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是藏传佛教拓然巴高级学衔的授予单位,是藏传佛教的最高学府,旨在培养维护祖国统一,宗教上潜心修学,爱国爱教且有较高造诣的藏传佛教高级僧才。在藏传佛教的教育体系中,学经和学位晋升制度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辩经考试是学经成果检验和学位晋升考核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形式,本文将藏传佛教格西学位以及拓然巴高级学衔缘起发展与自身特点予以说明,并对辩经考试的形成以及方式方法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2.
藏传佛教是西藏特有的宗教。其中金瓶掣签制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金瓶掣签制度的产生有其特定的背景,本文将从活佛转世制度自身发展的要求;清朝巩固其统治的要求;西藏佛教界、上层贵族世家和信教群众的要求。三个方面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3.
青海藏传佛教艺术研究综述卢士刚藏传佛教艺术属宗教艺术范畴,并与藏民族的生活紧密相连。在青海,从五十年代开始就有不少研究者着手藏传佛教艺术遗产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如今已经成为一项专门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者特别关注藏传佛教艺术在安多语区(青海、甘肃、四川西...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作者对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五省区的藏传佛教尼众寺院进行田野考察调研之一,书松尼众寺院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内唯一的一座藏传佛教尼众寺院。本文主要以寺院志的格式编写,介绍书松尼众寺院的地理位置及历史状况、寺院组织结构、寺院现状、修行制度、修行内容及经济状况,本文是调查第一手资料,可供宗教相关部门以及藏传佛教研究、藏族妇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班禅和达赖是西藏宗教领袖,也是西藏最大的两个活佛。他们同源于藏传佛教中的黄教,祖师都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宗喀巴共有八个弟子,其中第二弟子克珠杰即一世班禅,拜师最晚的关门弟子根敦朱巴即一世达赖。  相似文献   

6.
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是由十世班禅大师和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倡导并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创办的 ,成立于 1987年 9月 1日 ,是中国藏传佛教的最高学府 ,聚集了藏传佛教各派高僧大德 ,十世班禅大师亲任院长。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是以佛学专业为主体 ,以藏传佛教为特色 ,教学和研究相结合 ,高规格、多层次的藏传佛教综合院校 ,是藏传佛教的教学中心和研究中心。学院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弘扬藏传佛教为宗旨 ,培养藏传佛教的教学研究、国际交流和寺庙管理的爱国爱教的骨干人才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为…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信仰是对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制度以及社会主义理论必然的坚信与敬仰,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忠诚及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无比热爱.受历史和文化的影响,藏族群众基本信仰藏传佛教,这对西藏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教育造成了一定的障碍.针对现阶段西藏宗教的民族性、群众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特点,加强西藏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教育,应着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是大力加强宗教知识教育;利用和建设网络载体;提高社会主义信仰教育队伍的政治理论素养;发展社会实践教育;营造育人环境等.  相似文献   

8.
清朝借鉴并继承元明两朝对藏传佛教宗教事务的管理和立法调整的经验,对有关喇嘛封赏、私自出家建寺、寺庙及僧人数量、喇嘛游方等进行立法规制;以立法明确了藏传佛教宗教首领的政治权力;制定并完善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这些政策法规的实施强化了统一国家主权、保持了藏区社会稳定、促进了藏区经济相对发展,在当今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对国家如何管理藏传佛教宗教事务和藏传佛教如何谋求自身发展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藏宗教文化历史悠久,藏传佛教已经渗透到了西藏各个领域,尤其是旅游业,所有的旅游者来藏旅游都是来感受这片土地的这个特殊文化氛围,游客基本上是来欣赏和体验藏传佛教文化,所以培养面向西藏旅游行业的人才,光是一般的专业理论学习已不能满足西藏旅游业的特殊要求、进而也会限制到西藏宗教文化旅游的发展,影响本地区旅游专业学生在本地的就业和发展。而适当的开设本地宗教历史文化课程对于突破这一限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如今涌现的“西藏旅游热”西藏宗教文化旅游的传播与发展给当地旅游业带来了更多更广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0.
几十年来,达赖集团进行了各种叛国活动。其中,在活佛转世问题上上演了种种丑恶活动。活佛转世是藏传佛教的重要特点,运作适当与否是关系到藏区稳定与发展的大事。文章探讨历史上达赖转世“常态”的标准,分析四、六、七世达赖“非常态”的原因,指出导致“非常态”的重要因素是明清以来西藏政治宗教格局的不稳定,以及清朝中央政府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具体运作上的得与失。由此,我们对达赖转世体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体运作上的复杂性要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对应付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浅谈青海玉树地区嘉纳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玉树地区由于地处偏远,交通极其不便,信息闭塞,宗教盛行,在历史上长期近乎与世隔绝的封闭环境中,社会经济十分落后。再加上由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宗教文化现象——嘉纳文化。一、嘉纳文化及其形成“嘉纳”在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是指藏传佛教传播者多顶松却帕旺;第二,指玉树县结古寺三种活佛系统之一的佛号称谓。在噶玉树(噶即藏族四大姓氏之一穆查氏的一个分支)藏族信民和僧人以其具体情形的不同,有时指多顶松却旺其人,有时指该系统某一传世活佛,嘉纳活佛从公元1715年至1993年共传七世…  相似文献   

12.
达赖喇嘛活佛转世系统,从最初的藏传佛教格鲁派活佛转世系统之一,到后来却发展成为整个藏区地位最高的活佛转世系统,成为西藏政教合一政权中的最高领袖,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有两位蒙古历史人物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赐索南嘉措达赖喇嘛这个封号,使格鲁派活佛世系开始有了达赖这个尊号;硕特部首领固始汗扶助五世达赖喇嘛建立甘丹颇章政权,使达赖喇嘛及其格鲁派从此有了属于自己的政权,确保了达赖喇嘛活佛系统在西藏的长期统治地位。格鲁派与蒙古军事势力的联盟,又为达赖喇嘛活佛系统与清朝中央政府进一步建立关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全面推动西藏地方政府纳入清朝统治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3.
我国藏族主要分布和聚居在祖国西南和西北地区的西藏、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省区海拔三千米以上的草原或高山峡谷地带。解放前,藏族基本没有现代学校,以寺院宗教文化教育作为继承、传播和发展藏族文化的场所。接受教育者,仅限于藏族上层人士和从事宗教活动的僧侣,藏区广大农牧民几乎全是文盲。 50年代中期,藏族地区民主改革后才陆续开始创办学校,近40年来,藏族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培养了一大批藏民族的四化建设人才,对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实践证明,藏族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的一个重点,而藏族地区的牧区教育,又是  相似文献   

14.
藏族地区主要是指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五省区,这五省区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的汉语教材总体上适应了藏区的教学实际,在外观设计、体裁安排、课文选用、练习题的布置等方面做到了汉语言作为藏区第二语言的要求,是高中汉语文教材在藏区的最好范本,有力促进了藏区汉语文教学。而且在民族团结教育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藏传佛教文学史是西藏僧人在佛教实践活动中创造文学的历史。藏族文学从一开始就与佛教紧密联系。在作品的主题、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方面,几乎都涂抹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藏传佛教文学历史上,许多著作兼具历史、哲学和文学特征于一身,而且作者本人亦是僧人兼文学家、诗人、思想家,这种共生现象比比皆是。这是藏传佛教文学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世居青海的蒙古族风俗、语言以及生产生活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青海蒙古族是在原有萨满教信仰的基础上,逐渐吸收了以藏传佛教为主的宗教精神,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宗教文化体系,凸现因多种族群文化相互吸收融合而形成的不同于草原文化的青藏高原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7.
<正>一群90后的学生,秉持着清华大学"行胜于言"的校风,将研究生入学推迟一年,转而扎根西藏、青海、甘肃等偏远地区,用他们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着我国乡村教育的现状,他们就是清华研究生支教团。自1998年至今,清华大学响应国家号召,连续组建16届研究生支教团,共向西藏、青海、甘肃、山西、陕西、河南、湖北等省区的贫困县、乡输送了支教志愿者。截至2014年底,清华大学已成功组  相似文献   

18.
齐敬之 《承德师专学报》1996,16(3):37-38,85
漫谈藏传佛教的欢喜佛齐敬之世界上任何宗教都有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和神灵。西藏的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也有它所崇拜信奉的佛和神灵。在藏传佛教的神殿内,除了释迦牟尼,大日如来居重要地位外,还有其他一些本尊佛、金刚护法神和度母女神等。由于在这些佛神中,有一些是...  相似文献   

19.
校园简讯     
8月12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协副会长、青海省佛协副会长、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副院长、我校客座教授、第四世却西活佛却西·洛藏华丹隆柔嘉措来我校考察工作。校党委书记、校长多杰太、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木多向却西活佛汇报了学校近几年来的发展情况和今后的设想,却西活佛听后对学校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向我校捐赠藏文  相似文献   

20.
从1948年慈航法师于中坜圆光寺开办台湾第一所佛学教育机构--台湾佛学院至今,台湾已开设了近90所佛学院,今天有影响的仍有30余所。台湾当代佛教的兴盛与台湾佛学院所关系密切,当代台湾佛学院所的崛起,提升了僧人的素质,培养了大批住持佛教人才,促进了宗教师资的养成,开拓了佛教徒的视野,对台湾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