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新规则对我国男排比赛得失分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 1999年全国男排锦标赛 34场 130局比赛得失分统计 ,探寻排球新规则的实行对男排比赛得失分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每球得分制对排球一攻战术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第八届世界女排联赛及1998,2002年世界男排联赛技术统计,结果表明每球得分制实施后,比赛得失分结构发生了变化,一攻地位提高,一攻战术成功可得分成为主要的得分手段之一,对整个比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过观察统计法和数据分析比较法对2012-2013全国男排联赛(福建赛区)7场比赛的所有队伍的得失分进行统计比较与分析。结果显示:福建男排的整体实力处于中下游水平,其得分能力与其它队伍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进一步提升福建男排的比赛成绩,建议福建男排有针对性提高发球的攻击性、丰富进攻战术及打法的多样性、提升拦网的有效性及减少自身的技术失误。  相似文献   

4.
本以第六届大运会男排甲组前四名代表队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法对现场统计所获得的各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运会男排甲组比赛的得分顺序依次为扣球得分、靠对方失误得分、拦网得分和发球得分,初步揭示出大学生排球比赛得失分的规律,并据此提出改造的对策和建议,为大学生男排的技术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得失分的角度,对福建青年男排参加2000年3月全国青年男排锦标赛得失分进行分析和研究,福建青年男排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技战术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和进步,目前处于全国青年男排的中上游水平,但技术发挥还不够细腻和稳定,有待在今后和比赛中加予提高。  相似文献   

6.
我国男排后备队伍专项身体素质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亮  连道明 《福建体育科技》2009,28(1):24-26,29
通过对参加2008年5月全国青年男排集训的8支男排后备队伍运动员的专项素质测试成绩进行分析研究,并与中国男排进行比较。我国男排后备队伍运动员的专项素质较往年有较大提高,但与中国男排存在明显差距,后备队伍各队之间专项素质发展不平衡。  相似文献   

7.
福建男排2009—2010年联赛得失分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9-2010全国男排联赛(福建赛区)5场比赛福建队与各队得失分的统计、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男排在比赛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从中寻找其得失分能力的优势和差距,为今后的比赛取得好成绩提供训练依据。  相似文献   

8.
从得失分析福建男排的实力差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得失分的角度 ,对福建男排参加 1999年 11月全国男排锦标赛与江苏、浙江、上海男排这三支前 3名的队的比赛进行比较、分析 ,旨在找出福建男排与强队间的技、战术差距 ,为福建男排训练、比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现代男子排球比赛中发球的意义、技术效果和战术运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以2000-2001年“步步高”怀男排比赛前6名队伍的40场比赛为研究对象,对发球对男排比赛胜负的影响、发球的技术效果、战术运用进行了研究。结论:(1)“每球得分制”情况下,发球既可能得分也可能失分,并在比赛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着战术性;(2)“每球得分制”使发球在比赛中的战术作用明显提高,因此应该将发球融合到本队整体战术中去考虑;(3)大力跳发球将是今后男排比赛中发球的主要技术,它对破坏对方的一攻起到了明显的扼制作用,并能直接得分。但也存在着失误率较高的问题,如何提高其技术的稳定性,将是以后发球研究面临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10.
2003年男子世界杯排球赛中国队得失分情况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男排在世界杯比赛的失利,引起了国内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比赛得失分情况的统计分析得知,中国队在主要得分环节上的得分能力低于其他世界强队:接发球进攻总成功率和前排3个位置成功率低于其他参赛队,尤其是4号位强攻差距最大;防守反击总成功率也低于其他参赛队,但3号位成功率却高于其他参赛队;拦网的总成功率在3个位置上的成功率均低于其他参赛队,主要表现在被打手出界球过多,拦网运动员触网也较多;发球方面,中国队破攻球稍多于其他参赛队,一般球多于其他参赛队,而直接得分少于其他参赛队,其他参赛队发球得分虽多,但失误也较多。  相似文献   

11.
世界女排后备力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交通过对第四届世界青少年女排锦标赛前八名队伍身体、技术、战术等方面数据的分析研究,揭示了世界女排后备力量的现状,找出了我国女排后备力量的主要优势与不足,对我国女排后备力量的选拔和培养,及对预测世界女排未来的发展格局,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调研以提高中国女子排球运动竞技水平为目的,以选拔、培养国家女排后备力量为组织核心的数届全国青年女排集训比赛的运动员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其身体形态和专项身体素质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近三年来全国青年女子排球运动员的年龄征象、身高水平相对稳定;主攻、副攻、二传、接应的体重、指高差异不显著、专位特色不鲜明;助跑摸高、6m×16次移动水平停滞不前;下肢垂直与水平爆发力等专项素质亟待提高;相关指标数据与国家女排运动员、甲A女排运动员有较大差距;身材高大的运动员仍较缺乏。  相似文献   

13.
中日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文献资料、比较研究等方法对中日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表明: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学校化的培养体制尚未建立,与此相关的规范化、制度化的竞赛制度及排球后备人才教练员培养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而日本较完善的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管理体制,可为进一步改革与完善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管理体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手段,对我国女排15支高水平后备人才队伍,共计218名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的原因进行调查,结合排球运动项目的技术特点,以及研究对象的身心、技术与训练水平等群体特征,对其常见运动损伤的致伤因素从"直接因素和潜在因素"两方面加以分析。降低运动损伤对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带来的困扰,从规范技术动作、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和加强医务监督等角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参加2012年8月全国排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培训基地训练营活动18支高水平后备队伍223名运动员的年龄、训练年限及部分身体形态特征进行分析,旨在找出其身体形态的现状与发展规律,为我国女排高水平后备人才的训练提供参考。研究表明:我国女排高水平后备人才年龄小,训练时间短;不同专位的后备人才身体形态符合一般意义上排球运动员的专位身体形态特征。因此要抓住排球训练的"黄金定律",紧密结合青少年运动员的生长发育特点,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向更高层次的运动队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  相似文献   

16.
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对我省11所青少年高水平排球试点校、布点校培训基地的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教练员队伍的构建、资金投入状况、办学模式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总结各代表队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我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的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全国41所“排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教练员队伍结构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旨在发现问题并为进一步完善“基地”教练员队伍建设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我国“排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教练员队伍年龄结构逐步向年轻化偏移,职称、学历结构进一步优化,教练员性别、人员配备及科研培训方面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发表在中文类核心期刊上的排球论文进行分析,探讨排球科研队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期促进我国排球科研队伍的建设和科研整体水平的提高。结果显示:(1)高校教师是我国排球科研的主力军。31-50岁年龄段是我国排球科研人员发文的旺盛期。(2)女性科研人员的发文量显著比男性少,但是30岁以下的女性发文量显著升高,这是一个新的趋势。(3)高学历、高学位作者已经经成为排球科研的主要力量。(4)核心作者群相对薄弱,发文量较少。(5)科研合作以同单位同专业和跨单位同专业为主,不同专业间的合作非常少。(6)球队教练员的发文量较少,高校教师应加强与球队教练员的合作,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我国男子排球后备力量调查及北京奥运战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调查访谈、体育测量和统计等方法对我国男子排球后备力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不缺乏男子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的生源,排球后备人才的梯队建设已初见端倪并正在不断地完善。建议以青少年运动员为主,挑选组建第29届奥运会集训队伍,进行针对性训练。  相似文献   

20.
以参加2016年8月漳州集训的省、市体校的18支男排队伍222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其年龄、训练年限及身高、体重、克托莱指数、指间距和手足间距等主要身体形态特征进行分析,了解其身体形态的现状与发展规律,可以为我国男排高水平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参加此次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训练营活动的男排运动员年龄较小,训练时间短;不同专位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征跟一般意义上排球运动员的专位身体形态特征不符合,主要是由于大多数集训队员刚入队不久,训练年限短,专位分工暂时不明确。要紧密结合青少年运动员的生长发育特点,抓住排球训练的"黄金定律",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以便向更高层次的运动队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