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像以前得到《不跪着教书》《前方是什么》一样,阅读《致青年教师》一书,我几乎也是一日气读完的。在忙碌工作的间隙,在万籁俱寂的夜晚;读着它,就像是在听吴非先生讲一个个听来有趣而又令人百转千回反复咀嚼的小故事。掩卷沉思,那语重心长的话语,不仅仅抒写了他几十年的教育心得。也不仅仅是在向教育同行倾诉心曲。更真切地传达出了他对中国教育的一腔热爱和理想。  相似文献   

2.
<正>身为一线语文教师,成为像于漪、吴非(原名王栋生)那样的语文名师,是我从业以来的夙愿。余生也晚,于漪是老前辈,了解不多且素昧平生;而吴非先生虽亦是长者,却曾当面聆听过教诲。他本真质朴,执着敬业,对中国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极为关注热爱,其教育情怀与忧患意识,在社会上有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首次接触商友敬先生是在读吴非先生写的《送别商友敬》时,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和独到的教育见解让我印象深刻。之后,读过他主编的《现代教师读本》等书。他选编的书籍内涵丰富,可读性强。他主编的《过去的教师》也是如此。商先生在《过去的教师》前言中写道:"年轻的老师们,你们太忙了……每天忙忙碌碌地备课、讲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以应付一份一份的考试测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谈道,过去  相似文献   

4.
读名家吴非老师的<前方是什么>,我领略到了吴非老师这样一位有思想,敢说、敢做的普通而又极不普通的智者的形象.他始终如一地坚守着新教育,以一名引领者的姿态带领我们前行.  相似文献   

5.
段志坚先生的<与时俱进论教育>一书在湖南科技出版社再版了,这个消息着实让我感奋不已! 我和志坚先生相识于改革开放之初,那时他在<湖南教育>杂志担任编辑、记者,英气勃发.我们的相识缘于一次共同的采访.他对新闻的敏锐,以及思考问题的深刻、精辟,让我钦佩不已.从那以后,我们有了更多的交往,我也有了更多向他讨教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肖川博士很早就说,他要下工夫写好三本书--<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与<教育的使命与责任>.现在放在案头的他的书,比原来预想的多了一本:<教育的情趣与艺术>.四本书,沉甸甸的,很厚重,既是肖川近二十年来教育研究心路历程的写照,也是他人生步履的真实印迹.  相似文献   

7.
就在黄全愈写<素质教育在美国>的时候,他的儿子矿矿也在电脑前劈里啪拉地开始了他的创造,表示他也能行.<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出版后,书中作为研究对象的在中国出生、在美国长大的矿矿便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如今,16岁的矿矿,这位在美式学校教育加中式家庭教育中长大的孩子,终于用英语写出了<放飞美国>(黄全愈、陈彤译,接力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他用生动幽默和独特的美式语言,讲述了他和7位美国老师之间的动人故事,以及他对美国教育的思考,向中国所有关心学校教育的老师、学生及家长展示了美国教育的真实画面.  相似文献   

8.
课堂回放 <(老子)五章>教学实录 师:鲁迅先生认为不读<道德经>,不懂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陈省身先生说:"我1943年至1945年在普林斯顿,常同爱因斯坦见面,也到过他的书房几次,他书架陈书不多,但有一本德译的<道德经>."老子的思想何以有如此魅力,今天我们就通过课本所选五章来解读<老子>的部分思想,并探讨它对当今社会与我们的人生有何启示.  相似文献   

9.
<正>初读《致青年教师》一书,我为其中丰富生动的教育故事所吸引,如饥似渴;再读此书,作者对教育鞭辟入里的思考和观点,令我神清气爽;三读此书,我在心灵深处不断地叩问自己,作为青年人,我是如何做教师和做教育的?教育是项"慢"的艺术吴非老师在书中反复提及这样一个观点:教育是项"慢"的艺术!他劝诫教师:"不要急!"是的,做教育急不得,学生的成长、教学的推进、教师的发展都需要一个积累、历练和摸索的过程,这其  相似文献   

10.
从“人”的角度看《雷雨》的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雷雨>的接受史中,人们对作品的内容、主旨的理解纷争迭起,对主要人物的分析也莫衷一是.这一方面源于<雷雨>本身的内蕴丰厚,具有巨大的阐释空间;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不同的时代语境的变迁.就拿几部最有代表性的文学史著作来说,1953年8月出版的王瑶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应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筚路蓝缕的奠基之作.在书中,他评价<雷雨>是"写一个绅商家庭的悲剧",这一悲剧是由"一种社会制度的残酷"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手里的这本<致青年教师>,是吴非即王栋生老师的新书.书的腰封上,"告别讲台之作"几个字赫然在目,我看了特别难受.因为我几乎亲眼目睹了王老师是如何告别讲台的.  相似文献   

12.
还未读完吴非兄的<致青年教师>,我便有一种要感谢他的冲动,感谢他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一波一波的感动,感谢他通过一点一滴的教学生活中的小事,把那些厚厚的教育论著所没有涉及的问题讲得那么的鲜活而发人深省.怎么表达我的感谢之情呢?我一时拿不定主意.  相似文献   

13.
赵青 《考试周刊》2008,(6):134-135
<窗>一文是选自钱钟书先生<写在人生边上>一书中的一篇散文,本文欲从<窗>这一篇小散文中去窥视钱先生之大人生.本文认为:钱先生的人生是边缘化的,他远离名利场,以自己的方式过自己真性情的生活,导致这种人生状态的是他对人生的态度,人生态度决定人生状态,而<窗>一文恰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钱先生人生态度的窗口,从这一窗口我们约略能知道成就钱先生边缘人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巴述丽 《教师》2010,(31):115-116
读名家吴非老师的《前方是什么》,我领略到了吴非老师这样一位有思想,敢说,敢做的普通而又极不普通的智者的形象。他始终如一地坚守着新教育,以一名引领者的姿态带领我们前行。正如他自己在书的自序中说的那样,“教育是为了要让学生像人一样活着,要让他们像人一样活得美好。”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30年代,<大晚报>副刊的编辑,寄给施蛰存先生一张印在明信片上的表格,要他填写两个栏目:一是眼下在读什么书,二是要介绍给青年的书.……  相似文献   

16.
以章注章     
<訄书>是章太炎先生早年论学论政的结集,<訄书详注>是徐复先生系统潜研<訄书>的详注.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章先生避地台湾,编成<訄书>五十篇.次年,东渡日本,寓横滨清议报馆,梁启超为之题署.归国后,于1900年刻于苏州,这是<訄书>最早的版本,原稿由章先生弟子潘景郑先生珍藏,于1985年7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行,即<<訄书>原刻本手写底本>.  相似文献   

17.
阅读吴非先生的《前方是什么》一书,最难忘怀的是先生在细节之中对学生的尊重。他说:"如果学生忘记交作业,至多批评一句就算了,千万不要让他跑回家去拿;上课时有的学生可能会神色不安,也许是内急,你可以悄悄走到他面前,问他是不是想上洗手间——要知道,一个胆小的学生会憋出病来的;学生上课迟到,不  相似文献   

18.
孙阳 《教师》2010,(32)
现代幼儿教育理论认为,环境教育不仅仅是对幼儿实施良好教育的背景,而且是一种特殊的潜在课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那么,究竟什么是幼儿园环境呢?我国幼教先驱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幼儿园环境是"儿童所接触的,能给他以刺激的一切物质".  相似文献   

19.
作为革命家、思想家、学问家的章太炎先生,他的论著的突出特点是内容上的博大精深和表述上的古奥.这种特点在<訄书>中表现得尤为显著、集中,可谓淋漓尽致.一般读者接触<訄书>时往往望而生畏、望而却步.首先会被书名吓倒,笔者也不例外.这古奥的"訄"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虽然章氏三言两语的<叙>是理解书名涵义的最好注解,但要读懂它却谈何容易!现在徐复先生的<訄书详注>出版了,为"深入深出"的章著提供了深入浅出的详尽注解(顺便说一句,目前不乏"浅入深出"的论著,热衷于急功近利而故作深奥,读起来最为痛苦).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巾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感.那么什么是语感呢?浙江大学朱作仁先生认为,语感就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想像.王尚文先生在他的<论语感>一书中谈道: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感".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如是说:"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