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举东 《学语文》2002,(1):48-48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暮江吟》的开头两句描写了傍晚落日时分江面上色彩艳丽的景色,诗句简炼晓畅,然而诗中“瑟瑟”二字让人产生疑惑,不知作何解释? 翻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85年),只看到一个注解:“瑟瑟:形容秋风的声音。”再查阅《中华千古佳句辞典》(胡奇光,强永华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找到“半江瑟瑟半江红”句,“瑟瑟”解释为“波光闪动的样子”。再翻阅《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书中有云:“‘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解释是引用发挥式的,对于想要弄清“瑟瑟”一词意义的读者来说,帮助不大。  相似文献   

2.
中国小说的叙事模式包括叙事角度、叙事结构和叙事语言三个层次。中国古代小说尽管有个别采用倒装叙述的(如唐代李复言《续幽怪录》中的《薛伟》),有个别采用第一人称限制叙事(如唐传奇中的《古镜记》、《游仙窟》、《谢小娥传》等都用“余”、“予”的口吻叙述)和第三人称叙事的(如唐初无名氏的《补江总白猿传》),也有个别以性格或背景为结构为中心的(如《聊斋志异》中的《婴宁》和《山市》),但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小说在叙事角度上基本采用全知视角,在叙事结构上以情节结构为中心、以连贯叙述为主要方式,在叙事语言上的典雅的文言发展到既有书面的典雅、又有口头的活泼。  相似文献   

3.
许军 《小学语文》2012,(11):58-61
月亮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象,它也给小学语文教材带来了许多意味。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的稚趣,也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的忧伤,还有清寒,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中国文人对月亮情有独钟,他们以款款深情和精妙神思,赋予了月亮丰富的变幻和内涵。  相似文献   

4.
本期由主流期刊推出的重要长篇有两个:余华的《兄弟》(下半部的上半篇,《收获》)和严歌苓的《第九个寡妇》《当代》。《兄弟》上半部推出后,批评界曾一片尴尬,到下半部现身,已是嘘声四起。人们需要讨论的不仅是《兄弟》为什么这样差?更是余华为什么这样令人失望?作为“中国当代最优秀的纯丈学作家”,其“十年磨一剑”的作品竟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畅销书,“先锋余华”如何丧失了其独特的艺术品质而顺流而下?这样的退化不仅出现在余华一人身上,而是暴露了相当一批“名作家”的写作姿态、写作状态和写作能力,由此构成的“余华现象”值得更深更广的反思。[编按]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的古诗《暮江吟》脍炙人口 ,清新优美。它描写了深秋季节从日落到夜晚江上美丽的景色 ,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情感以及无比愉快的心情。作者用词贴切 ,比喻传神 ,颇具匠心 ,却无雕琢之嫌。从审美的角度入手对学生讲授此诗 ,可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通过讲授诗人对夕阳、江水、露珠、月亮的描绘 ,可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暮江吟》这首诗只有 2 8个字 ,却描绘了两幅大自然的风景图。“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两句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的情景 :最后一道残阳的晚霞斜照在江面上 ,被照到的江水犹如玛瑙…  相似文献   

6.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将“浮光跃金”释为“波动的光闪着金色(这里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静影沉璧”释为“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这里写无风时沉入水中的月影)”。课本将“静影沉璧”标注为“无风时”,但对“浮光跃金”却没有这样的标注,教参上也未加以说明,这说明教材的编者对此不能给予合理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曾瑞祥 《高中生》2012,(7):11-11
1.李白好用夸张手法,却并不使人感到言过其实,如《将进酒》一诗中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和“烹羊宰牛且为乐,——”。2.“——,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这是由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故垒西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由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联想到有关的历史人物,这是相关联想。“问君能有几多愁?——”(李煜《虞美人》),由“愁”想到江水长流,这是由特征相似引起的联想。“——,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因时令、月色而触景生情.这是因果联想。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基于误读正史的虚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正史《三国志》(西晋陈寿、南朝宋裴松之注)为历史框架的名小说《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本),创造性地利用了正史所提供的一部分史料,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虚构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令人百读不厌。正因为《三国演义》是一部实实虚虚、虚实结合的历史小说,所以清代学章学诚说它是“七实三虚”,现代学又有“六真四虚”、“半实半虚”等说法,总之,《三国演义》中到底有几分史实、几分虚构,历来是小说研究关心的课题之一。本所关注的,不是《三国演义》史实与虚构成分的比例问题,而是小说作因误读正史而虚构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高圣峰 《现代语文》2007,(5):117-117
走进中国学作品长廊,历代骚人墨客的惜时叹逝之诗实在叫人眼花缭乱!“子在川上曰:‘逝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楚大夫艋原“惟草爪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一世之雄”曹孟德横槊而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诗仙太白也说“弃我去昨日之日不可斟”(《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云》);少陵野老则挠首低吟:“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赠卫八处士》)而岳飞凭栏高歌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满江红》),更把壮怀激烈的渎书人之惜时推向了极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本期有几部值得关注的作品。胡学的《命案高悬》(《当代》)是一篇典型的“底层小说”,但作家没有像一些“底层学”写作那样站在“底层”之外或之上呼号,表达空疏的道德义愤,而是深入其中,对“底层”的复杂情态进行了精微的描摹,使人物和事件都具有了生根的逻辑性;严歌苓“非洲小说专辑”(《上海学》第7期)三篇均短小精悍,让人读后有痛感,不但延续了一贯的“严氏风格”,也加入了对一些化,经济殖民问题(尤其是中国人也作为殖民出现)的新思考;李冯的《车厢峡》(《收获》)以目前已颇受冷落的“先锋笔法”重述李自成的故事,颇有当年李自成“困兽犹斗”的架势,当然,艺术上是否成功还有待争论;李师江的《医院》(《花城》)也是一篇有争议的作品,到底是“黑幽”还是“穷侃”?虽然显见火候不足,但还是给人留下印象;姚鄂梅和王松都各自推出了新长篇(姚鄂梅《白话雾落》,《钟山》;王松《蛾的飞翔》,《大家》),在长篇写作上显示出更成熟的实力;此外,石舒清的《长虫》(《人民学》第7期)、龙一的《潜伏》(《人民学》第7期)、冉冉的《河边》(《上海学》第8期、马晓丽的《云端》(《十月》)、格致的《千万别让她说话》(《十月》)都是用心之作,值得一读。从本期起,我们增加对新锐期刊《西湖》的点评,主要因为该杂志力推新人,着力发现“被遮蔽的写作”,对坛追捧“80后”的局面可以形成一定突破和制衡。虽然一些新人写作尚嫌生涩,一些实验之作更显怪异,但对可能产生新芽的园地,我们愿意给予特别的关注。 ——邵燕君[编按]  相似文献   

11.
我一生最大的嗜好就是读书。还是在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就课外读完了《水浒传》和《西游记》。读书伊始,难免有许多看不懂的地方,读得多了,慢慢地也就看得懂了。如此,我读书的兴趣更加浓厚。于是,我“目睹”江姐、许云峰等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染红了的岩石(《红岩》)。经过一场《暴风骤雨》的洗礼,知道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来,我“结识”了八路军侦察员肖飞(《烈火金刚》中的人物),和他一起“深入”敌后(《敌后武工队》),过了一把“打”日本,“除”汉奸的瘾。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十一册的《暮江吟》,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公元822年秋天乘船去杭州途中写的,这首诗描写了深秋季节夕阳刚落、新月初升的江上景色。“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瑟瑟”,碧绿色。奇怪的是,夕阳的余晖铺洒江面上,为什么会出现半江碧绿半江红的现象呢?显然,“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奇观,是由于“一道残阳铺水中”引起的。夕阳落照,余晖反射,霞光落在澄碧清亮的江水中,作者不用“照”、“射”、“落”等字眼,却选用了一个“铺”  相似文献   

13.
本期最令人期待的作品是王安忆的新长篇《启蒙时代》(《收获》)。小说有勾勒一个时代的宏大企图,可是作家理论阐述的兴趣似乎远远大于感性描写。与2005年的《遍地枭雄》一样,小说缺乏叙述动力和情感动力,读来令人气闷,显得气象衰微,看来作家几年前遇到的“瓶颈问题”益发严重。其他的几部长篇也令人失望,格非的《山河入梦》(《作家·长篇》)无论是写现实还是写寓言都不深入;邱华栋的《骑飞鱼的人》不管是于历史还是于想象都未翻出新意;李玉文的《河父海母》(《十月、长篇》)在魔幻和现实之间皆不落实,朱辉的《天知道》(《钟山》)在“纯文学”和通俗文学间两头不靠,海南的《最漫长的煎熬-南诏大理国秘史》(《大家》)更在“秘史”和旅游指南之间不知所云。中短篇中,罗伟章的《最后一课》(《当代》)和王立纯的《弥天大谎》(《十月》)写底层的现实问题,前者催人泪下,后者鲜活生动,可惜文学表现力性稍嫌不足。倒是阿宁的《白对联》(《当代》)可算当代的“官场现形记”,对世道人心的把握精确到位,属“世情小说”中的佳作。此外,阿来《马车夫·喇叭》(《上海文学》)和冉冉的《八月蔚蓝》(《山花》)含蓄紧致,值得推荐,可惜在整体作品中数量太少,显得单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看《十月》     
和《奸细》(罗伟章,(《人民文学》2006年第9期)一样,本期《十月》的“第一阅读”《潜伏期》(罗伟章,中篇)依然取材于中学教育领域。如果说《奸细》主要通过人物近乎悖反的言行向读者呈现了存在于某些高考毕业班的“掐尖儿”现象,从而间接揭示了应试制度给师生们带来的人性戕害,  相似文献   

15.
汉高祖刘邦缺点很多,做泗水亭长时“好酒及色”(《高祖本纪》);“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项羽本纪》);做沛公时,六十多岁的长郦食其求见,“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陆贾列传》);做皇帝时,大臣周昌求见,“方拥戚姬”(《张丞相列传》);更匪夷所思的是“诸客冠儒冠来,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郦生陆贾列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说“负翁”     
近两年,报刊上频频出现“负翁”—词。例如:《“负翁”现象值得三思》(《企业研究》2003年15期)《超前消费,托出城市新“负翁”》(《四川统—战线》2003年12期)、《吝啬富翁与慷慨负翁》(《商业文化》2005年1期)、  相似文献   

17.
费振刚、胡双宝与宗明华三先生辑校之《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用力甚勤,大便于汉赋之研究。然为“全”者,实非易事,此学人之所共知。故见窄识浅如愚者,亦得一二遗珠以为此《小补》云。不当处,祈方家有以启之。一、补句P150:王褒《甘泉赋》。《文选》卷35《七命》李注引有“耀照形之玉壁”一句。P159:刘向《行过江上七雁赋》。杨慎《丹铅杂录》(丛书集成本)卷10“雁赋”条引有“顺风而飞,以助气力;衔芦而翔,以避结缴”四句(题作《雁赋》)。P278:傅毅《洛都赋》。《韵补》(丛书集成本,下同)卷1:“旄”下…  相似文献   

18.
“抠门儿”,《汉语大词典》释为“方言,吝啬”,《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方)吝啬”,《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释为“【济南】吝啬”。“抠门儿”为什么会有“吝啬”的意思呢?这要从“抠门儿”的“门儿”谈起。  相似文献   

19.
陈石林 《湖南教育》2006,(12):33-34
针对目前社会上语言文字的辞书意见不一、使用相当混乱的实际,湖南省高考语文的决策者们,2006年“画地为牢”:“今年命题使用的工具书为:《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和《新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相似文献   

20.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于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水的形象无处不在:“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杜牧《沈下贤》),“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三山半落青山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州”(温庭筠《梦江南》),“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已《谒金门》),“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春水、秋水;江水、河水;曲似柔肠的水、一泻千里的水;泠泠作响的水、脉脉无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