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不同区域教育技术发展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地域辽阔,人文地理条件差异极大,因此,形成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若干经济区。本文就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如何发展教育技术谈点粗浅看法。一、不同经济区域教育技术发展存在的差异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教育发展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其一是人口众多,教育规模大,学校数量多,教育经费有限,与发达国家相比,办学条件较差,师资水平不一,旧教育传统的影响很深,教育技术手段基础薄弱;其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带来了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教育发展存在着梯度差异,沿海地区城镇和较发达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  相似文献   

2.
经济的发展水平如何是结合区域多方面因素的产物,教育的发展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是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那么教育事业才有资本搞得更好。通过对经济落后与发达地区高职教育水准的差异的阐述,结合当前差异水准,探究如何提高经济落后地区高职教育的水平,推动经济落后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也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其发展进程中必须正视的问题.广东是我国面积较大、地貌丰富的省区之一,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逐步形成了珠江三角洲、东西两翼和山区①等三大区域发展格局.而三大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则导致了依托经济发展的高职教育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本文拟对广东高职教育区域发展的状况与特点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与区域经济相适应的高职教育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基于丹尼森算法运用省区面板数据测算了1990-2008年教育对区域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进行区域差异比较。结果发现:(1)区域间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存在显著不同,1990-2008年间西部地区教育贡献率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低;(2)不同区域教育贡献率的时间变化趋势不同,东部地区2000年-2008年间教育贡献率较之1990-1999年有所降低,而中、西部地区均有较大提升;(3)不同区域起主要贡献作用的教育等级不同,当前阶段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的贡献率最大,中西部地区则为高中教育。进一步分析发现,北京、海南、辽宁、宁夏、贵州、内蒙谷等少部分省区教育贡献率与所在区域平均情况有明显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区域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具有耦合性。江苏经济正处于向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转型时期,对地区高职教育产生了新需求。江苏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科研发展等方面无法与区域经济对接。本文分析了江苏转型时期的经济特征,提出了江苏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经济和人口的视角研究了广东省各地区高职教育分布与经济、人口发展的协调性。研究表明,广东省各地区的高职教育负担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通过聚类分析总结为五种地区类型:经济发达、负担过重地区;经济发达、负担偏轻地区;经济中等、负担偏轻地区;经济一般、负担偏重地区;经济欠发达、负担偏重地区。最后针对各类地区高职教育发展与经济、人口发展的不协调性,提出了相应的布局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和各个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逐渐拉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在不同区域居住的人们收入水平差距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也普遍较高,甚至出现了优秀人才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或重点城市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三个区域的教育对工资收入的影响存在地域差异。通过分析得出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为地域之间生产力、人力资本积累、劳动力流动性、生活成本开支的差异。据此提出政策建议为大力发展和完善基础性教育,以提高整体受教育水平;促进优化区域产业发展;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同时要控制经济发达区域的生活成本,打破就业障碍和壁垒。  相似文献   

8.
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区域间的制度安排差异是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区域经济差异逐年拉大的根源。我国发达地区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体系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综合的激励和推动效应;相反,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在制度安排上的"制度落差"致使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缺乏强劲动力。要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欠发达地区应从制度安排着手,结合本地实际,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利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9.
教育竞争力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和重要内容,一个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强弱最终体现于其教育竞争力的强弱。本文在回复胡咏梅教授等提出问题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和Ganger因果分析等方法,多侧面、定量地对中国各省级区域教育竞争力和区域经济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估,探求了二者之间的关联关系和相关程度,以及区域教育竞争力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贡献,并验证了区域教育竞争力与经济竞争力之间关联的密切程度和因果关系,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时伟  戴修法 《继续教育》2004,18(9):44-46
一、社区与社区模式 社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较为严格意义上的社区,突出强调社区内特定的教育设施和由群体互动所形成的内聚力与心理归属;另一类是较为宽泛意义上的社区,表现为特定区域及其内在的群体。前者主要存在于较为发达地区,后者存在于各类不同文化群体构成的区域。我认为不应以经济差异区分出文化的优劣,进而以社区经济的发达程度把社区教育资源划分出先进与落后,  相似文献   

11.
基于扎根理论,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存在着3大问题:区域间发展差异过大、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一定程度的不协调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不能够满足我国人才的地域性需求。合理的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是地区间研究生教育水平保持适度差异、与外部所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并能够满足各地区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区域结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江苏省地级市作为评价单元。构建了江苏省教育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方法与原理建立了评价模型。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教育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发现江苏省教育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明显,提出了缩小教育发展差异的时策建议,以促进江苏省教育的协调发展,并最终实现江苏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重庆市40个区县2003年的主要经济指标进行分析,得到各区县4个主要因子的得分,然后用聚类分析法将40个区县按经济发展水平分类。通过比较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研究重庆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区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教育财政的主要问题是投入上的不平衡.本文选取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地方财政与地方GDP的比例、预算内事业费拨款与基建经费占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例、生均预算内教育支出占生均支出的比例等财政投入与支出指标,从经费总量、结构、生均支出三方面分析我国31个省(市)地方高等教育财政的区域差异,以期为各省级区域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财政投入大与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教师总量超员与学科缺员的矛盾、教育装备标准低与区域总量过剩的矛盾、教育供给不足与教育需求旺盛的矛盾,山东省广饶县通过建立乡镇教育园区、中心城区教育园区,以及各类教育园区,即"组团 园区模式",在实现区域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进行了大胆实践与探索。教育组团能够节省教师人力资本,实现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公共资源的共享,实现教育资源的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16.
苏联解体后,在俄罗斯职业教育管理权下放联邦主体的情况下,预算联邦主义及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造成了各地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和规模的差异。为解决此问题,联邦政府一方面充实地方财力,使之有能力支持当地职业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收回部分职业教育管理权,加强联邦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的责任,推行职业教育的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3—2010年四个高等教育信息化指标的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软硬件资源建设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高校信息化资源配置的总体差距在逐渐缩小,但区域间和区域内的差距有增大趋势,东部发展领先,西部发展速度较快,部分指标赶超中部。进一步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投入、信息化发展的区位选择以及教育资源的聚集效应对高等教育信息化软硬件资源建设的影响。最后对缩小高等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差异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利用2001-2006年上海市各区县小学、初中、高中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数据,对上海市内各区县间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做出了全面的描述.研究发现,2000-2004年间,上海市区县之间的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不均衡状况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其中小学阶段最为明显.但是,上述态势从2005年、特别是2006年开始出现了根本性的逆转.尽管上海各区县间不均衡的绝对程度依然比较严重,但是从发展态势来看,已经开始逐步朝着越来越均衡的方向发展,而且这种态势在义务教育阶段表现得尤其突出.此外,本研究还对上海各区县基础教育生均经费是否符合公共教育的"财政中立性"原则进行了检验,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区县基础教育生均经费是区县财政水平的显著函数,"财政中立性"原则没有得到验证.因此,本研究认为,上海亟待通过提高市级财政在基础教育中的支付比例来促进辖区内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不同区域居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质量差距显著,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距对教育公平形成严峻挑战。收益的外溢性表明区域高等教育只有协调发展才能稳健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必然需要统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一个区域的高等教育既要与全国其他区域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大体相当",又要与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搭配得当",政府应成为协调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主体。协调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上有三个方向:调整高校区域布局、调整高校招生计划、调整高校区域布局的同时调整高校招生计划。其具体可行的路径是:坚持不懈地调整高校的区域布局,建立对欠发达区域的高等教育补偿机制,制定地方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最低标准。  相似文献   

20.
教育均衡化发展:理想与现实的抉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教育均衡化发展是针对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状况,近年来在我国义务教育发展阶段出现的一个新提法。其实质是要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向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本文客观、实证地分析了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在三大地带之间的巨大差距。并就此提出促进我国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