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中不同培养对象的“任务目标”及不同路径“培养模式”进行探讨,提出新时期我国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时,在建立任务目标及不同路径培养模式下政府职责的相关建议,以期为提高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我国竞技体育的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纵观目前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可以分为"金字塔式"、"塔楼式"、"迁移式"等几种。金字塔式培养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塔楼式培养模式是很多项目的实际选择,迁移式培养模式是上述两种模式的结合。项目不同,可能采取的培养模式不同,或者相同的项目在不同的地区可能采取不同的模式, 这是由体制、经济、文化、历史等各种原因造成的客观现实情况。本文对以上三种不同培养模式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对新时期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1.对竞技体育人才不同培养模式的剖析:(1)金字塔式培养模式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金字塔式培养模式是挖掘高水  相似文献   

3.
人才市场的发展,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市场提供了契机。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进入市场的过程中仍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1.适应市场经济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建立随着我国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举国式”的竞技体育也开始发生变化,但由于项目的不同特点及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还没有完全走出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绝大部分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由国家负担,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调控机制难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竞技体育发展观与发展模式的演变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肖林鹏  杨志勇 《体育学刊》2003,10(2):135-136
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观及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竞技体育发展观决定了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竞技体育“赶超”发展观,竞技体育“优先发展”观及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5.
研究梳理了我国自"新体育"思想以来,竞技体育优秀运动员培养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模式背景、特点及其适用环境,结合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现状,探索中国竞技体育优秀运动员培养模式的趋势。从而借用系统科学理论视角,分析未来我国优秀运动员培养模式方向确立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以我国网球运动员培养模式为研究视角,以运动员“单飞”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以李娜夺得201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冠军的成功案例为切入点,对我国现行的几种运动员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导致培养模式多元化发展的原因所在,消解运动员培养模式上的困惑.并指出单一“举国模式”下的运动员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当前竞技体育职业化进程的发展需要,以此提出相应改革的对策、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印年代,在“缩短战线,保证重点”战略的指导下,通过对竞技体育进行系列的调整,形成了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发展模式的雏形;80年代,在竞技体育适度超前发展战略的指引下,通过对竞技体育的调整和改革,强化和完善了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发展模式;90年代以来,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模式的历程,极大提升了我国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  相似文献   

8.
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刘巍 《冰雪运动》2008,30(2):47-50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调研方法,运用运动训练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汲取国内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及后备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认为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在培养体制、培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重训轻教”、“重体轻育”、教练员水平不高、保障体系薄弱等诸多问题,提出了树立正确人才培养观念、发展多种培养模式、“训教结合”、科学训练、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和完善保障体系等对策,促进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决策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体教结合”模式是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开发的有益的尝试,有利于培养具有体育素质和文化素质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从分析我国实施“体教结合”模式的必要性出发,揭示出“体教结合”模式实施的诸多障碍,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削弱和祛除障碍的路径,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47,自引:4,他引:47  
采用文献资料及调查研究的方法,对21世纪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资源可持续开发问题进行分析。认为,“体教结合”是目前培养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的最佳选择。构建国家开发与市场开发相结合的模式,实行整体开发。建立不同人才、不同项目、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人才开发体系,以及国际化的竞技体育人才开发体系,国家、企业、个人等多元开发的体制。  相似文献   

11.
从体育教学的视角研究运动技能学习过程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常见的运动技能为研究对象。运用假设检验、行家调查等研究方法,以运动技能的分类研究为切入点,探索运动技能学习过程的共性规律和基于“会能度”分类的运动技能学习过程的特殊规律。研究认为:将运动技能划分为会与不会有明显区别、中间型和会与不会没有明显区别3种类型;基于“会能度”分类的运动技能的学习规律,会与不会有明显区别的运动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质的”飞跃现象,不同类型运动技能学习阶段有差异性现象。  相似文献   

12.
"群众体育"与"社会体育"--体育普及的两种不同形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群众体育”与“社会体育”是社会主义不同历史阶段的产物,分别代表着社会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前后两种不同的体育普及形态。系统地认识和比较了“群众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形态特征,以及两种体育形态更替转换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3.
试论我国体育产业化的任务及组织保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我国体育产业化的任务进行了分析论证,认为实现体育产业的任务关键在于实现体育市场化,社会化和现代化。并提出了完成体育产业化任务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14.
"健康第一"与"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观念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徐武 《体育与科学》2000,21(4):56-57
体育活动之于健康的重要性是世界性的普遍认识,现代体育“以人为本”观念形成的社会环境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教育改革思路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同样验证了“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观念产生的社会环境背景。“健康”是一个多意的开放概念体系,有各种不同的界定角度和界定层次。从“运动与健康”的主题来看,经常性地、有规律地参加体育活动的益处,已广为人知。关注身心健康发展的现代体育观念是符合社会价值的普遍追求。  相似文献   

15.
论当代世界对“体育”的法学界定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韩丹 《体育与科学》2001,22(2):8-12
世界各国为了规范体育活动,大都制定了自己的体育法规,由于各国社会制度、政府结构和社会文化的不同,而体育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管理事项以及体育概念亦多有差异.本文介绍了20个国家的体育法对体育的理解,或许对拓展我们的体育视野、深化体育体制的改革能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我国市民社会发展滞后与非营利性体育组织异化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界定市民社会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市民社会发展的滞后现状,指出无论是从代表民众利益的相关社会组织的数量层面,还是从其行使社会功能的质量层面,均存在突出问题。认为,我国市民社会发展滞后导致非营利性体育社会组织的异化,具体表现为:非营利性特征异化,其营利冲动日趋强烈;现行"似官非官,属民非民"的自身属性异化;功能异化;公共性部分丧失;参与性发生异化。对我国非营利性体育组织的发展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7.
竞技运动恢复中的社会性恢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华  李兵  孙福成 《体育学刊》2005,12(6):30-32
从传统的生物恢复到心理恢复,再到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的系统恢复,是传统的"体能型"竞技向现代的"智能型"竞技转变的必然结果.社会性恢复通过"无形"的手段可以取得"有形"的价值,使运动恢复更具人性化,使人在竞技中真正得到升华.同时,可以把运动员、集体和国家利益联系起来,使运动恢复更具人性化.在促进竞技运动成绩提高的同时,也使竞技与教育相结合,使运动员在认识人的本质的基础上,再去探索社会人的本性与竞技的关系,从而对进一步延长"运动生命"、提高运动员自身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都有很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新的改革目标,这为未来中国社会的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从传统的社会管理向现代的社会治理转变,政府管理机构由于职能转变会让渡出部分管理权限,而社会团体组织作为一种典型的公共空间机制肩负着承接这部分让渡出的权力的使命,从而实现社会各方对公共事务“共治共管”的社会治理愿景。文章分析阐述中国体育社团的社会治理使命,并基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范畴,在中国社会独特的制度与文化环境下,论述中国体育社团践行社会治理的公共性内涵,阐述体育社团“实然”的公共性实践情况与哈氏阐释的“应然”公共性理念有着较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也为未来建设与完善中国体育社团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对我国现有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对社会体育人才需求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目前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使该专业的课程方案设计不够合理,以及就业方向不够明确,导致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不乐观。因此提出社会体育专业应根据社会需求,把培养目标定位于为社会培养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技能指导型”高级专门人才,以便更好地为全民健身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20.
社会分层是一种决定人们在社会位置中的群体等级和类属的一种持久模式。本文从社会分层结构的角度透视小城镇不同社会阶层居民体育锻炼方式。结果显示:社会上层体育健身选择率最高;不同社会阶层活动场地选择多数是在自家庭院、广场空地和马路边的几百米范围内的早晨进行锻炼。本文通过分析不同社会阶层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方式之间存在的差异,旨在为越来越多"农转非"的农民(中下层)开展体育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