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仰视音乐     
爸爸是个画家,但他同时也喜欢音乐。记得他曾说过:美术是纸上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美术。受他的熏陶,我也深深爱上了音乐———那以各种音符组合成的美妙绝伦的世界。于是在这混沌初开的年龄,便把自己丢进了艺术的王国,在那里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就在那时,我惊喜地发现它的奇妙,它的美丽。无论是巴赫的庄严,维瓦尔第的纯朴,莫扎特的轻盈,还是贝多芬的雄伟,舒伯特的甜美,柴可夫斯基的辉煌,无一不在我的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印痕。我生活的城市是一片文化底蕴很厚重的土地,还记得那次孔祥东的独奏会,我真的被打动了。入场后阵…  相似文献   

2.
《同学少年》2016,(3):28-29
<正>柴可夫斯基家的木头门上,还保留着当时他亲手做上去的一块小告示板,上面写着"柴可夫斯基不在家"。在他的传记里有过这样的细节,他为了不让别人打搅他写曲子的清静,就把这个小木板常年挂在大门上。那时候他已经成了俄罗斯有名的音乐家。他总是把俄罗斯民间的曲风放在自己的音乐里,俄罗斯曲子里本来的忧伤,加上他自己的忧伤,那重重叠叠的痛楚,常常明亮柔和地表达出来,像处女的眼泪那  相似文献   

3.
就像那首歌唱道:原以为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已各奔东西。时间就像是被偷了似的,如今我们也坐到了毕业班老大哥、老大姐的位置上了。我们就将要告别无忧无虑的学生时代,涉足社会,面对那个未知的世界,除了对同学的眷恋,心里也自然多了一份压力和责任。还记得军训时你想家哭鼻子的情景吗?还记得我们奋力夺得排球比赛冠军后,一起欢呼的声音吗?还记得那年愚人节的时候,我们在教室前门写上“前门坏了,请走后门,”又在后门写上“后门坏了,请走前门”,和老师开玩笑的事吗?还记得……。在这四年的中专生活中,经历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  相似文献   

4.
母亲的纽扣     
一冰 《广西教育》2007,(5C):9-9
他还记得,那年他过12岁生日时还在上学,老师自然没有理由为他放假。一大早,母亲就把他从被窝里拽出来,他躲闪着母亲冰凉的手,还想再赖一会儿床,就听母亲说:“你看这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课间来到班里,发现男生浩浩正在埋头读一本厚厚的十六开本书,看我走过去,他赶紧把书收起来。我拿过书来一看,封面上赫然写着:校园江湖——坏蛋是怎样炼成的。我打趣到:“怎么?也想练成坏蛋?”上课铃声响起,我没再往下追问。  相似文献   

6.
“不做‘教书匠’,要做研究者。”真的行吗?记得在我上中学时。有一位代数老师。要论他的著作、文笔。那简直是没得说,可是一站到三尺讲台上,他就懵了,两眼要么盯着天花板,要么盯着水泥地,要么四处张望,背自己写的教案……当时,我们班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代数老师哪儿都看,就是不看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也是“什么书都看,就是不看代数书”。同事很是替他惋惜。都说他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相似文献   

7.
这天,书架上放了新书,小朋友洗手时就拿好了一本,边吃点心边忍不住看。我轻轻走过去,温和地说:“吃完点心再看好吗?”不情愿地点点头,可眼睛就是不离开书。我顺手合掉了书,对他说,吃完了再定定心心地看。当下不吃了,脱口道:“你不像个老师。”我一愣,难道纠正幼儿的不足也有错吗?我又站在的立场上一想:他认为书是老师给小朋友看的,他想看就可以看,你不让他看就是你不对,考虑到的个性特点,我随即又拿出一本卡通新书,说:“这本书更好看,不过你要先吃完点心,咱俩一块儿看。”盯了我几秒钟,转过身大口吃完了点心,还乖乖…  相似文献   

8.
海明威的书,总是越读越读得进。我自己的《太阳照常升起》被别人借去了没有还。我拿着Budy的读。Budy的这一本还是她来我家玩的时候,我爸爸送给她的。在扉页上写着:“1999.10.3嘉定许佳家,许佳爸爸赠,中国国奥队客场0:1负于韩国国奥队,易安的生日”。我这才知道那么多事情原来是在同一天的。第二天她开始躺在宿舍的床上看,直到看得入了迷,直到从头至尾完全看完了,依然没能从书中出来。她就那么躺着,大声说:“啊,怎么已经看完了?怎么会那么快啊?我还想再多看一会儿呢。”在巴荣纳街头,横幅上写着“美酒万岁!外…  相似文献   

9.
我怎么看怎么觉得他俩不般配。我就想,这月下老人也有办糊涂事的时候。写父母的爱情,是天底下最最不明智的举动了。但我实在太想写他们了,以至于到了想起他们手就痒痒的地步。我把我的这个想法和打算讲给我的大姐听,大姐用那么一种眼神看了我半天,又思忖了半天,问我“:你没病吧?”我也想了半天,确认我没病。于是,我就铺开稿纸,蘸足墨水,大张旗鼓地写我老爹和老娘的爱情——如果婚姻也算爱情的话。母亲24岁那年经姑姑介绍嫁给了父亲,父亲那年27岁。我姥姥喜欢我爸爸是因为他很勤劳,每天给姥姥送煤、搬东西,所以姥姥鼓动妈妈嫁给爸爸。母亲说…  相似文献   

10.
<正>所谓人物传记,就是介绍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学习了一些传记作品后,不少同学跃跃欲试,也想尝试写一篇简单的人物传记。那么,怎样才能写好一篇人物传记呢?下面,听吴老师来聊一聊这个话题!一、写哪一种传记?这是从篇幅长短角度来说的。人物传记可长可短,长的可以是厚厚的一本书,像《名人传》《居里夫人传》;短的可以是一篇文章,像朱德写的《我的母亲》等;  相似文献   

11.
吴非 《中学语文教学》2007,(5):20-20,32
4年前,有个语文教学跨省交流会,邀我参加。那次交流主题是考察“网络作文教学”,我听了几节课,感到不太适应。据主办学校介绍:全校所有班级所有学生的所有作文,你想看哪一篇就能看到哪一篇,想写段评语也可以。我对此很惊讶。该校一位教师现场演示给我看,很快就调出了某年级某班某同学的全部作文。我问:“这位同学知道吗?”“不一定知道。”我问:“他会同意我们看他的作文吗?”教师奇怪地反问:“他为什么会不同意呢?”“那么同学之问也可以互相看吗?”“每个人都可以看全校任何一个同学的任何一篇作文。”  相似文献   

12.
《音乐世界》2012,(17):40-41
歌声的影响与意义 E:《我的歌声里》这首歌现在红遍了大街小巷,当初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呢? 曲婉婷:当时写这首歌,就是有次回国遇到那么一个人,他让我对国内的音乐大开眼界,他介绍很多乐队,看了很多演出,住了一个月不到,返回加拿大后写了这酋歌。我写这首歌是想感谢那些在我们生命中出现的人,给了我灵感和感动,可能不能一直在...  相似文献   

13.
吴玟 《家庭教育》2010,(9):38-39
男孩晓刚进入四年级以后,特别喜欢读课外书,而且读起来的速度飞快,一本厚厚的书一天就看完了。为此,妈妈给他买了很多书,还告诉他自己的书可以慢慢看。可是晓刚还是像赶车似的看得很快,有时只挑选书中自己关心的情节看。当然,晓刚有他自己的理由,作业那么多,根本没办法仔细读书,只能大致上浏览一下。有一次,妈妈问他:“你能给我讲讲看过的书吗?”晓刚拍拍脑袋说:“我看过就忘了!”学校举办“读书节”,老师让班里每个同学读一本好书,然后写一篇读后感。这天,晓刚回到家趴在写字台上苦思冥想,愁眉不展,竟然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相似文献   

14.
昨天看了于永正老师的《李安学艺术来自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很有感触,音乐教学中,学生的动听歌声,又何尝不是来自于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就从教唱歌曲《大鹿》谈起吧。这是一首学生比较喜欢唱,老师也比较喜欢选择在公开课上展示的一课,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上公开课就选择了这课,为什么选择?记得当时有两个理由,  相似文献   

15.
朋友送我一本书,它静静地躺在我的案头。奶黄色的封面上,《李岚清音乐笔谈》的标题伴着红白相间的印文,以其醒目的色彩时常跳入我的眼帘。作为副总理的李岚清,对于音乐,正如其自序中所说,是一位“非音乐专业的音乐爱好者”,那么他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他又是怎样来阐发他对音乐的感受呢?  相似文献   

16.
父亲     
我伏在桌子上写《父亲》。父亲就坐在我的对面,双腿搁在一把椅子上。他抽着烟,烟火忽明忽暗,烟雾弥漫在我和他之间,我无法看清父亲的神态。父亲发现我在看他,丢了烟蒂,问:“你老看着我干啥?”“没什么,因为我在写东西。”“写东西?写东西你看我干什么?”他脸上的疑惑更重了,“与我有关?”“的确有关。”父亲脸上掠过一丝惊异的神色,我顿了顿说:“我在写你。”“嘿嘿,写我?写一个老农!”他把“老农”这两个字说得特别重。我记起来了,原来那“老农”是我小时候叫过的!我小心翼翼地试探着问:“爸,你还记得那事?”大约是…  相似文献   

17.
被史家誉为“史林泰斗”的近代人物梁启超,还是孩童时代就对历史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十三岁前,梁氏就已熟读过《史记》、《汉书》等史籍,直到三十岁,《史记》之文尚能“成诵八九”,这为他研究历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年后梁氏更是嗜史成癖,但当时家贫“无所得书”,所以梁氏对21岁那年夫人用“嫁时簪珥”为他换得竹简斋石印二十四史这件事刻骨难忘.而梁氏一向也把治史视为自己的老本行,常常自嘲动辄谈史.作为治史的一个重要内容,梁氏从30岁开始,一生中写了不少的历史人物传记,这些传记大至上又可分三类:民族英雄传记;改革家传记;学者、思想家传记.这些传记都属史学性传记,但也有少数文学色彩比较浓厚.下面我们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8.
初三下学期,我曾要学生写自己的理想,收上来一看,大失所望。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谈到想当医生、教师、工程师等,其余的都是想考高中或者是中专。这算什么理想呢?记得我们那时候,对未来充满了渴望。  相似文献   

19.
杨筱艳 《小火炬》2014,(10):38-41
世界上最圆的医生 (希望这位世界上最圆的医生能够看到这章。) 我:“艾东西,有件事儿跟你说下。有关你的这个故事,我挺犹豫要不要写。之所以犹豫,第一个原因是因为事情过去很久了,第二个原因是因为这个故事有关艾东西的隐私。就算是小孩也有隐私的对不对?”艾东西:“还是写一写这个故事吧,因为,我要谢谢当年那位医生,虽说大人很少喜欢看儿童小说的,但万一呢?万一那位医生叔叔喜欢看小孩儿的书呢,而且,如果那位叔叔自己有了小孩,买书给他看的时候自己也顺便看了,正好看到了这一章呢?”  相似文献   

20.
王舒阳 《红领巾》2007,(12):15-15
当我第一眼看到《红领巾》时就爱上了它,每时每刻我都想和它在一起,甚至上厕所我都带着。妈妈可有话说了:“上厕所还看书?!”我反应可够快的.马上还击:“我记得文学家鲁迅先生说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