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伊曼努尔·康德:人为自然立法。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Kant,1 72 4—1 80 4年)是德国启蒙思想家的最后一个代表、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山鼻祖。在康德的全部著作中,最重要的三部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纯粹理性批判》阐述的是康德的认识论思想,《实践理性批判》是一部伦理学著作,《判断力批判》是美学著作。康德通过这三部大作建立了他的“批判哲学”体系,他自称是完成了一次“哥白尼式革命”。如果要用一个命题来表述这场哲学革命的主要内容的话,似乎可以首选“人为自然立法”这一命题。康德在《纯粹理性…  相似文献   

2.
“纯粹”在康德的三大批判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限定性概念。虽然它在三部书中只出现了一次,而实质上,实践理性是纯粹的,判断力也是纯粹的。康德以为,实践理性的纯粹是不言自明的,所以就不必再加纯粹限定了。而《判断力批判》,则可以甚至应该把纯粹二再加上去。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的导论中就将判断力一分为二,《判断力批判》只就反省的判断力而言。而反省的判断力又分为审美判断力与目的判断力。全书就是对这两个判断力的审查与鉴定。康德仍旧采用了他在前两个批判中的方法——否定法,不属于反省判断力的部分(即不纯粹的部分)被 否定了,纯粹的部分就清楚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康德的三大批判就是围绕“纯粹”而展开的。康德就是想要通过严密、翔实的论证,寻找、划分、审查、鉴定出纯粹的理性、纯粹的实践理性,以及纯粹的反省判断力。  相似文献   

3.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与第二版中,就“概念分析论”部分的“范畴先验演绎”分别提出了“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两种演绎方式,构成了康德批判哲学的一大难点。康德“范畴先验演绎”的内在逻辑矛盾成为德国古典哲学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康德的“二律背反”是他的认识论《纯粹理性批判》推演的逻辑结论,又是《实践理性批判》的逻辑前提。康德的不可知论,实际上成为科学与信仰并行共存的哲学依据。客观上既有利于人类物质文明发发展,也有助于精神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写了影响深远的“三大批判”,第一批判是《纯粹理性批判》,讲了自然界受自然必然律支配,揭示了科学的本质是求真;第二批判是《实践理性批判》,讲了人类社会服从道德或自由律,揭示了道德、宗教和社会的本质是求善;第三批判是《判断力批判》,从人性和教育的广阔视野论证了美育的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6.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著名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构成了其宏大哲学体系。在哲学的星空中,康德无疑是其中一颗耀眼的巨星。然而,康德的教师经历和教育思想,同样值得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康德哲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要对人类理性进行批判的审查,以发现和规定人类理性的源流,范围和界限,建立一个有关理性主体的自身所具有的“先天纯粹知识体系”。康德认为,哲学乃是“有关人类理性的终极目的的学科”;他的批判理性学说或者说“先验哲学”,乃是一种“科学的形而上学”。因此,理性的先天纯粹知识体系是一个形而上学的体系,这就是東德认识论中的本体论思想。这一本体论无疑是关于人的先验理性本质的理论,康德名之为“纯粹理性”。这个纯粹理性,作为人的本质,乃是一个不可知的超验本体,但这又并不妨碍它全面发挥先验主体性的功能。康德哲学的这个思想体系,是靠他的“思辨理性”作准备,立足于他的“实践理性”,最后在他的“判断力”中得以完成的,本文着重阐明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此外还要对康德这个独特的“纯粹理性”的功  相似文献   

8.
在形形色色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派别中,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影响较大的一个分支。在这一流派内部,萨特和梅劳——庞蒂的观点也各自有所区别。萨特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主要表现在《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此书涉及问题颇多,本文仅对书中的主要观点进行简要的评述,并着重就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态度作出必要的分析。萨特的“人学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范畴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的书名中所用的“批判”一词有专门的含义,他是在仿效康德所著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中对“批判”所赋于的意义上来使用的。康德当时所谓的“批判”主要是指考察、研究、分析、判定的意思;在他看来,哲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考察、研究人的认识能力,确定人的认识能力在构成知识时的范围  相似文献   

9.
康德是唯心主义哲学家,是二元论者。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对批判康德哲学,早已做过原则指示,标明了方向和路线,这是必须认真遵循的。对待康德哲学,马克思主义者主张揭露和批判康德哲学中的先验唯心主义;同时,在辩证的否定中,估价和肯定康德哲学的合理成分。在康德认识论中,“综合”思想占有突出的地位。通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经常可以发现“综合”的思想在闪光。“先天综合判断”中有综合,“统觉的综合统一”中有综合,范畴体系的“三分法”中也有综合……康德何以这样注重“综合”?这自然要引起康德哲学研究者的兴趣和注意。  相似文献   

10.
康德时空观     
<正> 1、时空理论在康德认识论中的地位.关于康德的认识论,哲学家们说了不少的话,论说纷纭,这主要是由于康德自己说了很多(他1781年写成的《纯粹理性批判》长达579页,1783年为此书的缩写本《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也有185页之多,都是讲认识论的).康德的认识论,在哲学史上是开创新时代的,也是影响后时代的.因此,一讲起认识论,就不能不讲康德。李泽厚在纪念《纯粹理性批  相似文献   

11.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否证了上帝的存在,从而把上帝推到与感性无缘、与知性无关的超时空的不可知的本体界,而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却公设了上帝的存在,并且现实地把上帝作为实践理性的“真正对象”,以解决了其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所遇到的理论困难,从而建立起真正的形而上学。公设上帝使得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贯通起来,使意和情联系起来、信念和情感统一起来,为有理性的存在者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同时,在公设上帝存在的前提下,肯定了德性和幸福相统一的“可能性”及道德主体享有幸福权利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否证了上帝的存在,从而把上帝推到与感性无缘、与知性无关的超时空的不可知的本体界,而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却公设了上帝的存在,并且现实地把上帝作为实践理性的“真正对象”,以解决了其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所遇到的理论困难,从而建立起真正的形而上学。公设上帝使得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贯通起来,使意和情联系起来、信念和情感统一起来,为有理性的存在者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同时,在公设上帝存在的前提下,肯定了德性和幸福相统一的“可能性”及道德主体享有幸福权利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Appearance”与“Phenomenon”既存在本体论、认识论意义上的差异,又存在具体与抽象、变化规定与实体永恒、感性与普遍必然的不同意义指向。  相似文献   

14.
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创始人,其哲学以《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而在哲学史上著称。在三大批判和其他一些著作中,康德都涉及到了实践范畴,甚至作过多次反复的说明,但并没有直接对实践下过定义或作过类似于定义式的说明。在学习和研究康德哲学实践思想及其相关语境的基础上,斗胆认为康德哲学中实践范畴是指实践理性为自由意志立法并支配自由意志服从道德法则的道德活动;并对康德和亚里士多德实践范畴进行了比较,试图厘清它们之间的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以进一步认识、理解其实践范畴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创始人,其哲学以《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而在哲学史上著称。在三大批判和其他一些著作中,康德都涉及到了实践范畴,甚至作过多次反复的说明,但并没有直接对实践下过定义或作过类似于定义式的说明。在学习和研究康德哲学实践思想及其相关语境的基础上,斗胆认为康德哲学中实践范畴是指实践理性为自由意志立法并支配自由意志服从道德法则的道德活动;并对康德和亚里士多德实践范畴进行了比较,试图厘清它们之间的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以进一步认识、理解其实践范畴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谢林的代表作《先验唯心论体系》一书的要义,是把他的先验唯心论原理推广到一切知识领域,建立一个“·全·部知识的体系”。康德通过理性批判,依据理性的不同能力,分别建立了他的理论哲学、实践哲学和艺术哲学。费希特从绝对自我出发,把各个知识部门统一于主观唯心主义的知识学。谢林则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把费希特的知识学改造成为“自然理智化”和“理智自然化”的过程对立统一的先验主义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7.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厘定了思辨理性的应用范围,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只能限于经验领域,而传统理性神学中证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宇宙论和设计论的错误在于抽掉了认识可依托的经验,仅从概念上推论出某一最高原因的存在。经过批判哲学的认识论思想分析,康德认为在纯粹思辨理性的范围内,对上帝存在的任何证明都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8.
从施特劳斯在《自然权利与历史》一书中的政治哲学视角,分析《纯粹理性批判》中"历史观念"的思想倾向,进而阐述康德对哲学现代化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式及其对哲学现代性的推进,加深了现代性的危机。从事实和价值两个层面,阐明康德提出的"物自体"概念,对于其"历史观念"所起的作用,正是与《纯粹理性批判》中"时间"概念的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解释,才保证了康德"历史观念"的自身融贯。  相似文献   

19.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的依次发布,标志着康德成功建构了他的批判哲学体系。而纯粹知性的发现和提出,是这个哲学体系建构得以成功的最关键之处。纯粹知性在认识论部分给先天综合判断提供了支柱;在道德实践部分用纯粹知性抽掉了一般性质料欲求,进而产生了形式化的道德行动意志;在美学和目的论部分,康德用纯粹知性联结了自然审美表象与知性反思目的之间存在的理论沟壑。  相似文献   

20.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一个思想亮点,就是对于传统理性神学的各种上帝存在证明的深刻批判,而这种神学批判思想早在前批判时期的《证明上帝存在惟一可能的证据》中就已经初具雏形.在这篇早年撰写的长文中,康德一方面对传统的本体论证明和宇宙论证明进行了深入透彻的批判,另一方面却仍然试图为上帝存在寻找一种新的理性证明.这种矛盾表明,此时的康德正在休谟怀疑论的影响下,艰难而痛苦地挣脱着莱布尼茨-沃尔夫独断论的思想束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