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文彬 《江苏教育》2023,(19):25-28
作为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课程治理现代化已成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关键一环。学校课程治理现代化指多元治理主体平等协商共同推进课程不断优化的过程。本研究从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机制与治理路径四个方面分析了学校课程治理现代化的行动逻辑。实现学校课程治理现代化,应深化立足学生发展的课程治理目标,聚焦学校课程高质量发展的课程治理内容,完善多主体协商共治的课程治理过程,规范基于审议的课程治理工具,以此实现学校课程共建、共治、共享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集权制与分权制纷争是课程治理体制研究面临的突出问题,其根本症结在于“不可公度性”立场与二元对立方法论。课程治理体制具有复杂的理论基础及制约要素系统,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专业性逻辑与属性,局限于某一理论、逻辑与要素论证课程治理体制必将陷入失范、失偏境遇。集权制与分权制均具有合理性依据,但也都具有局限性问题,试图以一种体制否定另一种体制必然造成“缺陷性”体制。破解集权制与分权制纷争,是课程治理体制重构的根本任务。其根本举措在于遵循政治与专业双重逻辑、坚持一体化方法论原则,使课程治理体制研究摆脱要么集权要么分权的“选择性”困境。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课程改革运动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推动下,与校本课程开发相关的多元利益主体开发知能逐渐觉醒。然而,在多元主体参与课程开发过程中却出现了内部主体参与力量失衡、外部主体参与少而薄弱以及主体间合作松散浅表等治理困境。解决这些困境,可以尝试在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构建“多元共治”的生态格局,培植多元主体参与课程开发的文化土壤,探索多元主体参与课程开发的系统模式,建立多元主体参与课程开发的合作路径。  相似文献   

4.
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是国家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凸显国家事权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需要在国家宏观管理和统筹指导下激发公共治理的活力,不断促进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实现课程要素、课程类型以及课程设计思路等核心维度的整体建设。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实现,应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构建一体化与多元共治的课程制度体系为保障,以建设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核心动力,以促进多元主体的协同育人为主要途径,全面提高德育课程的育人功效。  相似文献   

5.
学科治理是基于知识生产、组织行为、社会需求三重逻辑的必然选择,从学科建设走向治理是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制度保障。现实审视,学科治理主体“貌合神离”、学科治理权力“僭越缺位”、学科治理制度“内外失衡”、学科治理文化“藩篱阻隔”等,制约了大学学科发展及其治理成效。实践中,亟须推进多元主体及其权力的协同共治、加强学科治理制度内外联动、强化学科治理文化的价值认同,实现学科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行政化倾向使我国大学权力结构呈现出一元化的特征,它不符合学术组织本质的要求,不利于大学学术的良性发展.推行“去行政化”改革,建立基于科学理性的多元共享治理体制,调整大学权力结构与关系,不但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加强大学科学管理的需要,更是重塑大学精神、回归学术本质的需要.调整行政权力关系,要求调整行政权力的内部关系,转变行政工作性质,建立专业化的行政团队;调整学术权力关系,重在落实教授治学,建立多元学术主体共担权力、共治学术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7.
民族事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民族事务治理主体关系现代化既是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缩影,也是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动力。立足于中国民族事务治理实践,民族事务治理主体关系现代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围绕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方向,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为根本目标,国家权力机构与各类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主体结成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关系格局的进程。中国民族事务治理主体关系现代化吸收了多元主体协作治理的优势,但摒弃了西方治理理论“去中心化”“去国家化”的理念,与西方治理理论强调政府与非政府、公共与私人的二元对立与分离存在根本不同。党的领导、政府的统筹和组织,在构建稳定有序和谐高效的民族事务治理主体关系中发挥着核心引领作用。民族事务治理主体关系现代化对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强调,为增进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8.
基于大学治理权平衡视角的大学章程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章程是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立法体系以外的、且与高等学校内部管理密切相关的制度规则.涉及高等学校权力配置、发展目标、师生权利义务实现、社会资助与回馈等重大问题,它是大学管理的依据。基于大学治理权平衡的视角建设大学章程,有利于大学多元权力主体在参与学校学术管理过程中实现机会平等、责任共担、权力共享。  相似文献   

9.
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是规范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大致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建党百年来,中国职业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演进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从历史嬗变来看,管理的主体、职能、运行和理念具有从单维管理到多元共治、从服务战争到保障发展、从封闭管理到开放合作以及从传统管理到服务治理的发展逻辑。按照新时期国家提出的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未来职业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将基于多元化协同治理主体、民主化网络治理结构、一体化区域治理模式以及信息化智慧治理策略进行改革创新,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育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课程目标是一致的,但肩负着不同的教学目的,在国家三级课程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随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职业教育校本课程的治理也迫在眉睫。分析职业教育校本课程的本质特征、校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从治理理论的角度提出课程治理的特征:治理主体共同参与决策,不同决策层的不同主体权利不同;课程治理的对话以多主体间的互动和协商为基础;治理主体之间为协作关系,是对权力和资源更为公平的分配与再分配;与课程相关多元利益主体的责任通过治理过程进行分配。分析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校本课程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职业教育校本课程治理策略:建立明确的职业教育校本课程治理标准;构建多层次职业教育校本课程治理机制;改善职业教育校本课程治理权力运作方式;明确职业教育校本课程的管理与开发主体;凸显职业教育校本课程鲜明类型特点。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是一项复杂多样的系统工程。贵州省凤冈县通过联系服务群众创新提出“四直为民”,在强化自治德治法治“三治”方式过程中,突出以党委核心领导、多元治理主体、社会协同共治和增强社会活力等方面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深化和拓展基层服务型建设。但从议事主体、模式构建、信息技术和经济发展来看,还应从实践应用中不断反思并寻找新的突破口,以此实现乡村治理体制共建共治共享的“三共”社会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2.
学术权力的运行状态是反映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表征,学术权力的分配已成为高校内部权力配置的重要环节之一。树立以知识生产为基点的学术权力运行逻辑以实现学术权力共享,是创设蓬勃而富有生机的高校学术生态环境的应然价值诉求。但在实践环节,高校学术权力受外部行政权力的挤压和内部学术权贵的蚕食,其应然释放效能与发展空间被不断干扰和压缩。因此,应以明确权力共享的多元主体、明晰学术与行政权力的关系界限、规范权力共享的组织规则、营造权力共享的共生文化氛围为着力点,建构学术权力共享机制,为新时代高校学术共治共享理念的彰显和学术权力核心地位的重塑提供路向指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 ,我国教育理论界展开了课程改革的大讨论 ,其中“校本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 ,日益引起了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与重视。 1999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确定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体制 ,成为我国课程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开端。关于校本课程 ,目前 ,学术界倾向于认为 ,它属于课程行政范畴。相对于以中央政府为课程行政权力主体的“国本课程”、以地方政府为课程行政权力主体的“地方本位课程” ,指的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在当今世界上 ,许多国家都已实行了“校本课程” ,某些国家已经相当完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构成,乡村治理实践中仍面临着主体作用弱化、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能力不足、“三治”未能实现完全统一,以及乡村治理“信息化”滞后的现实困境,要在强化“党建引领”的基础上构建多元主体共治格局,运用各种措施提升多元主体的共治能力,实现自治、德治、法治的融合统一,提升“智治”水平,以推进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是印度教育的名片。印度对高等教育的治理进行了广泛探索,其治理变革在印度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印度高等教育治理进程的核心即不同利益相关者权力结构的演变。在经历殖民控制、集权管理、逐步分权和多元共治的四次变革后,印度高等教育最终形成了政府、大学、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其治理结构由外部(政府、市场、社会相结合)和内部(大学自治)两部分构成,契合教育治理"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本质要求。印度高等教育治理的基本逻辑回答了治理的起点、内容和目标等问题。大学"自治"是印度高等教育治理的逻辑起点,多元"共治"是治理的逻辑核心,通过多元"共治"走向教育"善治"则是印度高等教育治理的最终落脚点。  相似文献   

16.
李梅 《东吴学术》2023,(4):78-86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原有的以行政力量为主导的城市社区治理体系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基层治理,表现为社区自治功能弱化,对居民的回应性不足。因此,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际政策,都强调社区治理需要从一元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已成为社区治理转型的共识,也是各地进行城市社区治理机制创新的主要目标。这一转型过程中,基层的主要创新实践包括:一是通过党建引领搭建协商平台,使社区中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成为可能;二是通过“接诉即办”改革,重塑社区治理的行动逻辑,将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管理转化为上下互动、市民诉求驱动下的治理过程;三是完善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制度建设;四是运用数字技术赋能社区治理,以信息共享推动社区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推动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还需要在法治化、体制机制建设、社区治理队伍建设等方面做更多努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学内部管理体制在“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学术委员会”与“教代会”的机制下,形成了管理主体的多元非共治格局。在这个格局中,四大管理主体在自身利益驱动下,在运行中都存在着各自的主要问题。如何在多元非共治格局中形成多元共治的和谐样态,需从公共管理学与多元共治理念视角对四大主体问题的消解之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多主体协同治理是现阶段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实现高职专业群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针对当前高职专业群存在的“治理体系不完善或管理机制缺乏”等问题,在调研25个广东省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的基础上,基于系统权变理论提出了多主体协同治理下的权力分配原则和方法,设计了满足“多元共治”要求的专业群管理机制簇,并给出了具体应用案例。实践证明,基于系统权变理论的高职专业群多主体协同机制能从根本上支撑专业群“多元共治”。  相似文献   

19.
论“课程共有”——对中国特色课程政策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课程共有”是课程政策理想模式的基本设想 ,旨在寻求一种反映社会变革和课程改革要求的课程政策及其制定的新的方式、观念和模式 ,它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 ,指的是课程权力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 ,即国家、地方以及学校等课程权力主体都能够拥有明确的课程权力并保持一定的“张力”;第二 ,指的是一种“超越论”的课程政策价值观 ,即超越“统一论”、“适应论”和“特色论”的课程政策价值观 ;第三 ,指的是课程政策制定的一种新模式——共有模式 ,其形态是使各方面人员都能得以充分的交流和参与的“水漏型”。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治理关涉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与发展。在技术赋能时代,高等教育治理出现了逻辑转向,具体表现为治理理念由管理本位转向服务本位,治理主体由一元主导转向多元共治,治理方式由基于经验转向注重科学,治理体制由碎片管理转向协同治理。在逻辑转向的驱动下,需要将转变固化保守的治理思维、提升多元主体的治理能力、构建灵活机动的治理模式、优化开放共享的治理环境作为高等教育治理的核心要义。最后,高等教育治理转型应完善顶层设计,破除信息数据流通的多重阻碍;加强政府统筹,鼓励社会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发挥服务效能,推进区域不同高校的协调发展;强化基础支撑,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