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画龙点睛     
张僧繇是南北朝时期冠冕一代的大家,他那钩戟利剑森森然的绘画风格,受到历代人们的赞赏。以致在唐代,一个收藏家如果没有其作品,则无颜忝居收藏家之列。据说张僧繇曾在建康(今南京)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白龙,却都不点睛。每有人问,他都说如果点睛则会破壁而飞。人们不信,张僧繇只得提笔,先给两条白龙画  相似文献   

2.
在成语故事《画龙点睛》中,画家张僧繇仅仅是"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那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乏神韵的四条龙,转眼就"腾空而去"。可见此间的"点睛之笔"是多么神奇,又是多么需要。如果不是那一笔,四条龙永远不会腾飞,观赏者永远不会感受到张僧繇绘画艺术的真谛。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尽显自己的教学智慧,依据教学进展和教  相似文献   

3.
南北朝时有个著名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画生动逼真,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梁武帝时修建的许多寺院都请他去作画。相传,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一条条栩栩如生,好像活的一样。观看的人没有一个不惊叹的,但他们觉得美中不足的是,这四条龙都没有画上眼睛,张僧繇说:“如果画上眼睛,龙  相似文献   

4.
自从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4条龙,将其中两条龙点上眼睛,两条龙成了真飞起来之后,他便一夜成名,整个亚洲都轰动起来了,不论是老人、小孩还是青年都知道了“张僧繇”这个名字。张僧繇的家门口顿时成了“大市场”,每天都有很多人等在门外,想见见这位神奇的画家和那只神奇的画笔。张僧繇召开了一个紧急家庭会议,经过热烈的讨论,决定开设世界上第一个超级博物馆。由于想看这位神奇的画家和那支神奇的画笔的人源源不断,门票收入越来越多,渐渐地,张家的钱简直堆成了山,张僧繇开始过起穿金戴银、山珍海味的生活,成天吃喝玩乐,再也不愿…  相似文献   

5.
南北朝晚期至隋唐初期的佛教石窟中,“秀骨清像”风格的造像却开始悄然隐退,张僧繇在进行绘画创作时,将佛教题材和技法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和改造,创制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而短而艳”的“张家样”佛像。对后世的绘画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艺术发展和艺术创新的重要样本。  相似文献   

6.
从朴素的唯物论出发,我国传统艺术是很讲究艺术辩证法的。书法的疏密、繁简,图画的浓淡、虚实,戏曲的平奇、形神等等,无一不有着对立统一的艺术法则。鲁迅不但对辩证法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精湛的研究,而且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也自觉地运用了艺术辩证法,从而更增加了他的小说的艺术魅力。全面探讨鲁迅小说的艺术辩证法,不是本文的任务。这里仅就艺术辩证法在鲁迅小说中的运用略举数例,以见一斑。一、“画眼睛”和“画灵魂”画眼睛,就是中国传统画法中的画龙点睛。南北朝画家张僧繇,东晋画家顾恺之,都曾有过画眼睛的故事。张僧繇“尝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而不点睛,云‘点之则飞去矣。’人以为妄,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则二龙飞去。未点睛者如故。”顾恺之主张绘画“以形写神”,尤其注重画人“点睛”。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厥少,于  相似文献   

7.
高古游丝描,是中国画中一种非常细劲有力的描法.六朝时期的顾恺之,便是这种描法的代表人物.陆探微承其衣钵,张僧繇又在此基础上创"疏体"一派."疏体",仍属于高古游丝描的范畴.唐代梁令瓒临摹张僧繇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图一为作品局部),是唯一能够反映张僧繇绘画风格的作品.周昉、张萱等人作画也遵循高古游丝描法,但用线更粗率.此描法又称为琴弦描.至盛唐,吴道子一改其法,创造了兰叶描.相传,他借舞剑助兴,挥毫泼墨,才创造出此描法.由此可以想象,兰叶描用线必然不像高古游丝描那样严谨,而是更富有写意性.吴道子的真迹已失传,宋摹本《送子天王图》(图二为作品局部)被徐邦达认为是最具有吴道子用笔神韵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古代吴地人物画在中国画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出现了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一代宗师,并由此蕴育了明代绘画的辉煌。其独具的吴文化特色的人物画传统,影响了数百年中国人物画的创作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僧繇,是我国官代非常著名的画家\擅长画龙。l大家快看啊r那不是大画家张僧繇吗々我画的龙是不能画眼睛的。若画了,龙就会飞走的!画龙点睛 成语故事@李鹏翔 @郭晨  相似文献   

10.
六朝是吴兴郡地域文化史上第一个鼎盛时期,书画家中,开宗立派者众,尤为可贵.三国吴“佛画之祖”曹不兴、南梁绘画一代大家张僧繇、东晋“千古一家”羲献父子,及各个历史时期的名宦、郡守、流寓艺术大家,群英荟萃,肩背相望.他们的成就为六朝及后来书画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张问仁是迄今所知明朝唯一的青海本土诗人,在青海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诗歌具有现实主义的精神与浪漫主义的风格,在明代青海诗歌中极具代表性.这种诗风的形成,除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外,还有其文学与美学的根源.从文学上看,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与唐代“李杜”、“韩柳”诗歌的接受与发展;以美学而言,是对中国古典美学“哀怨”命题的继承与创新.张问仁的诗歌既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又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塑造的张生形象,无疑带有元代“书会才人”的成色,他或苦闷抑郁、或放浪形骸、或玩世不恭、或渴望爱情功名,都是特殊历史时期元代文人共有的心态,文章试图从张生形象着眼,挖掘元代文人的心态。  相似文献   

13.
仕女画发展到明清时期,以一种相对稳定的程式固定下来,塑造了具有病态美的纤弱清秀的女性形象。此类审美倾向风行于整个明清画坛,除陈洪绶、吴昌硕等少数大家能跳出窠臼自创一格,多数画家均以此作为创作导向,遂形成了明清以阴柔、羸弱、幽郁为主要特征的仕女画风。  相似文献   

14.
结合具体画作考察了林纾花鸟画创作3个不同时期的风格演变。林纾的花鸟画兼收并蓄元明清画法,超越地域界限,冶京津海上诸派画法于一炉。而且,无论是早年习画期,抑或是风格形成期,还是成熟期的花鸟画作品,无不折射出特定历史时空的他的个人思想感受。  相似文献   

15.
元代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重大变革,尤其是元四家山水画代表了元代最高水平,其抒情写意的风格影响了以后的中国画坛,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明代中后期发端的吴门画派山水画是明代最重要的画派,其代表人物沈周和文征明代表了整个明代的最高水平。吴门画派山水画继承和发展了元代山水画,集元代及以前山水画的众家之长,形成自身风格特点。两代山水画风格既有承继又有变革。  相似文献   

16.
元代,忽必烈统一中国后,民族和社会进入到一个新的融合期。在艺术上,包括绘画、雕塑、金银器、丝织品、陶瓷、漆器和其他装饰艺术,都产生了新的形式和风格变化。这既归因于新的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文艺创作的环境,也和元代与其它国家地区间的交流相关,宗教性和世俗性开始在艺术表现突出。2010年秋季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的日用品、服装、建筑,从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都体现了元代艺术的革新之处,对后世的实用美术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曹仲达为代表的人物画画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融通中外推陈出新,在思想旨趣上别开生面卓尔不群,造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人物画的鼎盛。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复杂的社会思潮、佛教文化的传入、多种艺术门类之间的交融互通等原因有关。分析魏晋南北朝人物画特点和意义,对于当下中国画创作具有强烈现实指向。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画题画诗具有"抒情言志,见心明性;明哲晓理,感悟人生;隐寓明世,谏讽时事;传道授业,意写画理"的理性意蕴。中国画题画诗使中国画艺术"人"与"文"内外相通,体现着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意趣,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独有的民族形式和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