的轻微退化区域,需要对植被的退化区域进行相应的维护,结合自然和人为的力量,改善生态环境,进行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2.
密云水库上游植被覆盖度的遥感估算   总被引:146,自引:1,他引:146  
该文在对像元二分模型2个重要参数推导的基础上,改进了已有模型的参数估算方法,建立了用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定量估算植被覆盖度的模型,并根据实际运用时的两种情况,提出了估算植被覆盖度的方案.研究结合密云水库上游实际情况,设计了模型应用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法,对研究区植被覆盖度进行了估算.通过密云流域的实地考察,利用照相法对植被覆盖度的估算结果进行了验证,估算精度达85%,表明使用此改进模型进行植被覆盖度遥感监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若尔盖高寒高原植被覆盖及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可以通过植被覆盖度的高低反映出来,研究植被覆盖度,了解其时空发展变化,能够有效地评估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本文以5年为时间间隔从2001-2016年中选取4期数据作为时间序列,以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选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建立像元二分模型,结合均值法、差值法等方法分析区域的植被状况,得出若尔盖地区以高级植被覆盖度为主,植被覆盖变化较大,波动明显,总体处于退化趋势的结论.在各个时间段内退化程度不同,2006年植被覆盖状况最好,2011年退化最严重.作为黄河上游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研究该地区的植被变化,对于调节区域气候,防控沙尘暴灾害,以及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莫嘉怡  许贵林 《大众科技》2023,(1):40-44+97
为了探索梧州市龙圩区在规划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活动等原因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植被覆盖发生变化等情况,对基于植被覆盖度的研究区生态环境的质量进行评价分析。以2009年、2013年、2019年三年的landset 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RS、GIS技术,运用NDVI插值法、归一化处理、像元二分法模型等方法,得到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影像分布,在像元的尺度上探索植被覆盖度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梧州市龙圩区植被覆盖度具有波动性,但总体上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不同年份的植被划分覆盖等级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均为高植被覆盖等级;(3)不同年份植被覆盖度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各植被覆盖度所占比例整体呈现由高植被覆盖等级向低植被覆盖递减的规律。基于以上研究结果,针对研究区提出对策建议,增强人们生态文明保护意识,以期对梧州市龙圩区生态开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及未来发展规划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定期到海州露天矿排土场五种恢复措施的土壤种子库研究样地进行现场调查,统计植被种类、数量和高度,计算出样地植被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测度,可以度量植物种群对环境资源利用状况的尺度。通过对五种恢复措施的土壤种子库植被生态位特征进行研究,有利于揭示露天矿排土场植物种群之间的关系,为分析植物对环境的生态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针对三峡库区小流域生态系统的特点,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和ARCVIEW的支持下,对三峡库区小流域生态调控的空间途径进行了探讨.以重庆市开县石碗溪小流域为例,选择年均气温、土壤、植被、土地利用、高程、坡度、坡向、剖面曲率和平面曲率九个生态要素,综合运用生态敏感性与适宜性分析,结合景观格局整体优化的方法,对石碗溪小流域的景观空间布局进行了研究.通过生态调控的空间途径,将开县石碗溪小流域划分为农业景观功能区、生态恢复协调区和生态控制区3个分区,建立了3个分区之间以及分区内部的景观镶嵌组合关系,指出了各分区的产业发展方向.实践证明,以景观生态规划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的生态调控的空间途径对三峡库区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生态调控和功能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2000—2019年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认识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的空间格局和时序变化特征,对了解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演变,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基于MOD13Q1数据产品和国家气象站降水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和Hurst指数,分析了2000—2019年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空间格局、时序变化和发展趋势。研究发现:①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增长速度为0.0603/10 a,月际变化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过程,8月植被覆盖度达到最大值0.672;②流域中部植被覆盖明显改善,西北部和西部改善程度相对较低;③在空间上,呈现从西北至东南阶梯状增大的分布态势,河南省植被覆盖状况最佳;④降水量是影响植被覆盖空间分布的决定性因素,但对年际变化的影响较小,且对中游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上游地区;⑤未来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发展较好,植被覆盖度上升趋势占流域总面积的64.51%。研究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方案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8.
基于V-I-AP模型的兰州市不透水面与植被盖度时空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构建了V-I-AP模型,以兰州市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线性光谱混合模型进行亚像元分解,以获取不透水面比例及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对研究区植被覆盖景观的空间格局及其分异进行测度,为利用中等分辨率遥感数据定量评价河谷型城市生态环境提供更精确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景观分类相比,基于亚像元分解的不透水表面与植被覆盖提取方法具有更高的精度,并可以表征地表覆盖的生物物理组分构成特点;1999年—2006年,兰州市中心城区不透水面盖度和面积增加明显,而植被盖度则急剧降低,植被破碎程度减缓,植被分布聚集度增加。  相似文献   

9.
植被生态需水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生态需水研究是目前生态学和水文学、水资源学研究的热点领域.植被生态需水研究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研究内容,而且对于指导区域植被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调研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植被生态需水的概念与内涵、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认为植被生态需水是指为了保证植被生态系统能够健康维持,并确保其生态服务功能得到正常发挥而必须消耗的一部分水量.在区域植被生态需水量的计算中,最关键的是对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某一植被类型生态需水定额的确定,目前常用的计算方法多是基于农业气象学原理的直接计算法.  相似文献   

10.
针对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的绩效评估和环境效益问题,本文采用2000—2017年的16天合成的MOD13Q1密集时序NDVI数据,辅助以GF-2数据,反演和监测塔里木河下游植被覆盖度(FVC)变化;进而通过最大和平均植被覆盖度指标,探讨了塔里木河下游植被在生态输水条件下的生长和恢复情况。结果表明:总体上,近20年来随着塔河的综合治理工程和人工生态调水工程的推进,塔河下游植被恢复明显,最大植被覆盖度和平均植被覆盖度均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P<0.01),高植被覆盖区从2000年的3425.95 km2增加到2017年5486.52 km2,中植被覆盖区从2000年的6508.18 km2增加到2015年的7131.23 km2。在时间演化过程上,区域植被覆盖度上升变化过程中存在波动性和不稳定性,整个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2000—2005年快速上升,2006—2009年波动下降,和2010—2017年稳步上升)。在空间格局上,2000—2017年间FVC增加区域主要分布在河道两旁和河流的尾闾湿地,距离河道越近植被恢复越好,远离河道10 km FVC变化特征不显著(P>0.05)。结合下游生态输水数据分析表明,塔河下游植被恢复与输水量之间存在强依赖关系,且对生态输水的响应存在时间滞后性。  相似文献   

11.
汶川地震重灾区生态退化及其恢复重建对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境内发生的里氏8.0级大地震是我国大陆历史上发生的破坏性最严重的地震灾害干扰事件。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也使区域生态功能衰退显著。本文在分析地震灾区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揭示了重灾区目前比较突出的生态退化问题与恢复重建任务,提出了灾后生态恢复重建对策。  相似文献   

12.
赵志谨 《科教文汇》2011,(36):205-206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地震,特大自然灾害牵动了全中国人民的心。尽管地震已经过去了,但是留给我们很多需要思考和学习的地方。作为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素以地震多而闻名。全世界每年所发生的6级以上地震,有20%发生在日本。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全国平均每天有4次地震,6级以上地震每年也有1次。  相似文献   

13.
重建规划的前瞻性: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布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汶川大地震及次生山地灾害,给灾后恢复重建带来多种困难。认识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特征是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基础,很显然,山区承载力具有国家性。重建工作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并在重建规划指导下,逐步实现山区人口合理布局的调整,慎重对待迁建问题,要继续深化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基础性、战略性研究,开展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链形成机理、防治与预警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刘凤  余靖  明翠琴 《科学学研究》2020,38(8):1428-1435
创业活动与危机之间的关系成为新的研究方向。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动力及来源,创业活动对促进灾区的经济生产能力恢复以及缓解就业问题具有积极作用,但是灾害冲击会降低人们的风险倾向,进而弱化人们的创业意愿。韧性作为一种应对困境的心理能量,是否能有效削弱不利环境对灾区居民的影响并提升其创业意愿?基于此,通过采用2018年在汶川地震灾区开展的一项大规模调查数据,实证分析灾区居民的韧性、风险倾向与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灾害情境下,灾区居民的韧性能削弱灾害冲击对风险倾向的影响,并对风险倾向和创业意愿有显著的提升效应。  相似文献   

15.
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及其减灾对策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5月12日的中国四川汶川8.0级地震发生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主要由3条北东—南西向的平行断裂构成,主震发生在其中央断裂即映秀—北川断裂,属单向破裂。余震在3条断裂上皆有发生,由南西向北东方向推移。地震引发了大量的次生灾害,主要为滚石、崩塌、滑坡、堰塞湖和泥石流,其中,滚石、崩塌、滑坡成为阻断交通的主要灾害。堰塞湖不仅对上游造成淹没,而且对下游形成巨大的洪水威胁。地震诱发的山地灾害形成灾害链,即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溃决洪水或泥石流。次生灾害沿破裂带及两侧密集分布,并随距破裂带的距离增大而急剧减少。震后次生灾害将进入活跃期,崩塌滑坡的活跃期将持续5—10年,泥石流的活跃期将持续10—20年。文章根据次生灾害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提出了震后次生灾害的应急减灾措施和恢复重建中的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16.
吴鹏 《资源科学》2013,35(2):455-461
生态修复是全新的采煤塌陷生态环境社会治理模式,主要指在人工条件下对原有被破坏生态环境进行恢复、重建和修整使其更适合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生态修复法的价值体现在它对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其对公众社会正义、分配正义需求的满足.生态修复不仅仅追求对于生态环境本身的恢复和重建,更体现了它对生态环境影响下人们权利和义务的修正,这一过程也同时反映出人们对于环境正义的述求,而环境正义的实质就是分配正义.这种正义价值的选择决定了生态修复法律制度建设的目标应当包括经济利益的实现和环境利益的保障这两个基本方面.目前,生态修复实践已经在多个煤炭开发城市里广泛开展,但是理论研究尚局限在技术和管理领域.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研究存在理论研究不深入,相关法律制度欠缺等问题.选取安徽省淮南市采煤塌陷区的生态修复作为典型案例,深入研究生态修复理论,探索其理论的社会意义,并以此为基础完善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法律制度,将有助于解决我国现实的社会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李娇娇  毛明海 《科技通报》2007,23(1):131-136
论述了河流生态恢复应包括的5个主要方面的方法与技术,创新性地将河流生态需水的保障纳入河流生态恢复体系当中,提出科学地进行河流生态恢复必须重视保障河流生态需水,并阐述城市河流生态需水量的组成及主要计算方法,从而指导河流生态恢复的规划与设计。  相似文献   

18.
汶川八级地震灾后新建社区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汶川八级地震灾区城镇和农村新建社区进行抽样调查,分析其居住条件、管理体制、社会生活、心理状态、就业形势等现状,针对灾后新建社区的管理问题,提出了包括增强社区基础保障、建立社区组织机构、加强社区模式管理、构建社区支持网络、完善社区服务平台、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在内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裴伟征  李嘉  王欢  李永 《软科学》2012,26(4):44-47
在综合分析川西北地区自然、经济、生态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川西北生态脆弱区在四川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功能定位,提出了该区域产业发展、人口布局、生态恢复与保护等发展战略,从构建开放式生态保护机制、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建立绿色GDP制度等方面探讨了配套环境政策选择,对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机遇,促进四川各区域协调发展,保障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地震引发的四川旅游地灾害风险评估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玮 《软科学》2010,24(4):89-93
汶川地震给四川的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地震引发的四川旅游灾害风险表现为市场风险、心理风险和安全风险三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和灰色关联度方法进行定量研判可以看出,三类风险对于旅游业的影响不一,而各地区对于灾害的抗风险能力有所差异。因此,应该提升产业风险意识、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合理转移风险来减少地震对四川旅游产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