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7 毫秒
1.
班主任要面对四十多名学生,怎样才能把握每个人每天的心灵脉搏?跟每个人都当面谈心显然是不可能的,于是,我选择了“联系本”。我们班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联系本,这个本子是老师、学生、家长进行平等交流的平台。每天早晨,学生把本子交给老师,老师把想对家长、学生说的话写在本子上;下午放学之前老师把本子发给学生,学生再把一天要做的事、作业记在这个本子上,晚上请家长签字;家长想对老师、孩子说的话也写在本子上。因此,这个本子既是联系本,又是三方交流心曲的平台。在这个小小的联系本上,有我对学生的爱、怨、关心、期待,有学生的困惑,有家长…  相似文献   

2.
2001年第7、8期《沟通》专栏,刊登了主持人写的《沟通无极限》一文。文中就中国建材院幼儿园任跃美老师的困惑“家园联系箱设置后,家长不踊跃来稿怎么办”,向广大读者征集解决的良方。各地幼儿老师积极响应,献计献策。本期我们刊登了江苏方莉华老师的来稿,希望《学前教育》真正成为教师交流、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3.
本期问题:在发生冲突情景时,幼儿教师如何与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 与家长沟通是家园合作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十分重视提高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能力。就如何与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我们也做过不少讨论和交流,并总结出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是,当日常工作中遇到冲突情景时,不少教师依然会感到慌乱。不知道如何与家长积极沟通。例如,有部分家长期望老师教小班幼儿学会写自己的名字.但是在开放日活动中却发现老师并没有做到,  相似文献   

4.
《家园联系册》在教师、家长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促进彼此了解、沟通,密切联系。如何写好《家园联系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一、要抓住孩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与家长交流《家园联系册》不同于《家长园地》。《家长园地》面向全体孩子家长,就班上孩子共性的问题进行探讨,而《家园联系册》是就某一个孩子的教育问题与家长进行交流,因此,  相似文献   

5.
我园近两年经常开展的一项家园共育活动叫“嘉宾有约”——老师有计划、有目的地邀请本班幼儿家长做嘉宾,和老师共同组织教学游戏。这样做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职业、阅历与专长等教育资源,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有的老师会问:“家长工作都很忙,他们愿意来园参加这样的活动吗?”“家长不是老师,孩子听他们的话吗?他们会组织孩子吗?”这些问题我们是这样解决的  相似文献   

6.
在家园共育中,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很重要的一环,直接影响着家园共育的效果。良好的沟通策略和方法有很多,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青年教师却不能很好地加以运用。比如有的青年教师在与家长交流时只是简单地汇报幼儿在园表现,丝毫不顾及家长的心理感受;有的甚至还引起了家长的误解和不满;  相似文献   

7.
“唉!”每次打开天天的家园联系册,我就忍不住一声长叹!天天是个调皮的男孩,集体活动时总游离在外,手脚还难免在其他小朋友身上“招呼”。开学不久,我如实在联系册上反映了天天的攻击性行为,希望家长配合教育。谁知得到的却是家长的投诉,说我对孩子有偏见,把孩子之间的正常纠纷上升到不正常行为,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我通过好几次家访,才让家长脸上重新有了笑容。此后,写天天的家园联系册,就成了我最头疼的事情。想想这家园联系册,还真有几分吃力不讨好。第一,问题不能谈,否则家长会产生排斥心理;可一味地报喜不报忧,家长可能会盲目提高对孩子的期望值,一旦出现问题又会责怪老师。第二,光讲孩子的行为也不行,还得有行为背后的心理分析,否则家长照样会埋怨老师缺乏指导。第三,有的联系册上不管老师写多写少,写好与不好,永远没有家长的落笔,就算是询问事项也没有回音,一问,“忘记看了!”可要说不写吧,还真有几位家长念叨着。毕竟现在家长大多工作忙,来去匆匆,只有这家园联系册能让他们平心静气地看看老师的教育意见,写点自己的教育想法。唉,这传统的两周一次的家园联系册啊,真是写之寡味,弃之可惜!——摘自一位教师的教养笔记  相似文献   

8.
李俊 《学前教育》2005,(5):32-33
《学前教育》2004年第5期“管理纵横”栏目刊登的《录音笔事件》使我园教师深受触动,我们就此问题征询了部分家长和教师的看法,并展开了讨论。家长的话明明的妈妈:“其实,这真的是家长没办法,我们很理解老师要照顾的孩子多,比较辛苦,我们不怪老师,但是我们又特别想了解一下孩子到底为什么不愿意上幼儿园,是因为有小朋友抢他玩具还是没有人和他玩,或是因为其他的原因呢?所以只好把录音笔放在孩子的身上了。”  相似文献   

9.
我们每周都提前将下一周工作的具体安排写成周计划贴在活动室门口,这既是我们课程实施的引擎,也是与家长交流的窗口。但实践证明,在我们的家园互动、家园合作共育上,周计划对于家长而言显得过于笼统与概括,不能使家长清楚地了解孩子每天在园的情况(学习、游戏、生活),影响了家园合作的实效。如,在我们没为家长写计划前,接送孩子时经常有家长问:“张老师,你们今天学了什么?我回去与孩子交流一下。”“张老师,你们昨天学的什么,××回家没说清楚,我也不知道,没法跟他交流。”……为此,我班每天专为家长写计划,把一天的具体…  相似文献   

10.
王碧韡 《教师》2019,(9):121-122
在以往的家长工作中,教师更多地采用家园联系本、面谈、电话访谈等形式与家长进行交流,时间上比较滞后,形式也仅限于文字。如今,微信作为一种新媒体的平台已经走进了许多人的生活,教师可以采用更方便、快捷、开放的微信形式与家长沟通。文章作者尝试将微信运用于班级建设工作中,旨在建立家长对教师的信任,促进家园双方互动,进一步发挥班级建设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1.
运用网络平台 促进家园沟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部分家长根本没有时间接送孩子,但他们又很想与老师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网络信息技术具有快捷、方便、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载体开展家园沟通,及时反馈孩子在家在园的情况,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有关问题。网络平台的运用对原本与幼儿园直接沟通有困难的家长来说,无疑也填补了家园沟通上的不足,为家长提供了方便。通过网络技术,也让我们的家长更愿意与老师交流了,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孩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操行评语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是教师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的缩影。准确、恰当的操行评语能激励学生奋发上进。我们都知道,儿童具有很强的亲师性,正如有的家长所说的“家长的话是耳旁风,老师的话是圣旨。”学生还常常以“我们老师就是这样说的”之类的话来顶撞家长,真...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我们幼儿园越来越重视家园沟通,每学期都会组织教师进行家访,不定期电话联系,每周固定的家园互动,还有孩子入园离园时与家长的当面沟通、交流等。家长们感受到了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耐心与细致,对老师们的辛苦付出表示满意。但是,当孩子在园发生一些意外事故,或者因为教师工作中的疏忽对孩子照顾不周时,家长往往不好意思直接指责老师,而是通过一些看似不经意的语言或身体动作表达出来。这就需要老师做个有心人,用心倾听,留意家长的行为,从中发现自己在工作中的疏漏,并且及时  相似文献   

14.
余娜  张芳芳 《学前教育》2007,(12):44-45
目前。对于实现家园互动形成教育合力,人们已经有了共识,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诸如家长会、家长约谈、家长开放日、家访、家园联系本、家长讲座等,但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凸现出以下几点困惑:教师单方面唱主角,忽略了家长的内在需要.忽略了家园双方以及与幼儿间的互动;家园沟通角色定位存在偏差,造成了双方关系的不平等;家园之间沟通模式单一,  相似文献   

15.
一天,我批阅学生的联系本。贾龙超同学的联系本上的一段话映入我的眼帘:“我觉得我们班有的同学爱撒谎,他们中午偷偷到网吧去玩,还骗家长和老师。我没和他们一起去。这是秘密,王老师,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是我说的!”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青年报》一篇题为《家长群里的恩仇记:老师一声令下家长"争宠"》的文章在微信圈流传,文中提到家长和老师彼此信任难的话题,引起不少家长和教师的共鸣。在全社会都要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的大环境下,此话题颇具现实意义。文中讲述了家长和教师的彼此无奈:一家长说:为了孩子,家长们不仅把老师的话当圣旨,争先恐后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还纷纷利用各种机会讨好老师,有时候甚至是谄  相似文献   

17.
陈晶 《成才之路》2010,(18):84-84
家长会一直作为家长与教师的交流方法保持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但很多时候却成了形式化,因为在家长会上大多数教师都采用介绍考试成绩和说说某某的表现的方式,结果成了说教会、批评会,家长不愿意听,教师也不愿意开了,于是我就让"家长会"变一个形式,让它成为专题的报告会。我的家长会经过尝试之后,陆续开展了《学习习惯怎样养成》《要了解孩子的青春期心理》《怎样和孩子说话》的专题讲座,不仅让每位家长知道怎样与孩子交流,而且也让每个家庭知道了如何用良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每一个孩子。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面对比较复杂的学生来源,我们越来越感到孤立地抓学校教育已远远不够了。过去的家访、家长会、建立教师与家长联系本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今天的许多独生子女学生已经不那么灵了。有些家长和班主任之间,由于认识不同,产生了对立情绪,家长埋怨教师不负责任,而教师则责怪家长不管孩子;有的学生家长热  相似文献   

19.
教师与家长互相配合教育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师与家长的联系,除了家访、离园时间的交流等方法外,我们充分利用了“家园联系园地”。起初,我们的“家园联系园地”大体上是剪、抄科学育儿的小知识,或贴写教育教学内容计划、通知、“家长须知”、孩子们的优秀作品等等。为了充分发挥“家园  相似文献   

20.
在幼儿园设立《家长园地》(家园联系栏)能增进幼儿园与家庭、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但有时《家长园地》却成了“广而告之”通知栏,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近年来,我园把加强《家长园地》建设作为搞好家园共育的一个切入点,通过“一变三注重”密切了家园联系,提高了家园共育的质量,为全面形成家园合力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