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对终身学习的历史逻辑演进的梳理与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学习化社会是终身学习理论进行可操作性定义时所衍生的逻辑结果,是终身学习理论的制度化模式。在其型构过程中,学习化社会作为组织系统的分析框架具有五个侧度:行动主体;物质基础;非物质资源投入;制度安排;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泛在学习的概念、内涵、特点及学习系统的组成进行阐述,提出并阐述泛在学习理论支撑下的泛在视野下的基于问题学习导向的终身学习模式、泛在视野下的基于协作式的终身学习模式、泛在视野下的探究式终身学习模式、随即进入式的终身学习模式等4种终身学习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终身学习”命题进行了研讨,指出“终身学习”为目标的教育应当作为一项学校师范行为,并对构建终身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不容置疑的是,终身学习必将为师范学校素质教育和课堂改革等注入新的泉源。  相似文献   

4.
自主性教育学是在终身学习和信息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强调自主学习的网络中心学习理论,从该视角看终身学习主要呈现出四个基本特征:终身学习性质的偶然性与动态性;终身学习内容的情境性与非线性;终身学习过程的自主性与选择性以及终身学习结果的非功利性与可持续性。尝试将自主性教育学理论运用到终身学习中,可实现终身学习的三个转变:终身学习功能定位——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终身学习方式变革——从受控制的学习到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结果评定——从量化的评价模式到质性的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5.
世界开放大学的办学理念以服务大众终身学习需求为基础,其教育目标是使学习者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获取知识、发展技能、提升能力。在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革、教育技术不断更新的时代,终身学习正在逐步从理想变为现实。我们在探讨终身学习战略发展的同时,通过研究世界一些典型开放大学多年的教育实践活动,重申开放大学的历史使命,并坚持认为开放大学应继续在促进终身学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无论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还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开放大学都始终在探索服务大众终身学习的方式和渠道。然而,终身学习作为民族振兴的基本国策,还需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完善其体系构建。开放大学在促进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中,还需不断了解和分析各类学习群体对终身学习的需求,在资源获取、技术应用和制度建立等方面还需进一步为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要在与普通高校、企业、行业等机构的合作中,逐步建立起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实现学分转换、资格认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互通。开放大学要在参与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实践探索过程中形成更加成熟的思考,并付诸行动。  相似文献   

6.
从研究性学习出发,根据学习者知识建构分析了它的层级发展过程。从高阶学习能力要素角度分析,设计了研究性学习模式。文章认为有效的学习模式,将为课程改革提供有效的实践指导,有益于帮助教师利用该模式培养学习者的高阶学习能力,为实现学习者终身学习提供准备。  相似文献   

7.
在详细介绍移动学习的概念、实现方式和目前发展面临的挑战基础上,着重论述基于问题的移动学习模式的构建和实施过程,并对移动学习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得出移动学习将成为未来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8.
社会学习化 学习终身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强 《职教论坛》2000,(3):34-34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 :“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 ,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21世纪的中国应该成为人人皆学之邦。”终身学习社会是全民学习意识普遍形成的社会 ,它经历了教育社会化和学习个人化的发展过程 ,是将学习真正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 ,充分解放个人创造力的社会。与终身学习社会相关联的学校教育 ,其正规化、标准化、阶段化的特征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人在一生中生存、发展的需要 ,而学习化社会提供的…  相似文献   

9.
在英联邦学习共同体的倡议和支持下,发端于印度的农民终身学习项目秉持"源自农民、服务农民"的理念和目标,建立终身学习框架,通过倡导"民本"理念、强调正式和非正式知识资源间的联系、建立多方共赢模式、注重技术更新以及借力国际机构等举措,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农民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园艺知识革命的传递"作为子项目中的典范,充分体现该项目的理念、目标和运作模式,为我国推进农民终身学习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随着知识更新的加速和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成人的知识和专业技术需要不断更新,终身学习逐步成为了成人生活的一部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成熟以及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已经成为成人实现终身学习的主要学习途径.本文对基于网络的成人学习特征、学习能力的形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我们需要一个全民学习的终身学习型社会给提供人们学习机会,提高人们学习与生存的能力、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首先阐释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实质,分析我国终身学习型社会"教育梦"难以实现的重要原因,主要包括:人们的学习意识淡薄,政府对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缺少支持,终身教育体系难以实现纵横衔接与沟通,最后提出在推进终身学习型社会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终身学习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和持续进行,构建一种能够推动社会和个体积极参与终身学习的激励机制十分必要,即促进终身学习的目标激励机制、过程激励机制、结果激励机制。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形成良好的终身学习舆论环境和完备的法律政策环境,不断推进终身学习进程,最终实现学习型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创知学习就是创造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案、新活动、新方法、新技术的学习,它不仅是人的本质和人的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它与传统学习有本质区别;创知学习和以创知为基础的终身学习是人类学习的新境界;要搞好这两种学习,就必须改变观念,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和完善终身学习制度。  相似文献   

14.
台湾终身学习社会的营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终身学习社会的发展,得益于社会各教育机构与组织的贡献,这些机构与组织涵盖各级正规、非正规及社会教育机构,为民众提供了多元化的终身学习资源与服务。"贯穿正规教育体制的终身学习"、"打破学校藩篱的社区学习"、"面向海外的远程学习"反映了台湾终身学习社会的起源与发展过程。空中教育机构及社区大学是台湾终身教育的两大支柱,台湾通过"非正规终身学习成就认证制度"、"社区大学与空中大学合作"、"两岸终身学习合作"、"融入国际的终身学习社会"等途径建设起终身学习体系。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变革与教育理念革新加速了终身教育走向实践的进程,普适计算技术与泛在学习方式的出现,更加快了全民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步伐.泛在学习不仅需要泛在的数字学习环境与基础设施,更需要泛在的学习支持服务,这是实现泛在学习的基础与关键,也是实践终身教育理念的“软环境”.从终身教育视角阐述泛在学习的基本特征,研究并设计泛在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框架,分析体系结构实现的关键技术,将推进泛在学习与终身教育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6.
面临“新”社会的巨大冲击,欧洲人提出了建构学习社会的对策,而终身学习机制的建立则是学习社会建构的核心问题。相关指标的确立是实施各种终身学习策略的重要工具。欧盟的终身学习质量指标涵盖了四个领域共15项指标。这些指标在开发过程、内容选择和应用能力等方面对我国建构终身学习指标体系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成人教育的本质就是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成人教育的目的。文章以终身学习为理论基础,从学习个体的差异性、学习过程的主体性、学习内容的生活性、学习资源的整合性以及学习时间的持续性等五个层面,探讨了终身学习与成人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学习化社会,实现终身学习,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它一方面要求学校向社会开放,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多次受教育的机会,形成开放、灵活、发达、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一方面要求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形成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环境和氛围,使学习成为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终身学习观指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和工作中形成的与终身学习相关的系统的新思想与重要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之一。习近平终身学习观以终身学习内涵、终身学习内容与终身学习路径为主线,阐明终身学习是一种时代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并以其终身性与持续性、战略性与时代性等特性引领时代学习。强调应以思想引领性的科学理论、工作实务的科学知识和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为主要学习内容。要求坚定学习方向和终身学习理念,巧用方法与技巧,并在践行终身学习中持续提升,以学习成就未来。  相似文献   

20.
当代终身学习概念的本质特征及其理论发展的国际动向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年来终身学习的概念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那么何谓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所蕴藏的基本内涵又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围绕同一个概念会出现两种不同的表述?终身教育的地位又为何有逐渐被终身学习所取代的趋向?关于这一问题目前仍还处在一种较为模糊的认识状态。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不清,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上述理念对实践所产生的指导作用。因此对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的关系及其蕴涵于概念之中的本质特征作一番梳理和研究则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