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理解"是联合国最早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中外合作大学则是我国新出现的一种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如今,国内外很多大学都已开始关注或推进国际理解的进程。本文通过追溯国际理解的文本依据以及国内外成功的实践案例,并结合对若干所中外合作大学的实地考察,试图为这种新型大学推进国际理解寻找到学理根据和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审视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大学教育理念一直是高等教育思想家阐发的主题。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高等教育的意义视域,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时代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狄德罗对大学教育管理理念的预设,纽曼对大学理念特别是大学性质的阐释,赫胥黎对大学科学教育理念及大学教育职能的理性构想,布鲁贝克对大学整体理念的概括,等等,无不对大学的理念、理想、观念、使命、责任等作了理论探讨和概括。虽然人们对大学理念的认识与理解愈益深刻,然而,面对不可逆转的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面对我国经济转型及社会变革的新形势,高等教育如何回应,如…  相似文献   

3.
大学是什么     
大学是什么?这是高等教育哲学基本的、首要的问题。对此问题,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有许多精妙论述,雅斯贝尔斯在《大学之理念》中作出了回答;优秀的大学校长也应有自己的理解,但自觉地反复地探寻这一问题的大学校长并不多见。不直接去探讨"大学是什么",而多多去了解大学有什么样的特点,把较为理论性的问题和较为实际的问题结合起来,有利于我们对"大学是什么"的理解。大学是人类的一项伟大创造,它因神奇而神圣,保持对大学的神秘感,而不企图对"大学是什么"寻求一个最终的答案,是一件好事。  相似文献   

4.
大学发展史是一部大学教育理念的演进史,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大学发展、形成的重要的思想基础。本文主要对中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进程及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理念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中国高等教育理念需变权威性教育为民主性教育、变"一成不变式"教育为"灵活式"教育,变传承功利性教育为发展式教育等观点。  相似文献   

5.
王建华在《高等教育研究》第8期撰文提出,所谓大学理念绝不仅仅是追问大学是什么或什么是大学。这种思维潜在地把大学作为一个物,而非一种形而上的存在。正是由于这种理解上的偏差,在制度的大学里,大学的理念逐渐被工具理性化和科层制度  相似文献   

6.
大学理念和高等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哲学发展史上两个重要概念和主要阶段。以纽曼的《大学的理念》和巴尼特的《高等教育理念》为参考文本,探讨了高等教育的哲学从大学的理念到高等教育理念的演绎与嬗变过程。研究表明:从传统的大学理念到现代高等教育理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演绎过程,一个从大学实体论到教育本体论的本质转变过程,内含着教学与研究逻辑关系的演变、教师与学生主体性转变的具体特征。  相似文献   

7.
人文精神:高等教育之灵魂——对金融危机的教育省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危机"促使高等教育重新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它促使高等教育重估人文精神在教育知识系统中的地位与价值,反思大学的社会责任。只有从人文精神的高度,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与把握大学的功能与精神。可以预言,高等教育理念将更加理性化、人性化,使大学毕业生不仅具备专精的科学知识,而且还具有博雅的人文素养,从而使其更好地担负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8.
大学理念一直是古今中外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不懈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大学和大学理念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地诠释,发表了许多见仁见智的看法。德国"现代大学之父"威廉.冯.洪堡提出了教养、科学、自由、寂寞的大学理念,特别是他独树一帜地阐释了寂寞与自由是大学全部外在组织的依据,对欧美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论证了大学守持寂寞、享受自由的重要性,同时也阐述了大学超越"象牙塔",走出理想国,保持无限生机与活力的必要性。既要坚守"大学的寂寞",又要走出"寂寞的大学",大学要实现"坚守寂寞"与"超越寂寞"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价值观视野下的美国大学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个人、知识和社会在高等教育价值中地位的不同,可以将高等教育价值观大致分为个人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知识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和社会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从高等教育价值观的视角有选择性地分析美国的大学理念,可以加深对大学理念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0.
齐平 《现代企业教育》2013,(20):209-210
短期大学是日本在二战后(1950年)成立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机构,为日本的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日本短期大学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办学理念,探析其培养模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短期大学在日本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内部效用和外部功能,并为我国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哲学》一书涵盖了布鲁贝克对高等教育领域基本而重大问题的论述与理解,其中包含了他诸多关于大学的理念。本文根据书中提出的高深学问背景,对其哲学基础、学术以及服务性质方面的大学理念进行分析和解读,并展开一定探讨。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等教育是在近代一百多年的历史中不断借鉴外国模式发展而来的,有着明显的模式移植特征。在学习他国大学办学模式的过程中,或是一时期内借鉴多国经验,或是单一地学习一国模式,但至今未形成自身所独有的发展模式。我国大学发展移植模式主要有三种——全盘移植、形式移植和理念移植。总结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移植的经验教训,有助于理解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形成环境和特点,为探寻走向"中国模式"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一理念贯穿中国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过程,是古代高等教育的纲领.成均、私学、太学、书院可分别代表古代大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大学之道"理念蕴涵在其中的每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2008年10月在南京召开的"第十二届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在高等教育界奏响了和谐理念的最强音.围绕"和谐社会建设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理念、实践、创新"的主题,与会代表们就"大学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大学教育理念与和谐社会构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大学制度"一词是高等教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目前,对其界定存在多种研究视角,且在使用中也存在不规范现象。在宏观方面,可把"大学制度"看作整体概念解读,是根本原则上的大学制度研究,而一般性的大学改革问题,则不应轻易使用"大学制度"这种宏大话语,以避免学术误解,而应用"体制""机制"以及"治理结构"等替代。在微观方面,应该基于"关于大学的制度""为了大学的制度""在大学中的制度"三个方面对大学制度的具体范畴进行限定,并以此为基础,就大学制度与高等教育制度、高等教育体制、高等教育机制、大学治理、大学理念以及现代大学制度等的关系问题进行相关辨析,以进一步厘清大学制度的概念内涵,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出操作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记者:近年来,关于大学办学理念的问题是高等教育理论界、学术界及大学书记、校长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请问您是怎样看待和理解这一问题的?  相似文献   

17.
在对大学的诸多隐喻中,"象牙塔"、"服务站"和"有机体"这三种隐喻最具代表性,分别蕴涵了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观、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观和存在主义高等教育哲学观的教育哲学理念;大学隐喻的流变是不同时期的大学精神内涵、存在价值以及发展脉络的重要表征,是不同时期人们对大学认知方式以及价值判断取向的客观反映,是不同时期高等教育实践修正的产物。我国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将体现如下特征:高等教育理念发展的多元化与整合、高等教育政策制定的阶段性和特色化、高等学校发展的异质化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8.
大学发展中的国家能力指国家运用公共权力建立诸多治理大学发展的制度规范以实现大学发展目标的能力。当把大学发展中的国家能力置于历史背景中考察,就会发现国家通过高等教育政治论哲学的理念和高等教育"后发国家"的实践不断地奠定、积累影响大学发展合法性的根基。从"重点大学"到"双一流"的演进过程勾勒出了一幅"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的大学发展制度的权力上行图,寻构"绩效合法性"成为理解大学发展中国家能力演进路径的重要线索。然而大学发展中的国家能力却使大学发展日益背离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重审大学发展逻辑的回归也许才是"双一流"政策应有的制度思维,或许国家只有在"无所为"的时候才能有效地寻构"绩效合法性",才能真正地达成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9.
荣任中国第一所国立现代化大学-北京大学首任校长的蔡元培先生,采"教授治校"之大学改革理念,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之大学精神,改革传统北大,使其脱胎换骨为现代北大,进而引领中国其他大学步入现代大学轨道.这无论是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抑或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都可谓功莫大焉.因此,研究蔡元培北大改革理念与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关系,对于北大乃至其他中国著名大学通过系统改革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或学科将有着重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雄 《江苏高教》2012,(3):154-155
美国知名高校在高等教育理念以及大学举办竞技体育等方面均有可资借鉴之处,体育学院应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加以分析、研究,积极探索建立高等教育中"教体融合"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