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何顺 《考试周刊》2012,(52):38-39
"仁政"思想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仁政思想是对孔子"德治""重民"思想的发展,其以"性善论"为前提,主张"人性本善""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而教育是实行"仁政"的重要手段,"仁政"的目的是为民。  相似文献   

2.
"艺术的心"是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阐述"艺术的心"含义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它的三个基本特征——绝缘、同情、慈悲,指出"艺术的心"是审美之心、道德之心、宗教之心三者的融合,然后梳理了"艺术的心"的理论渊源,并将其放在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总体背景中探讨它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心学以"心体"立论,既强调普遍之理为心体的内容,又赋予心体特有的情感—心理体验。王阳明实现了普遍之理与个体之心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这种包含"二重性"的心体超越了朱熹"性即理"的观点,显现出心体特有的灵动性和内在的张力。心体的"二重性"对中国人灵魂和精神境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从心学历史演进来看,以二重性为表现形式的内在紧张,导致了王门后学的分化,在社会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把新小说当作政治宣传的工具,其思想经历了政治教化、舆论清议和唤醒国民三个阶段。梁启超的小说宣传思想有其历史进步性,但他一味强调小说的政治宣传功用,忽视小说的艺术创作规律与读者接受心理,也给新小说的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荀子继承了孔孟"人治"的政治思想,主张在政治实践中"选贤举能"。但另一方面,荀子这一主张背后隐含着自我荐举的政治企图,表明了他"人治"思想的条件性;此外,他将"法"视为重要的施政方针及政治策略,并将其与"治人"相结合,重视人才运用法的能力,这便超越了典型的孔孟式的"人治"传统。荀子政治思想中对"法"的理念的引入与强调,源于他对不断变化的政治现实的思考,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也潜藏着儒家思想与社会实践动态调适的历史线索。  相似文献   

6.
向来被认为积极入仕的孔子确亦有"隐"的思想。细审孔子之"隐",其思想与庄子等避世的"躲藏"之"隐"是有区别的,孔子之"隐"为"储藏"之"隐"。孔子不仕而隐在于孔子志于己道,孔子的人生追求便是贯彻自己修己安人的仁礼之道。  相似文献   

7.
明遗民屈大均,一生虽经历复杂,身份多样,但他身披禅衣不为禅,一心归儒绝非儒,终生求索堪比侠。他绝非一个信仰不坚定者,在其不坚定的表象之下始终有一颗坚定的心———豪侠之心。屈大均受墨家思想的影响极深,他是个侠者。他的最伟大处,最足以表明他的光明磊落处便是他的"善变"。同时,也正是他的"善变",使他充满争论与魅力。  相似文献   

8.
孔子及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其影响深远。"仁"是孔子思想最核心的内容,是他许多主张的出发点。孔子有关"仁"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他的政治观强调"为政以德",对人民宽惠,缓和阶级矛盾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他倡导要提升道德修养来体现"仁",并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实现"仁";孔子还在自己的一生中不懈地探索具体的"仁"的意义及如何践行"仁"。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一思想,孔子提倡的"仁"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能够做到目中有"人",倡导为人以仁,确实是一个进步。  相似文献   

9.
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曾提出"心斋"一词,成为道家"虚静论"的核心概念。"虚者,心斋也"。此一"虚"字是理解"心斋"概念之内涵的核心要点。"心斋"之"虚"从工夫论上说具有消解、否定的意味,是对"听之以耳"和"听之以心"的否定,也就是要使人不执于外物,亦不执于心念;从境界论上来看,"虚"又具备某种肯定的内涵,即"虚室生白"所蕴含的生命力和对心之光明本性的能动发现。而这两方面又统一于人心之上,"心斋"的过程也就是在人心受扰后发明本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艺美学主张审美创作中,审美者必须心"极深而研几"、"知几"、"见几而作",强调审美体验中的心领神会。"几",指人的生命的一种隐微物质,是生命的原初构成状态,具有原初构成之美。"几"是宇宙自然的生命节奏和旋律的呈现,故不可道破,不落言诠。审美者只有用心灵俯仰的眼睛去追寻与感悟,于空虚明净的心境中通于天机,让自己的"神"与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万物之"几"汇合感应。  相似文献   

11.
李竹 《文教资料》2012,(19):4-6
在中国诗学传统中,儒家诗学和道家诗学经历了从冲突向互补转化的过程,而这是以人为转换中介的。杨乃乔先生把儒道冲突之悖立与互补之整合分为五种势态和方法,并提出了人在互补中构成的"内儒外道"和"内道外儒"两种人格类型。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从其生平和诗歌来看,其人格类型是属于"内儒外道"型,而这对其诗歌创作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丘处机诗词中深寄着一股浓郁的"尚闲"情结,展现着作者"以闲为乐""以闲修道"的文学理趣与修行理念。生活起居上他以"闲人"自居,在以闲吟咏、以闲调心、以闲遣兴、以闲拾趣中淋漓尽现其超然、洒脱的"闲人"风度。他承袭师旨云游悟道,在漫游中寄情山水、神晤云月,对自然风物之闲韵了悟于心。在证道修持中,其以"闲"为悟道法门,深得"真闲"之境界,在"有为"与"无为"之间诠证自然之道法,生动地展现了"无为应缘"的"大闲"风范。他的"尚闲"思想影响深远,"真闲"的境界与胸怀歆艳时人而激励后学,在全真后人的诗词著述中嗣音久响。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个人修养及政治民主等层面分析了胡适"容忍"思想的内涵及其形成的原因,认为"容忍"思想是胡适自由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容忍"体现了胡适的改良主义政治理念,其形成与胡适的家庭背景及受西式教育的经历关系密切,"容忍"思想折射出胡适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现代品格和政治理念,如今仍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新的表述,强调了语文不仅仅是工具,也不能忽视其人文性。重视语文人文性决定了学习语文不能有很狭隘的功利心,陶渊明之"好读书,不求甚解"正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是20世纪上半期著名的诗人、诗歌理论批评家,也是最重要的中国现代解诗学的倡导者之一。从20世纪20年代起,朱自清历经了对新诗乐曲性有无的考辨,到抗战后对朗诵诗作为"听的诗歌"的意义寻求,直至40年代倡导新诗该采用"提炼的说话的调子",其语言形式观念经历了一个从"唱"到"说"的转变。在这转变的背后,朱自清阐明了中国新诗的语言并不是我们的日常说话,它应该是"比嘴里说的丰富些,而且该不断的丰富起来"的精粹语言。  相似文献   

16.
嵇康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表面的洒脱不羁与内心的执着痛苦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魏晋文学内在的美学深刻。"心之忧矣,永啸长吟",嵇康就是其中的典型和代表。嵇康的文学风格和他的思想性格、处事方略是密不可分的,其性格刚直,直言不讳,嫉恶如仇,因此他的诗文清峻通脱,本文分别对嵇康的诗和文论展开分析,并进而论述"言必尽意"之"美"在嵇康诗文中得到了极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正>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并践行了"启发式"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式。"启发"一词的表述不仅至今仍被人们沿用,而且"启发"思想也仍被人们认同并在实践中力求实现,可见其影响之深之远。在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诗作《饮酒》(其五)中的"忘言"境界包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带给人们很多思考和启示。文章试从诗人的生平经历、文化思想以及他躬耕实践地田园生活体验去探讨诗人"忘言"的生命存在和思想境界,并从中思考诗人"忘言"启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廖平是我国著名的经学大师和思想家,马一浮是中国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们二人在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等方面各具特色。"六经"在廖平的经学、哲学研究中处于中心位置,但他对"六经"的认识却历经"六变",在后"四变"中,不断纳入各家学问,将之放在孔子与孔经的统摄之下,用"翻译"的手段给予了"六经"各自不同的地位。对马一浮而言,"六艺"绝非"六经",更非学习的科目,而是代表一切固有的学术与心性,他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儒学观,又融合了佛学、道家和西方的哲学、美学思想,提出了以"心统六艺"为核心的儒学哲学系统,颠覆了将"六艺"认为只是儒学思想一部分的狭隘看法。  相似文献   

20.
朱光潜将"人学"的学理化进程纳入到他长期关注并为之努力的一个问题域,即如何解决主观与客观的二元对立状态,如何安置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位置。从朱光潜的思想路径来看,从19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到新时期,朱光潜对上述问题的思考经历了从关注"主观"到关注"主体",从强调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到将艺术创作视为一种作为实践的生产劳动,即艺术生产这样一个过程。"美学大讨论"时期,朱光潜虽然标举"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但是这在主体与客体,主观性与客观性二元对立的理论前提下是不能成立的,在自然与社会对立的预设下是不能实现的。正是在这种困境下,朱光潜将目光转向了"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