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持人(景德镇市珠山区教研室):课堂冷场的表现有以下两种主要情形:教师讲兴正浓,突遇学生的某个提问而无法应对,出现一时的课堂中断;或者原本师生对话还兴味盎然、气氛热烈,但当一个新的问题和任务提出时,学生一时回应不上,出现思维卡壳.  相似文献   

2.
春天 《湖南教育》2004,(7):28-28
张积砝老师来信: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学生将教师所提的问题答错,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有时一时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处理,课堂里出现尴尬局面。是否有一套处理学生答错情况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由于习惯的影响以及陈旧的教学模式的作用,许多教师一时难以"转型",课堂上"夸夸其谈"的现象仍很普遍.为此,有些学校硬性规定教师的讲课时间,甚至出现让教师"闭嘴"的做法.对此,本人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4.
由于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有效课堂上容易出现“倾听”一时失效的现象,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面对学生倾听能力正在缺失的现状,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听课态度、听课习惯和听课效果,以此改变倾听在课堂教学上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5.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举手回答,可举手的却寥寥无几。学生被动,教师焦急,课堂气氛处于尴尬境地。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多种: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学生一时没找到回答问题的切  相似文献   

6.
在英语课前,教师会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备教材,备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然而课堂中遇到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常常会出现突发情况,而这些突发情况很有可能扰乱课堂秩序,影响学生或者教者的情绪以及课堂效率。英语作为外语,它不像汉语有着我们大家所熟悉的语言环境,一时很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融入其中。加之有些教师一味地在课堂上灌输知识点,使得英语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很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课上不认真听讲。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堂上每天都有错误出现,但是教师比较关注学生的闪亮点,对于他们正确的回答津津乐道,却忽视了课堂上的错误。课堂是不可预测的,错误也是难免的。教育专家指出:“课堂上的错误是教学的巨大财富。”学生不出错的的教学不是真正的教学,学生不出“意外”的课堂不是好的课堂。课堂中学生出现错误是美丽的,错误是孩子最朴实的思想、经验最真实的暴露。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为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并能正确、巧妙地加以利用错误资源,为学生和教学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8.
有的教师认为,课堂上学生为某一问题争论起来就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师一般不主张让学生在课堂上争议。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课堂上争论只要教师引导得法,非但不会影响教学计划的完成,往往还会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记得我教《鸽鹑》一文时,学生最后概括出了中心思想,认为这篇课文颂扬了母爱。但一部分学生提出了异议,理由是鸽鹑是动物,怎么会懂得母爱呢?有的学生干脆就谈,这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一时,课堂上争论不休。教者没有轻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固然与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基本功有关,然而能否驾驭课堂,起到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就很需要一种特殊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所谓应变能力,换句话说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具体说,就是在课堂上,出现了预料不到的情况,能审“情”度“事”,当机立断地采取应急或补救措施,较好地处理问题的能力。现试举三例,以便借例发挥。例一,课堂上常有这种情况,老师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时,学生往往会提出意料不到而又很有分量的问题。这时如果教师也难以一时解释清楚,这就需要有点应变能力。既不可简单地斥责学生“就是你能”!  相似文献   

10.
数学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现象越来越普遍的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不符。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往往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预设,而由于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开放性较强,在长时间的新课程理念浸润下,学生的学习更具有自丰性、独立性和个性,学生在课堂上所体现出来的思维经常出人意表,超出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预设,那么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出现这样的情况正常吗?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的?教师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堂预设与生成作出一些追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1.
民主平等走进课堂是近年来素质教育的一大突破,也是针对这一时代学生的特点实施的教学对策。教师必须从高高的"帝王座"上下来,走进学生之间,融入学生,达到与学生心灵上  相似文献   

12.
李喜鹏 《辽宁教育》2008,(12):36-36
在新课程理念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积极交往、有效互动的过程。然而在实践中.我们语文教师常有这样的感触:课堂上的具体教学情境与“预设”之间因时而出现“偏差”而无法“同轨”。面这种“偏差”,我们该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13.
数学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现象越来越普遍的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不符。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往往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预设,而由于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开放性较强,在长时间的新课程理念浸润下,学生的学习更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个性,学生在课堂上所体现出来的思维经常出人意表,超出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预设,那么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出现这样的情况正常吗?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的?教师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堂预设与生成作出一些追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黄亮 《时代教育》2007,(9Z):123-123
学生插嘴是课堂上常会出现的一种现象,教师讲了上句,有的学生追不及待地就接出了下句:师生正兴味盎然时,有的学生会莫名其妙地插上一句,与是课堂上哄堂大乱。针对这些现象,有的教师也许会予以制止,有的教师甚至会严厉批评。其实,换个角度思考,学生在课堂上插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每个学生个性都不同,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的活泼好动,有的爱出风头,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常会出现下面现象:由于种种原因,课堂上学生出现错误后,有些教师令其坐下,而不让其陈述理由;也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争分夺秒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用醒目的色彩或着重号强调各个易错的知识点,教师随时准备着对学生的错误拨乱反正,以让他们不走弯路,直达知识的殿堂。像上面的“视若无睹”或“预防错误”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往往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菁  张遵融 《天津教育》2011,(10):40-40
最近,听昔日的一位同人讲到一个曾引起诸多德育工作者热议的教育案例:某校,一名学生课堂上"捣乱",以致教学无法进行,无奈,教师将该生请出教室,令其站在门外,时间一长,该生竟晕倒在地,被送往医院……对此,家长坚称这是体罚学生造成的后果,要求追究教师的责任并赔偿损失,一时,校内掀起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17.
应该说,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体验式学习已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但是教师们往往更多的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体会作者的情感思绪和人文内涵,课堂上一时情感泛滥,心潮起伏.这样的认识显然有失偏颇,因为它窄化了"体验"的外延.  相似文献   

18.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上普遍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动机缺乏、自信心不足、行为习惯不良等问题,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让教师十分头疼。课堂上常常出现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沉默不语;教师声嘶力竭,学生置若罔闻的情景。  相似文献   

19.
应该说,在我们的语文澡堂中,体验式学习已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但是教师们往往更多的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体会作者的情感思绪和人文内涵,课堂上一时情感泛滥,心潮起伏。这样的认识碌然有失偏颇,因为它窄化了“体验”的外延。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应仅仅是一种情感陶冶的活动,更主要的是一种言语体验活动。朱熹曾在《读书之要》中指出:“读书要切己体察,不可只作文字看。”  相似文献   

20.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数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思维受阻,一时难以下手.这样,需要教师用简练、精辟的语言启迪思维,促使学生产生"顿悟",谓之"点拨".有效的"点拨"必须做到适时、适度、灵活且富有启迪.如何实行有效"点拨"呢?笔者的思考是点拨难点,引导学生攻克疑难;点拨方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点拨思路,引导学生反思探究,由此启动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生成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