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况晨光 《天津教育》2003,(12):21-22
在教育资源需要开掘的大多数中小学,如何实现超常发展,最现实可行的选择是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发展之路。换句话说,就是要走校本研究之路。如何搞好校本研究,关键是要对其定好位。笔者认为,有效的校本研究必须定位在“三个服务”上。一、校本研究必须为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服务课堂,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而且是校本研究的“主战场”。客观地说,长期以来,中小学中进行的校本研究大多数是华而不实的,与课堂教学尤其是与课堂教学改革咬得不紧,为课堂教学改革服务的意识不强。当前正是新课程推广实施阶段,这就要求校本研究要以…  相似文献   

2.
吴娟 《辽宁教育》2004,(12):8-9
“教育大计,在于教师。”实现教师队伍专业化可谓是教育发展的大计。近年来,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我们找到了一条不断提高教师素质的基本途径——走校本培养之路,实现教师队伍专业化。  相似文献   

3.
现代学校呼唤校本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学校是依法办学、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学校。在深入探讨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利用教育评价这一杠杆,推动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积极探索的课题。针对传统的“一把尺子”来衡量不同发展水平的学校和学生的外在评价模式存在的弊端,转变教育评价观念,实施校本评价将为我们的学校教育管理不断创新,办出特色带来动力。一、“校本评价”的理论背景与实践需要“校本评价”的研究还是我国教育评价领域的一个新课题,但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探索中早已渗透着“…  相似文献   

4.
当前,校本教研的热潮正在各地区和学校兴起,但在认识和实践层面均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闭关自守”的校本教研、“好高骛远”的校本教研、“装点门面”的校本教研、骨干教师的校本教研、人本背反的校本教研等方面分析上述误区的表现、成因,探讨如何走出误区,可以为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是课程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前一阶段的课程改革提高了教师的思想认识、更新了教育理念,而校本教研则为教师角色的转变构筑了一个理论——实践的互动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会由一个教书匠变为一个学者、会由一个演员变为一个导演,实现教学的质变。然而在开展校本教研的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因只顾“埋头拉车”或“昂首阔步”而走一些弯路,从而降低校本教研的实效,影响校本教研的健康发展。根据我在教研活动中的感悟,应注意避免进入以下误区。  相似文献   

6.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校本培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并成为学校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但是,由于对校本培训认识不足.目前.校本培训在实践操作中存在着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已成为校本培训健康有序发展的“拦路虎”。如何让“校本培训”与“有效性”发生链接.笔者认为.关键就在于要坚持“校本培训工作化、校本培训问题化、校本培训过程化与校本培训成果化”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7.
<正>综合实践活动是活动类课程,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亮点。其先进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早已深入课堂前沿。要实施好这门课程,必须走校本化之路。只有因地制宜,依托本土资源,结合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整合优势,才能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校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一、科学规划,挖掘指定性领域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8.
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意义和步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1.什么叫校本课程2000年春季,国家正式启动素质教育工程的核心工程———“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决定在全国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即将由国家管理的课程称为国家课程,由地方管理的课程称为地方课程,由学校管理的课程称为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一般来说,国家课程占80%左右,地方课程占5%左右,校本课程占15%左右。2.什么叫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术语是近年来我国课程研究者从西方教育文献中引进的新名词,它的英文表述是“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emt”,缩写词为“SBCD”…  相似文献   

9.
闫春红 《辽宁教育》2007,(12):21-22
校本研修是教师成长的主渠道,建立校本研修制度是当务之急。对于教师来说,培训应该从一种外在的压力变成一种内驱力,因此,学校需要建立一种激发教师内在动力的校本研修机制,引领教师走自主发展之路。为切实推进校本研修工作,我校建立了“一个内容八个步骤”的校本研修机制,有效地引领教师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校本教研过分强调区域性推进及校本教研制度的创建,没有把握校本教研的核心任务,这是对校本教研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其实,校本教研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其内涵是行动研究,校本教研应还“政”于校、还“研”于校,积极向个性化方向转换。  相似文献   

11.
西方教育界在80年代学校改革运动中推出一种新的有代表性的教育管理模式──校本管理(即school-based management,简称“ISM”),经过20来年的改革实践,证明这一管理模式卓有成效,广有影响。本文扼要介绍“校本管理”概念,着重阐述一下校本管理的优劣之处及对我国教育的借鉴作用,以期对我国教育改革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校本管理优劣互见,对我国教育改革有着极强的借鉴作用 1.校本管理是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将权力下放到学校,以学校为管理本源,变“外控”为“内控”。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当局给…  相似文献   

12.
在深化学校课程改革、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建设学校课程领导力.校本课程建设的本质坚守与误区破解显得尤其重要。一、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校本课程建设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热点话题,但在实践中出现了不可忽视的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  相似文献   

13.
薛春海  张俊芹 《课外阅读》2011,(10):137-137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立足于个人及本校实践的课题研究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客观地说校本教研的确对学校及教师个人改善工作、提高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笔者也注意到校本研究的一个误区,那就是“重课题,轻研究”。选择课题“时尚”“新潮”,开题“轰轰烈烈”,而研究乏术,结果往往也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不仅对教学起不到积极作用,反而因为疲于应付,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笔者认为,要走出这一误区,必须贯彻“小题大做”这个原则。  相似文献   

14.
我校在进行学习型学校建设过程中,走校本研修之路,响亮地提出了“要做教育家,不当教书匠”的口号,在教师中实行分类培训、分层提高的校本研修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走出校本课程开发的困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要进行有效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亮点”和“难点”,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列。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师资水平、教育经费、课程资源、管理评价等方面的限制,不少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显得困难重重,无所适从;有的学校在实施中出现了“变形”、“走样”,曲解了校本课程的性质,造成校本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如何使这一热点“亮起来”,难点“化解开”,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践…  相似文献   

16.
邴剑 《辽宁教育》2005,(10):25-27
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和行为方式的变革。在强力推进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沈阳市一八四中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校本理念,在强化校本研训、优化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评价、深入课改研究等方面,不断实现新的跨越。一、强化校本研训,适应新课程实  相似文献   

17.
依照学校实施“分类建设学习合作型教师团队”这一校本特色,从“管理”、“培训”、“科研”、“评价”四个维度,系统论述了学校造就科研型教师的校本策略:分类建设教师团队,为造就科研型教师定向;分类进行校本培训,为造就科研型教师奠基;分类开展校本教研,为造就科研型教师提速;分类实施校本评价,为造就科研型教师喝彩。  相似文献   

18.
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状态,直接影响校本教研的效果。我们通过“教师论坛”、“主题教研”、“网上教研”等形式,实行校本教研的全方位管理革新,坚持走“研训一体”之路,扎扎实实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校本教研悄然融入了教师的生活、走进了教师的心田。从而,有效地引领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促进了其专业水平的提升和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9.
校本研究是“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为了学校”的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的教、学、研、训相整合的教育实践活动,其内容不仅仅是教学研究,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整个学校层面的一切教育实践研究活动,包含校本教学研究、校本管理研究、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师培训和校本评价研究等五个方面。其中校本教学研究是关键,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是核心,校本管理研究是保证,校本培训研究是前提,校本评价研究是导向。[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王全 《中学教育》2006,(12):30-31
2003年以前,“校本管理”一词在国内各学术期刊出现频率仅有37篇,2005年底,检索《中国期刊网》,“校本管理”一词检索论新出现了69篇.而且热度有增无减。[编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