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王华 《继续教育研究》2013,(11):140-142
高师生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确立了以生为本的培养理念,以语文教师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编制能力为主要培养任务,以重实践、重应用为特点,以选修课程、教育实习和学生科研为实施切入点,以任务驱动和案例研究为主要教学方法;开展了调研—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动态研究,不断完善培养方案。就高师生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质量问题与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培养需求问题进行思考,提出了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作为解决此矛盾的思路,以保证高师生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系统性、连续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我国职业教育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而且现有与职业教育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相关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少,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难以为职业教育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提供指导.文章从职业教育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主体、内容、方法和评价方法四个方面对德国、澳大利亚和美国三个典型国家职业教育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经验进行了梳理,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3.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条件。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课程资源的开发应遵循时代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等原则,高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通过确定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的课程目标等途径来实现,以及企业、教师和学生资源的开发问题。  相似文献   

4.
"人本主义"视角下的高职课程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于"人本主义"的高职课程改革,应指向教师与学生的个人发展.以教师和学生为本,从注重教师专业发展和新职教能力培养的角度关注以教师为主体的课程开发与建设,从注重学生自我意义建构和个性化发展的角度关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策略,把培养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和课程改革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但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薄弱,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推进,本文从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着手,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6.
教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者,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他们的总体素质影响并决定着未来教育的发展,培养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当然有效的培养策略源自对师范生现有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了解与掌握,本文将对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为设计有效的培养策略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7.
仔细反思一下教师培训就会发现,单一的课程类型、不完整的课程结构,严重影响了培训效果。因此,从培训角度探索以丰富、完善教师实践性知识、培养和发展教师实践智慧和能力为目标的新型课程——实践课程,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相似文献   

8.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两种影响较大的课程模式,各有其优缺点。我国长期以来以学科课程为主,并受其影响。找到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最佳结合点,发挥和利用二的优势,是我国课程改革的方向。其最佳结合点具体表现在:学校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应充分体现综合性和主体性;课程内容要现代化、生活化和信息化;在基础教育课程中适当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因素,培养综合实践能力;积极开展潜课程等。  相似文献   

9.
为了了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情况,对233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较少开展课程开发能力培养活动,公办和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对"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认识在培养主体、培养内容和评价措施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基于调查结果,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知行思交融原理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解决教师课程理论不能转化为课程实践的难题,形成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必须遵循知行思交融原理,这一原理包含了知行合一、行思并进、学思并重三层含义;采用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只能形成教师课程开发的先备知识与理论,而不能形成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有效培养方式必须体现做中学、行中思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校本课程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学校应意识到开发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并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和教材的必要性,根据学生、教师、设备及学生的就业情况,开发出以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主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12.
开发校本课程,构建研究型教师培训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教师应具有主体观、全面观、发展观和基础观等教育理念及相应的素质;研究型教师培训模式是培养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中可促进其专业发展,提升这种培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教师教育中,以施瓦布实践课程开发理论为指导,设计培养教师问题解决能力的课程旨在从新的角度认识学科结构,使教师学科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更加清晰。课程以师生为双主体,以学科问题为内容中心,以教师为课程的行动研究者,强调在学科情境之中践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课程本身出发,对各种实际需要和问题进行综合的建设性探讨,是施瓦布实践课程观的根本思想。  相似文献   

14.
作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课程,忽视了"师范生"与"中小学教师"的角色差异,与中小学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现实需求相脱节,不利于培养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难以有效地支撑卓越教师培养,亟须重构。立足"互联网+"时代背景,在课程调研基础上,梳理分析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课程建设与实施现状,明确了课程重构的基本原则,并以"信息化教学技术与方法"课程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维度阐述了课程重构的设想,旨在从"过程"和"结果"两个层面有效地支撑卓越教师培养。  相似文献   

15.
师范院校要培养现代化的中小学教师,以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师范院校专业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但非计算机专业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在课程整合中的作用为教育信息化作出独特的贡献。因为他们的课程整合更好地实现了计算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结合。可以给学生提供直接的教育信息化的范本。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发展迅猛,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我们很快进入到信息化社会。教育在这种环境下也要求变化,教育出现了信息化教学,并且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速,教育信息化也迅速发展,因此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的课程能力培养至关重要。文章从信息化教学目前的情况入手,分析了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课程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校本开发课程是以满足当地发展需求为目标,以校内资源为基础,以校方和教师为主要执行人的课程开发过程。根据高职校本课程开发一般程序,以本院国际电子商务校本课程开发为例,提出在适应本地特色、扩充校内资源、提高教师能力等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教师通过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可以提升课程参与意识,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从而实现教师的信息化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指教师把潜在的课程资源发展成显性课程,把理论上的课程资源发展成现实性课程的能力。少数民族地区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生成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我们应扬长避短,促进教师这种能力的生成和发展,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外部培训促进内部生成;以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核心;以技能培训、课程意识养成、实践内化为工作重点;利用教研带科研、科研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中,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建设者、调适者,是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者、解决者。因此,新课程对教师在课程决策、开发、研究能力上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