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校企“四维”共建模式的创新理念,通过校企共建导师队伍、共建项目清单、共建创新平台和共建考核体系四个维度探索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2.
分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内涵要义,针对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提出必须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建立专业与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建立课程与岗位标准衔接机制,建立实训基地产学融合机制,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共建机制。  相似文献   

3.
李琼  田英  魏娜 《广东教育》2009,(10):31-32
校企合作是促进高职院校发展的有效机制。本文从“嵌入式”校企合作模式的特点出发,探讨了国内外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劣,提出了以“课程模块嵌入方式”的校企合作形式,确定了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零距离”的“融合”措施,以期为校企合作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深入推进,黑龙江会展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缺乏专业的会展人才始终是龙江会展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作为与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高职教育,得到越来越多会展企业的青睐。以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研究对象,以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为例,探索如何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途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为例,分析了在贵州大数据背景下地方高校与企业课程共建的意义,并从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性、课程开发原则性、教学条件完善性、课程评价多元性四个方面探析了校企课程共建的实践方法,围绕“能力本位”理念,形成了四个“1/3”体系的课程共建模式,为校企课程共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教育承担着独特的历史使命。新形势下要求职业教育顺应新形势、抓住新机遇开展境外合作办学,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尚存在层面较低、政策依赖度高、缺乏校企深度融合和长期持续发展的机制。通过项目建设实践,提出联合中方企业、中方院校和外方院校,采用“校校企合作”共建国际学院的模式,能够满足三方发展需要,提升办学合作水平,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与长期持续发展,实践证明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合作共赢的办学思路。  相似文献   

7.
新兴专业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主动与新兴产业类企业共同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如“借船出海”式、“借鸡下蛋”式、“借梯上楼”式、“葵一蟹共生”武、“筑巢引凤”式;基于校企合作,构建了“产业驱动,校企融合,岗课一体”新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实现了“三个对接”:通过“产业驱动”实现了专业设置与市场的有效对接,通过校、企二个办学主体的“融合”,实现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有效对接,通过“岗课一体”实现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8.
刘硕 《教育教学论坛》2014,(15):177-179
产学研一体化给会展教育发展带来了全新的理念,使会展产业、教学、科研原本相互独立运作的环节,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综合的、统一的体系。校企合作模式、校内实践模式、校外实习模式和项目课程模式等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为会展教育提供发展路径。产学研一体化在会展教育应用中应明确具体实施的各个环节,从而实现成果的多元化输出。  相似文献   

9.
<正>2021年1月,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与江苏汇鼎光学眼镜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眼健康产业学院。校企双方构建符合丹阳地方经济发展特点的“12345”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即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两个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三个融合:育人融合、研发融合、文化融合;四个共建:共建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校本教材、评价体系;五个对接:招生与用工、课程与岗位、实习与生产、学生与员工、教师与师傅的对接。学院致力于深化产教融合,逐步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提升人才的专业性与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校企互动理念的会展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企互动理念是在校企合作模式上的一种延伸.运用这种良性的互动理念,开展对会展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既可以避免课堂讲授中偏重理论的弊端,又可以增加学生实践能力的针对性训练.教师通过互动企业的案例、情景模拟、问题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可有效地将校企互动理念融入高职会展课程教学活动中,切实提高学生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闽台“校校企”项目是两岸职业教育合作的综合性项目,自推出以来,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闽台职业教育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自然有些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为视角,从三方参与主体的角度剖析了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设立校企合作服务机构,实现高校与台资企业在合作开发高职课程中的机制创新和效率最大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根据市场需求,紧密联系企业,拓展办学思路,构建了“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了校企文化建设融通、课程设置融通、实训场域融通、学生评价融通的合作办学“四融通”模式,实现了校企合作从传统“订单式培养”向“需求导向型”合作模式转变,实现了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13.
“岗课赛证”融合育人要求以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根本落脚点,以增强融合育人为主攻方向,以深化校企双元育人为核心依托。基于大职教观视角探索“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实施路径,建议根据企业岗位标准深化专业课程改革,精准促进“岗课”融合;举办高水平职业技能大赛,大力推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将职业资格证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打造“课证”融合的教学体系;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建立“岗课赛证”相结合的四维评价模式;优化教材建设机制,打造融合“岗”“证”的新型专业教材。  相似文献   

14.
工科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为了探索新的工科专业培养模式,本文提出了基于项目实践的学生培养模式。首先,研究了该培养模式的具体方法与措施,从搭建平台、建立机制、出点子、引路子四个方面研究如何以项目实践为载体进行科教融合。其次,从建立校企研发中心、实习基地的角度研究如何以项目为载体进行校企融合。通过该培养模式,可以提高工科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与创新能力强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双师"团队"四双"建设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密切合作,通过定规划、定政策、定标准、定制度,探索“双师”教学团队“四双”建设模式,“四双”即专业建设校企双带头人,课程建设校企双骨干教师,校企合作双向兼职双重身份,校企提供双向保障。  相似文献   

16.
以“工学结合”为指导、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校企融合、工作导向、实境模拟、模块训教”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学生为本、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突出总线过程控制课程特色”的教学定位;开发出“课程项目化、项目课程化”的总线过程控制课程教学体系;应用与企业接近的实训设施,实施以过程为导向,任务为驱动,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达到在现实操作中获得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7.
深入推进应用型大学课程建设产教融合,既是破解应用型大学发展瓶颈问题的基本途径,也是回应我国一系列政策文件最新导向的现实要求。世界主要国家在促进应用型大学课程建设产教融合方面已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模式,都在课程体系设计、课程教学过程、课程建设制度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教融合经验。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应不断优化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应用型大学课程建设的制度框架,完善课程建设校企合作模式,打造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共同体,促进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产教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8.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是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方向,也是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校企双主体协同,深化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破解“三教”改革中纵深不足、落实不力等问题,以校企双主体协同与“三教”改革的逻辑关系、内在机理为切入点,提出转变职教办学理念,树立社会化育人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岗课赛证”相融合的综合育人机制;完善师资引育制度,构建校企双主体教师培养机制;创新教材建设模式,建立校企共同开发的教材编写与更新机制;围绕校企双主体育人,构建现代化教学方法等实践路向。  相似文献   

19.
《会展概论》课程是国际会展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后期的专业核心课《会展实务》做铺垫。大部分高校“一刀切”,简单地把前者划分为理论课,在其课堂上只讲会展理论,而把后者划分为实践课,在其课堂上只讲会展操作实践。用项目教学法分析教学改革的研究已有不少,用它来对其他实务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也可以看到,但是在会展类课程的相关研究确不多见。结合项目教学法来探讨《会展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旨在使国际会展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各门课程更好地衔接。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互动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是推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其作用在于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彰显职业教育特色、促使校企合作深度融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互动模式是指实现学校、企业、课程专家和政府等四个课程开发主体间的有效互动,其具有课程开发主体互动意识明确、课程内容更新及时、课程评价机制创新等特征,在实践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