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道德需要的含义及本质 所谓道德需要,就是人们对道德所具有的满足自我与社会的价值、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自觉遵守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一定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第一,道德需要是一种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表现为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一定的道德要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它表现出一个人能够把对社会、对他人的献身、贡献和给予当作是一种崇高的义务和责任,并能够在履行这种义务和责任时感到愉快、感到高兴,  相似文献   

2.
道德需要:道德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需要是不同于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一种特殊的、高级的社会需要。所谓道德需要,就是人们对道德所具有的满足自我与社会的价值、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自觉遵守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一定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第一,道德需要是一种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表现为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一定的道德要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需要是人提升的需要,它不是从社会中去获得、索取、占有、使用、享受某种物质的或精神的产品来满足自己,而是通过对社会或他人的给予、奉献、牺牲来满足自己。  相似文献   

3.
蓝维 《中国德育》2006,1(9):94-95
道德需要是在人们对道德所具有的价值、意义认识基础上产生的,制定并自觉遵守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道德需要是人类制定并遵从道德的基础和原始动力,没有道德需要就没有道德的产生和发展,也不会有与道德相关的所有人类行为。当代青年道德需要不足是影响其道德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这种不足导致了青年道德选择的偏差、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分离和道德行为的动摇。激烈且无序的竞争和高诱惑的社会生活环境,道德付出与道德回报的悬殊,道德信仰和道德榜样的匮乏以及当代青年对社会主流道德价值观认同不足等是他们道德需要不足的社会历史背景及主要原因。培育当代青年的道德需要,是改善他们道德行为的关键。而倡导道德信仰、树立道德榜样、改善社会道德环境和坚持社会主义主流道德价值是培育青年道德需要的基本方面。  相似文献   

4.
道德需要是人们基于对道德的价值性认识而产生的遵守道德规范的心理倾向。道德需要不足表现在社会的道德需要和个体的道德需要不足,它们都有多方面的原因。增强道德需要必须解决人们的认识问题和社会的道德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5.
李炳杰 《中国德育》2006,1(3):76-76
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既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过程,又是受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主动接受教育、积极地把思想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品德的过程,因而也是道德接受的心理过程。道德接受的原动力是人类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道德需要,而道德需要产生于主体的道德认识;道德接受必须在道德选择的基础上进行,对主体道德选择影响最明显、最经常的因素是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  相似文献   

6.
许海波  易琳 《文教资料》2008,3(16):104-105
道德不仅只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从需要角度而言它本身也属人的需要.道德起源于单个人和族群存在的需要,道德也属于人的发展需要:道德生存需要是道德发展需要的基础.道德需要也与人的道德认识相关,加强道德教育要唤醒人们的道德需要,体验道德冲突,在实践中满足人们的道德需要.  相似文献   

7.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从个人道德需要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起源于社会的道德需要,亦即起源于社会存在发展之需要;个人道德需要——亦即完善自我品德的需要——则起源于道德,是道德被遵守从而得到实现的途径和手段。因此,道德的起源和目的只能是他律的,只能是为了道德之外的他物,亦即保障社会存在发展、增进每个人利益;而不可能是自律的,不可能是为了道德自身、为了完善每个人的品德。这就是被道德的最为深刻的本质——道德和美德是一种必要恶——所决定的道德起源和目的之客观定律。  相似文献   

8.
人何以会有道德需要这一特殊需要?这是伦理学中带有根本性意义的问题,古今中外伦理思想家们对此作了多角度不同层次的思考,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基本类型:一是道德目的论者,以亚里斯多德、康德、孔孟儒家等为代表,他们视道德为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认为道德需要是人所独居的、确证和丰富人性的根本要素。二是道德工具论者,以伊壁鸠鲁、斯宾诺莎、霍尔巴赫、爱尔维修和穆勒等为代表,认为道德是人追求幸福生活的手段,是因人而需要道德,道德因其具有工具性价值而为人所欲求。  相似文献   

9.
道德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和社会生活所要求的,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个体道德的存在.道德需要是人所独有的,是人的最本质的需要之一,是道德之由外在的他律转化为其内在的自律的依据.个体道德需要是来源于一般需要又高于一般需要的高级需要,是个体成其为完整和谐之人的必然要求,是人获得幸福生活的手段和条件.道德教育应关注个体的道德需要,走出"规范式德育"的误区,提升受教育者的需求层次,培养个体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0.
道德情感是指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人们对道德情感形成和发展中的功用众说纷纭。从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视角来探讨道德情感的功用,对于把道德情感作为教育目标来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道德需要是高校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前提,是他们道德活动的原动力和道德积极性的源泉。道德需要的培养是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提高道德认识、认同道德规范、明确道德责任、加强自觉自律、完善道德机制等是高校学生道德需要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论道德需要与道德内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关键是促进道德内化。道德内化是主体意识对社会道德存在的能动反映过程,也是将社会的道德需要转化为个体的道德需要的过程。它经历三个阶段:感受阶段、分析阶段、选择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完成,都离不开道德需要。因此,道德内化过程中应重视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 道德需要是“人们自觉履行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在要求。一定社会、阶级或集体,总是通过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向人们提出一定的道德要求。这种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要求,即是道德需要”① 。可以看出,道德需要具有两个特点:其一,它是自觉的而非强加的。这种自觉性源于人的  相似文献   

13.
个体道德需要的含义及其特征──道德研究的新视角黄明理人的道德需要是道德之由外在的他律转化为其内在的自律的根据,而将道德需要仅理解为利他或自我牺牲精神是有失偏颇的。道德需要作为需要的一种,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笔者认为,道德需要是人们基于道德对人的生存...  相似文献   

14.
赵金兰 《天津教育》2005,(11):33-35
道德教育不仅要造就“有道德”的社会,更要造就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是“整体的人”、有生命意识的人;“有道德”的社会是健康的、有益于“整体的人”生活和发展的社会。有道德的人与“有道德”的社会共生共存;道德教育内容与社会文化价值取向有内在的一致性,造就“整体的人”与建设和谐的社会是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道德教育作为一种高度人文化的事业,是主体寻求、满足自身的道德需要并不断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过程;它始终把一定的道德需要作为自己的价值导向,对道德教育的任何分析和论述也都自觉不自觉地表达了一定的道德需要。在道德教育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教育者通过激发、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来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5.
道德需要是人们基于对道德所具有的满足自我与社会的价值、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自觉遵守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一定的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道德需要是人的道德品质的核心,也是人的道德境界的表现。重视对青少年道德需要的培养,无论是对提高青少年个人的道德品质,促进其健康成长,还是对纯化社会风气,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促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道德需要及其对个体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道德需要处于需要的高层,它主要注重的是人的发展,而不是人们当下的生存;指向的不是一…  相似文献   

16.
德育新观念论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需要是人的社会行为的主要归因,道德需要的学说是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信念是品德心理结构的中心环节,道德修养是道德教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论道德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由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构成:道德规范是形式,道德价值是内容。道德价值亦即所谓行为应该如何,它是行为事实如何对于道德目的(亦即社会创造道德的目的、社会的道德需要、社会的道德要求)的效用,因而又由道德目的与行为事实两因素构成:行为事实是道德价值实体;道德目的是道德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8.
道德为人所独有,从本质上说,道德是人作为类存在物的生存经验和智慧的结晶。道德之理是研究人的道德需要的前提。探究个体道德需要益于弥补传统的单一的道德社会本质论思维模式所导致的伦理体系建构中的逻辑缺损,为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抵御商品拜物教和日渐滋生的非道德主义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9.
本从本质上对道德信念这个概念的含义进行了具体的剖析,指出了道德信念的作用主要在它是道德动机的最高形态,它能够把学生的道德需要、道德意志、道德意识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希望广大德育工作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创造一切条件,让广大学生广泛参加道德实践活动,让他们的道德概念、道德知识在道德实践中转化为坚定而又正确的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20.
道德内化与道德教化——论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内化和道德教化作为道德教育的两种方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及对道德需要,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之间的紧张关系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整合道德教化和道德内化,将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