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通俗小说文体的变化自身有一条途径。清末民初在“新闻体”和“翻译体”的影响下,现代通俗小说文体完成了一次改造;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新小说”等文体的影响下,现代通俗小说再一次完成了改造。在这一次改造中,张恨水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从张恨水小说文本分析的角度论述这次通俗小说文体的改造过程,尤其要注意其三方面文学史意义:张恨水小说接受了“新”元素,核心的内容是写人;尽管引新入俗,但他的小说还是通俗小说,他努力追求小说的商品效应和市场效应;张恨水小说的“引新入俗”实际上完成了现代通俗小说创作文体的又一次改造。  相似文献   

2.
张恨水是一位高产的通俗小说家,同时又是一位全职报人。报人生涯对张恨水的创作形成了很大影响,主要是在内容素材的选择上和艺术形式上使他的小说打上新闻的烙印,同时报刊连载的形式对部分作品也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 张恨水一生创作了一百二十多部小说,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而且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了许多精辟的创作主张。这些理论主张犹如没有珠串的线珠一样散落在其序言、后记、回忆录中。因此,系统地研究张恨水的小说理论,对全面认识“张恨水现象”以及指导当前的通俗小说创作均有其重要的价值。一、“小说就是小说”:小说史上的科学命题。如果说高尔基的“文学即人学”揭示了文学的“个性”,那么,张恨水的“小说就是小说”则揭示了小说的“个性”。张恨水不止一次地强调:“小说就是小说,并不是历史”,“与布告有别”,“与教科书也有别”。“吾作小说,令人读之而不否认其为小说。”  相似文献   

4.
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奇观。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刚过,他却凭借写作章回体小说而掀起了轰动一时的“张恨水热”。在消闲与责任交织的文化心态下,张恨水的小说所呈现出“高雅化的通俗”的艺术品貌,进而寻求其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张恨水以写小说驰名,作品数量多得惊人,拥有的读者群也相当广。鲁迅的母亲就是他的忠实读者。但很少有人知道,毛泽东也读他的小说。1944年5月,重庆《新民报》记者赵超构随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因为张恨水那时也在《新民  相似文献   

6.
刘艳青 《快乐阅读》2011,(17):122-123
《花月痕》曾经是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一部小说,曾经开了民初一代小说的风气。郑逸梅把《花月痕》列为他最喜爱的小说,排名还在《红楼梦》之上。民国小说家徐枕亚、张恨水等都对《花月痕》评价极高,承认自己的创作受到它的影  相似文献   

7.
张恨水具有小说家与报人的双重身份,但在二者之间其本位在于报人。他的小说具有很强的新闻性,其新闻性修辞主要体现在隐喻性表达和直接陈述两个方面。其小说的新闻性及修辞特性,既与其报人身份有关,也与小说发表于报纸副刊密切相关。张恨水小说发表于报纸副刊,在传播上形成了受众与创作的紧密互动;在审美特性上具有社会性、世俗性、纪实性和时效性,因其独特的传播性而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张恨水的创作在审美性和新闻性的张力之中,大体做到了平衡。  相似文献   

8.
<正> 张恨水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创作颇丰的通俗小说家,而且他还提出了许多值得令人寻味的文学主张,表达了自己创作通俗小说的美学思想。探讨这位通俗文学巨匠的小说美学思想,对指导当前通俗文学的创作,丰富通俗文学理论,无疑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以来张恨水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研究者的目光大都集中在张恨水小说上,对于其散文的研究则显得较为沉寂。新时期张恨水散文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小说研究与散文研究间的不平衡;散文能否进入现当代文学史问题;目前散文研究中显现出研究多宏观少微观、多思想少审美、《山窗小品》研究“热”与其他散文研究“冷”等现象。  相似文献   

10.
提到19世纪俄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我们一致赞誉他是最优秀的抒情诗人和现实主义小说家,“小说家中的小说家”。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也是一位出色的戏剧家。当然,他既没写出过杰出的戏剧作品,也没有独特的戏剧理论建树。我们称他为戏剧家完全是从另一角度——他的长篇小说——来说的。没有哪一个作家的小  相似文献   

11.
据说曾有人问过沈从文小说该怎么写.沈从文的回答是“贴着人物写”.此答案颇含传统史学家“实录”的概念: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183;司马迁传》)。前几时偶又翻得孙犁的《荷花淀》,发现他亦谙此道。与他同时代的革命小说家——确切地说.“革命宣传小说家”更合适些——现在多半走人文学史成为标本者居多.独有孙犁的虽打上“革命”标签的小说至今尚能让人回味深思.存有生气.恐怕也与他作品中的相对实录有关。  相似文献   

12.
避寿南泉     
1944年5月16日,重庆《新华日报》上刊载了一则消息:“小说家张恨水先生创作三十年纪念,陪都新闻界文艺界打算举行茶会庆祝。张氏谦不肯受,已(?)返南泉”。这一天是张恨水五十寿辰。如果从他二十岁在孙中山先生所办的“蒙藏垦殖学校”读书时,用从南唐李后主“自信人生长恨水长东”二句中引来的“恨水”作为笔名,给汉口小报投稿时算起,到这时他的创作生涯已经三十年了。  相似文献   

13.
张恨水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著名的通俗文学大家,更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全能报人。报人角色贯穿了他全部创作的始终,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非常直接的影响。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解读张恨水,可以得出一些新的结论:新闻事实作为题材直接进入小说的创作,使得张恨水的小说具有"信史"的价值;报人的职业特点,对他的创作转型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张恨水一直坚持的小说创作的趣味性,实际上与民营报纸的市场运作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正> (一) 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素以“章回小说大家”著称的多产作家。在近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一百多部小说。①他的作品在解放前的我国社会上流传之广、读者之众(特别在市民阶层中),也是现代文学史上并不十分多见的.应该说,张恨水是现代文坛上一位较有影响的作家。然而,他又是一位创作思想比较复杂的作家。纵  相似文献   

15.
刘震云弄文学时间不算太长,但他一步一个新台阶,作品日臻成熟,客观上占据了新写实小说派“领衔主演”的位置。对刘震云的小说,有着不同的议论。有人说他的小说是现实主义的深化,具有当年契诃夫的流风遗韵;有人说他的小说是批判现实主义,具有独特的“震云风味”;也有人说他的小说是对现实主义的反叛;还有人说他的小说属于自然主义。近期阅读了刘震云较有影响的几篇小说,认为刘震云恰是介于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之间的“蝙蝠”。是耶,非耶?这固然要靠他的作品本身去作解答。  相似文献   

16.
张恨水小说的审美特质的奇幻性首先表现在审美的“不奇之奇” ;其次表现在审美表现的以“笔”为奇。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低调和俭省的小说家,郭平以小说小“说”的方式,书写日常生活世界。其中,人的天性和日常世界的对立是小说的基本母题。郭平的小说是非戏剧性的,他把小说的叙述处理成“探案”似的发现,这使得他的小说具有了一种内敛、节制的语调和节奏。  相似文献   

18.
张恨水小说具有地道的“北京气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北京叙事。张恨水小说的“北京叙事”,表现在自然景物描写、语言描写以及风土民俗描写等方面。张恨水小说的北京叙事,是“文学北京”建构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向我们展现了老北京的日常生活,更向我们展示了老北京的文化心灵,具有重要的文学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恨水深受佛教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其小说创作体现了明显的宗教意识,前期小说主要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后期创作则主要道家思想的影响。张恨水小说中的人物。是一种文化“镜像”,体现了张恨水的一种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20.
张恨水深受佛教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其小说创作体现了明显的宗教意识,前期小说主要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后期创作则主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张恨水小说中的人物,是一种文化“镜像”,体现了张恨水的一种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