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在网络及全球化风潮影响下,公共领域正从地方、国家向国际间的全球化扩展。网络成为全球公共领域的理想交流媒介,"全球公民社会"成为全球公共领域参与主体,并以全球性议题为对象进行理性辩论与思考生成全球公共舆论。网络虽然有助于全球公共领域的建构,但距离形塑一个理想的全球公共领域还是有一段距离,种种制约因素正消解着全球公共领域的形塑。作为全球公共领域交流媒介的网络对全球公民而言只是有限平等,围绕全球性议题的网络对话并不全然生成全球公共舆论,全球公共领域也许会陷入"未得而先失"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吴涛 《今传媒》2011,(4):18-19
长期以来,中国的公共领域始终处于缺失状态,而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环境则为公共领域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性。本文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念为切入视角,围绕公众舆论、媒介特点发展变化、人这三大要素来论述在中国当下的社会环境和媒介环境下,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相关问题。着重比较分析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的不同特点对公共领域建构造成的影响,尤其是在网络媒介环境下公共领域建构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王平  曲玥凝  惠东坡 《传媒》2024,(8):71-74
网络视听公共领域是指由网络视听媒介构建的,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和多样性的社会空间,其在促进社会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传播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网络视听公共领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内容低俗化、平台垄断化、用户被动化、侵权行为与版权问题频发,网络暴力与舆论失控问题突出等。这些异化现象降低了公共领域的文化品位和社会价值,影响了网络视听文化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加强价值引领和文化建设、完善法律制度和监管机制、优化经济技术条件和生产消费环境,推动建立全球性的治理联盟和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4.
赵容鑫 《新闻前哨》2022,(14):29-30
自从哈贝马斯提出“公共领域”概念以来,这一话语交流空间便借助各类媒介形式不断发展。2013年以来,随着新媒体普及,公民参与网络公共领域讨论方兴未艾。本文对2013年至2020年的网络公共领域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整合为以下三类进行简述:对现有网络公共领域提出治理意见;对现存的具有公共领域属性平台的研究;对网络公共领域传播内容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网络行动者在一系列公共事件中对新媒体使用情况的分析,试图探讨网络行动者在公共事件中借助不同新媒体开展线上线下行动时所表现出的特点及影响,从而考量网络行动者与媒介民主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自互联网技术投入商业化运营以来,尤其在网络快速发展为一种新的媒介形式之后,网络论坛已成为网民信息交流与发布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网络传播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加大,在频繁发生的危机事件中所担当的角色也日益重要。网络论坛以其交互性、隐匿性、意见表达的相对自由性和网络舆论集聚地等特点,已成为网络中的公共领域,在危机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美国公共新闻运动缘起的历史和社会因素可以从今天我国的媒介环境中找到相似之处,其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经验与教训,可为我国方兴未艾的公民传播提供借鉴。本文在考察当年美国公共新闻实践的兴起缘由、实践范围、实践议题等基础上,相应地分析了我国网络拍客传播所面临的媒介环境和网络拍客传播的主体、内容、特点和优势等问题。结论是在中国当前的媒介环境下,网络拍客传播是践行公共新闻理念和促进传统媒体创新的有效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8.
私人领域是与公共领域,尤其是与国家权力相对的活动空间。私人领域在不同时期的起伏变化,影响着同时代媒介文化的发展与特色。当今,媒介文化在私人领域彰显的情况下,呈现出私人化的特色。但媒介文化过度私人化则容易导致忽视公共性、侵犯他人隐私、流于媚俗等问题,这是值得警惕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网络时代的到来,公共领域似乎又找到新的生存空间,关于网络与公共领域关系的研究也层出不穷。网络所拥有的自由、匿名、平等、开放等特点,似乎天然具备了公共领域的所有要求,而学术界对其公共领域的潜力也以乐观为主,如郭玉锦、王欢(2005)认为“互联网所构成的社会网络空间,提供一个全新的人类互动的场域,这个场域的部分空间形成了全新的公共领域”。^①李蕉更是认为“传统媒体‘得而复失’的公共领域,能在博客受众‘失而复得’”。^②网络真的能肩负起世人赋予的重任吗?网络公共领域的现状与水平到底如何?这将是本文期待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环境已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由微博、论坛等构成的网络媒体传播,在社会生活尤其是社会公共领域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传播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两者相互激化,催生了舆论传播的新生态.在网络传播的影响下,拟态环境的构建主体由传统媒体主导逐渐转向大众、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三者.哈贝马斯曾说过:“大众传媒影响了公共领域的结构,同时又统领了公共领域.”①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公共领域影响剧增,特别是微博的崛起,以网民为主体的传播群体正显示出强大力量,在网络舆论阵地中正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并成为部分舆论议题的导火索.  相似文献   

11.
翟颖 《新闻世界》2010,(5):34-35
信息时代,互联网被称为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全世界"交往"的新媒介。本文将哈氏的"公共领域"和"交往"理论置于网络语境下,探讨信息时代"网络公共领域"与"交往"。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为理论基础,从网络空间的特质出发分析了网络空间成为公共领域的可能,同时分析网络公共领域中话语权的特点,并进一步阐述网络公共领域里话语权的归属问题。在网络公共领域里,具有公共意识的知识分子将成为公共意见形成过程中话语权的掌握者。  相似文献   

13.
姜璐 《新闻世界》2013,(2):61-62
微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催生和创造了全新的信息空间,形成了网络公共领域的良好平台。本文引入公共领域理论,在剖析公共领域存在价值的基础上将微博置于传播学政治学与社会学框架中结合一些微博事件探讨微博对网络公共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自互联网技术投入商业化运营以来,尤其在网络快速发展为一种新的媒介形式之后,网络论坛已成为网民信息交流与发布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网络传播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加大,在频繁发生的危机事件中所担当的角色也日益重要。网络论坛以其交互性、隐匿性、意见表达的相对自由性和网络舆论集聚地等特点,已成为网络中的公共领域,在危机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曹文博 《今传媒》2010,(1):82-83
自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做客强国论坛、温总理网聊、各级官员问计于民到网络介入并影响重大公共事件的进程起,"网络问政"被提出并作为一个新鲜、热门词汇进入公众视野。互联网从非主流跻身主流媒介的嬗变是媒介史上的一次革命,同时也带动了社会各领域的变革。网络以其"自由、开放、共享、创新、平  相似文献   

16.
宋卫义 《新闻世界》2012,(9):116-11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一个公众言论的平台——网络公共领域随之萌芽、发展和逐渐成熟。网络媒体参与公共领域建构的方式有很多,而网络新闻评论是其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本文主要探讨网络新闻评论的批判性对公共领域建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速度快、传播广、影响大等特点让网络媒介具有了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传播优势,但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危机。网络新闻报道失实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从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虚假新闻的新特点入手,对网络新闻失实的表现和容易出现失实的媒介及领域进行梳理分析,最后从制度建设、行业自律、媒体管理、新闻从业者职业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反思,为增强网络新闻公信力、营造健康网络环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媒介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维护社会稳定所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网络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个新的公共领域,仰仗其开放性和匿名性等特征,网络成为各种声音的汇聚之地,成为言论自由的可贵象征。从中我们也可看出传播学,舆论学等理论在网络上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尤其是社交类应用的发展,谣言依附新的媒介呈现出新的变化.本文从社交媒介的人际交往属性出发,援引传播学的研究范式,对网络谣言传播的新型媒介环境和特点进行探析,力图揭示出社交类网络的发展对网络谣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宫玉  程芸 《新闻世界》2012,(6):249-250
现代社会的传媒公共领域已由大众媒体扩展到了网络媒体,网络公共领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从2003年的一系列新媒体事件引出网络公共领域的内涵,继而探讨网络公共领域的种种弊端,并对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建构与完善网络公共领域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