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5 毫秒
1.
学校德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不言而喻.然而,当前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创新出现了"瓶颈."本文从学校德育的现实困境入手,通过应试与道德的矛盾,教师对学生的精神引领方面来阐述观点.以求让我们的德育变成"育德",让我们的教师变为"导师",让我们的学校变成学生道德成长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
个体道德成长的教育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德育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教育对象——学生个体道德成长规律的视而不见。学校德育必须根据个体道德成长存在的规律,创建真实的道德冲突,抓住道德情感体验和道德意志训练,引发、激活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才能取得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情感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就是由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回归,其意义不仅在于社会生活是道德及其教育的起点、学生的道德发展只有通过社会生活才能实现,而且在于只有与学生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德育内容才能有助于建构学生的主体(心理)意义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情感体验是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之一。强调要以学生的视角和学生的“生活事件”来呈现教材的教育话题和案例,为学生表达思想和感情、进行创造活动留出空间,推动学生的自主建构,将教材的价值引导意图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和自主选择,使教材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文本增进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关系,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情感需求,是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在教学建议和教学评价方面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新型师生关系建构和教师成长的基本追求之一  相似文献   

4.
李亚娟 《江苏高教》2020,(4):105-109
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师范生情感教育至关重要。基于当下广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情感教育现状,反观师范生教育,需注重师范生情感能力与素养培育,为"未来教师"的实践教育效能与情感品质提升提供可能性指导。建议各类师范教育重新觉醒情感教育价值,明确培养师范生情感教育信念;让师范生多走进教育现场,学会对儿童情感发展进行观察与调查研究;做好师范生情感性班集体建设研究;科学设计与实施专门的情感教育课程;关注师范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做好师范生情感教育效能训练与指导工作。系统支持师范生顺利进入职场,并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饱有道德、充满激情、饱含热情、富有智慧地做好立德树人工作。  相似文献   

5.
师爱是学校德育永恒的主题。上海市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以毛蓓蕾老师的“大爱精神”为典范,倡导全体教师要以做好教育服务为第一宗旨,坚持把宽广博大的爱施予每一个学生。教师应始终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道德情感。“大爱精神”已成为三中心小学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逐步探索出一套学校德育发展的新路子——少先队工作自动化、家庭教育课程化、课堂渗透体验化、优质资源整合化以及品牌特色辐射化。  相似文献   

6.
陈燕宏 《江西教育》2024,(15):13-15
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存在“泾渭分明”的问题,二者各司其职,互不打扰。家庭、学校都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是主体,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是基础,是对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家校之间的有效合作能滋养儿童的灵魂,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对此,教师可以立足“和润”视角,推进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的融合,为学生的成长奠基。  相似文献   

7.
孔子注重道德人格榜样教育,带给思想教育工作的启示在于教育者应以自身道德言行示范来影响学生的道德人格发展。采取通过主体性自我领悟与成长来启发受教育者对道德品质丰富内涵的理解并促进其道德认识的积极转变;借助生命进程中师生互动与言传身教过程性示范以发挥教育的主体间性能动作用,培养积极道德情感;强调"内圣外王"式知行合一、内外同修的规范引导和实践推进的道德培育,充分实现人生价值;注重道德理想追求的思想弘扬与精神传承发展等多元协同教育方式促进道德人格全面发展,由此将有助于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8.
情感是儿童思想意识,道德行为的驱动力,因此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贯穿情感品质的教育。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精神,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这既是对品德课的要求,也是品德课的重要任务。今天的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技能的教授,在生活和学习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同伴、教学活动的中组织、学生学习过程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道德情感教育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小学低年级是学生情感教育关键期.把握儿童情感教育关键期,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情感是低年级品德教育的关键.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主渠道.如何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把握儿童情感教育关键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笔者通过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实践,归纳了三方面策略:以儿童生活层面为依托,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以活动为载体,由外化向内化培养学生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10.
引入伦理利己主义是当下我国学校德育在面临重重困境下的无奈之举,但教育者对伦理利己主义的后果则估计不足。教育生活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扬弃伦理利己主义:第一,学校教育可以通过文化自觉及其创造性转化,在整合伦理方式与社会结构的关系中作出应有的贡献,培植抵御伦理利己主义的精神资源;第二,在教育生活中重构伦理道德的精神家园,为学生认同伦理道德提供客观基础,消解伦理利己主义的作用前提;第三,回归道德教育的精神生态,充分把握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德育价值,推进学生道德成长中的知行合一,以超越伦理利己主义。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这部分儿童到了合适年龄进入学校读书,由于其长期缺少父母的教育和陪伴,心理情感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问题。初中是学生阶段心理变化的关键时期,如果学生在初中时期的心理得不到有效发展,特别是情感教育的缺失,对于留守儿童终身的学习和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需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弥补留守儿童心灵情感的缺失,让其健康地学习和成长。  相似文献   

12.
教师人格特点对学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而教师人格是完成教育的基础。所以,本文在揭示教师人格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主要从教师的理想精神和敬业态度、情感立场、道德情操、意志品格这四方面进行讨论,来阐述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以利于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3.
自我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种有效方法,它要求教师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予以适当地指导,以充分发挥他们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觉性、积极性,使他们能把教育的要求变为自己努力的目标。本文从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和拓展活动空间等方面阐述了在思品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游戏是儿童常态化的生活方式。伴随着游戏,儿童不断体验外部世界并获得来自生活的直接经验,影响其社会性发展。儿童生理发育和心理认知能力的成长使游戏也具有了阶段性。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后,儿童的游戏兴趣更倾向于规则性游戏,被社会道德原则所浸染的游戏规则影响着儿童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的成长。教师不仅仅是游戏的旁观者,而且应该引导学生在游戏的道德渗透中逐渐培养道德精神。因此,游戏不仅是儿童的娱乐活动,也是一种自主的、实际的道德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15.
班主任是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学生精神生命层面的关怀已逐渐成为班主任的主要职责。关怀学生的心理健康、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及其成长与发展.关怀他们当下的精神状况和未来的精神发展。关心、理解、尊重、信任学生.是对班主任专业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拉近与学生情感距离的有效途径。做好班主任工作,在沟通师生情感方面,必须做好下列工作。  相似文献   

16.
社会情感学习对个体的生命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它能为学前儿童情感教育的组织提供理论指导,它也有助于学前儿童情感教育课程开展。我国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情感教育偏重于儿童认知训练而忽视情感成长。以情感的本土文化意义为基本立场,在社会情感学习存在儿童这一主体在奠基性诉求、补偿性诉求和提高性诉求的差异性基础上,学前儿童情感学习的支持策略包括:建立好学前儿童情感学习中的亲子关系,维系好学前儿童情感学习中的同伴关系;提高学前儿童情感学习中的教师指导力。  相似文献   

17.
隐性德育是学校德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它通过显性课程、物质形态、制度形态、精神形态等加以表现。隐性德育包括教师的人格、师生关系、学校文化等方面.并对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诸方面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社会环境与个体道德发展与学校教育所提供的个体道德成长的情境相比较,社会环境(专指学校德育的外环境)带有许多显著的特点,主要有三:1.普遍性与开放性。学校德育是系统和受控的,在一定时间、空间中展开,因而是狭小和有限的。而社会环境则是个体道德成长的空气和水,从时间上看,它覆盖了个体生命的全部历程,因而影响个体一生的道德社会化;从空间上看,社会环境包围着学校,并且渗透了受控制的学校德育,使个体尤其是儿童的道德发展处在一个全方位的影响之中。以上两点表明,虽然学校德育对个体的影响有专门性、系统性、可控性等优点,但是却不可能具有社会环境影响这种时空上的普遍性和开放性。不管  相似文献   

19.
<正>品读《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得知,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教学,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充分体验道德,让"道德"通过体验、感悟,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并通过心灵的力量去指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为此,笔者提出以下三个策略:一、创设活动情景,有效体验课程标准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相似文献   

20.
情感的陶冶和引领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和灵魂,语文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和道德,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语文教学必须注重语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在语文课中唤醒童声、童心、童趣,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