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试从民法学的一般原理出发,结合新闻实务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对新闻侵害名誉权的各种表现的简述,重点分析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最后从几个大的角度探讨如何预防新闻侵害名誉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根据民法的一般原理,结合在新闻工作遇到的实际问题,对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表现及构成要件进行了分析,重点对防止发生新闻侵害名誉权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对新闻侵害名誉权的含义、特征及此类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常见的类型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旨在寻求如何避免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件发生的方法,这对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有关起诉新闻单位、新闻工作者或其他公民和法人侵害名誉权的案件越来越多,了解和熟悉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对于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增强法律意识、避免新闻官司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有关起诉新闻单位、新闻工作者或其他公民和法人侵害名誉权的案件越来越多,了解和熟悉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对于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增强法律意识、避免新闻官司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真实性在新闻和法律中均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他们对真实性的理解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着明显差异。在目前大量的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件中,法官普遍采用的是过错推定原则,从而把举证责任放置于媒体和记一方,这样就使媒体和记在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案件中处于不利地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遵循我国《民法通则》中“谁主张,谁举证”的责任原则,由受害人来证明加害人的加害行为对自己名誉权的损害。而这种转变,又必须基于对新闻真实和法律真实的本质的深刻把握。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关于侵害死者名誉(权)、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认定、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责任承担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依法保护公民的名誉权是社会利益和公民自身的双重需要。  相似文献   

8.
与越来越多的媒体诬害名誉权行为不相称的是,我国对于媒体侵害名誉权行为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本文从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现行媒体侵害名誉权构成要件的缺陷,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9.
世界各国对于名誉权与舆论监督的冲突,通常采用利益衡量理论处理权利平衡问题。我国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应该以利益平衡机制为指导,具体案件具体分析,实现个案的权利平衡。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正确规范名誉权和舆论监督权,从根本上解决新闻侵害名誉权与正当舆论监督的冲突。  相似文献   

10.
新闻报道与隐私权的矛盾是理论界长期以来关注的一个焦点。在我国的立法实践中,对新闻侵害隐私权的保护只是参照《民法通则》中对名誉权的保护的条款,这种对隐私权的间接保护实际上不利于隐私权保护。新的《民法草案》在这一点上也仍然存在不足。对待新闻侵害隐私权,应该实施从业者自律到法律规范的双重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1.
新闻失实侵权的举证责任不应当“倒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报道的内容基本失实是构成侵害他人名誉权的重要前提 ,由原告还是由被告提出证据证明新闻是否失实 ,在新闻侵权诉讼中的实际作用非常重要。为使新闻舆论监督正常展开 ,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原则 ,应当由原告对侵权主张负举证责任。  相似文献   

12.
民事主体的名誉权受法律保护,行为人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坏池民事主体的名誉,并造成一定的影响的,则构成对民事主体名誉权的侵害,行为人对此应承担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3.
名誉权和荣誉权都是受法律保护的公民个人或法人的专有权。对侵害名誉权、荣誉权行为的认定 ,必须以事实为根据 ,以法律为准绳 ,严格区分传述真实情况与损人名誉的侵权行为。凡侵害公民和法人名誉权、荣誉权的违法行为 ,必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4.
在日益增多的教育纠纷中,学生名誉权与教师教育权的冲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学生名誉权与教师教育权冲突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同时,由于教师对学生名誉权的侵害具有特殊性,因此,一般不适用现行的民事和刑事法律救济。现有法律对学生名誉权的保护不完善,这会严重危及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侵害学生发展权。因此,必须完善学生名誉权与教师教育权冲突的法律救济机制,建议建立教育仲裁制度。  相似文献   

15.
第三行为属侵害无过错配偶方配偶权而非名誉权的行为,应承担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6.
教师的侵权是指依法履行教育教学权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或学生管理工作中,因过错侵害了法律所保护的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并给受教育者造成了损害的行为。按照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类型,教师侵权可分为教师侵害人格权、教师侵害名誉权、教师侵害隐私权、教师侵生命健康权、教师侵害受教育权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网络环境中名誉权侵权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侵害名誉权具有传播范围广、危害后果严重、侵权行为人隐蔽、难以确定责任者等特点。协调网络上人格权与言论自由冲突时应确立言论自由优先原则。要通过完善网络名誉权立法、加强行业监管力度、增强网民自律意识等方式保护网络名誉权。  相似文献   

18.
作为私权的名誉权保护与作为公权的批评监督权的保护之间并非泾渭分明,权利的相互性使得新闻舆论监督的合法性受到名誉权滥诉的干扰。保护舆论监督应确立一种能避免更为严重的损害方式来配置公权或私权的司法精神:诉求名誉权保护的主体应予限制,公共权力机构及公益组织不轻易享有名誉权保护,公共权力行使者的名誉权保护亦受约束。涉及名誉受损的报道题材或内容属性方面,报道自致性名誉受损的事实,监督权予以倾斜保护。  相似文献   

19.
名誉权是指公民和法人对其应有的社会评价所享有的不受他人侵害的权利。《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幼儿园作为独立的法人,也享有名誉权,侵犯幼儿园的名誉权.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20.
法人名誉权的认定存在很大争议,在认定时应更加严格,考虑其侵害程度、后果,是否影响了法人的正常经营活动,对于不影响法人正常经营活动的,不应认定侵犯法人名誉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