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华龙文化具有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世代相传、民族特色鲜明等特点,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面对工业文明下"去魅"、去国家机器保护、西方文明制约等因素,中华龙文化正面临严重的文化传播窘境。只有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一系列策略实现传统文化的返本开新,中华龙文化才能进一步获得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时期出现过一场声势浩大的输入西方新文明的思潮。发动此次思潮的新知识界希望国人能超越以往“创造文明”的文化自大心态,而投身到有助于救亡图存的“因袭文明”(彻底学习西方近代先进文化)的运动中去。此次思潮比以往的学习西方思潮表现出更多的彻底性:1.在文化价值判断方面,新知识界第一次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外还有更高等的文化——西方近代文化;2.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内容方面,新知识界第一次深入到对西方近代政治学说的层面进行引进与吸收,并以此为标准,发动了对中国传统的儒家意识形态的猛烈批判;3.在学习西方近代文化的速度方面,较积极的一派主张突破社会进化的渐进道路,而直接进行社会制度的全方位改革。  相似文献   

3.
"文化"与"文明"的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代文化研究视野中,文化与文明长期以来被视作同一概念,但在汉语的使用中却一直保持着审慎的区别。这种矛盾的出现,源自我们对西方“文化”概念的全盘接受。其间所体现的并不仅是对一个概念的接受与否的问题,事实上它表达的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屈从。在文化研究获得本土的合理性日益迫切的今天,有必要对文化和文明重新进行审视。  相似文献   

4.
中华礼乐文化之"乐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祖先进入文明社会的独特创造,在中国传统“礼乐”文化教育中,“乐教”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章从中华礼乐文化之“乐教”理论入手,从“乐教”的角度分析探讨儒家的音乐思想,并将其引入我国现存的高等教育,提出在普通高校应将音乐审美教育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的观点,试图通过系统的音乐教育,使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塑造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5.
由于客观历史原因,性别差异在人类历史上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西方社会和中国一样也不例外.通过对英语语言和文化的研究可以发现,在男人和女人的社会地位问题上,“性别歧视“,特别是“男尊女卑“这种观念和现象在英语词汇、男女姓名、女性用语特征及文学作品等西方语言和文化中都多有表现.研究了解这些语言文化及其在使用上诸多方面的特征,对于我国的英语教学和研究以及先进文化的建设均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州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占据着空间上的先进和优势。由于较早接触西方文明,近代闽都文化努力促进中西方交流,引进西方文明,输出中国文化,为推动中国的文化现代化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杰出人物如林则徐、沈葆桢、严复等人更直接参与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福建船政作为近代“闽都文化”的代表,从多个层面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体系,推动了中国工业文明的发展,成为中国近现代化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此外,“闽都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也在近代中国的政治现代化中发挥了作用。闽都文化的历史总结对当代福州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东西方两大文明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汇于20世纪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社会实践中,两者间“和而不同”的本质、“和谐共生”的文化特性和“契合融通”的文化内涵实现了东西方文明和合发展之路,马克思主义实现了文化的中国形态化,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现代化的转向,为世界多元文化形态交流树立了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8.
“普世文明”不断在全球范围内宣称各民族文化发展的趋势一定是走向同质化和一体化,并且强调由于当前历史的局限,多元文明并存的局面只是人类社会尚未充分发展的结果,这一观点导向不过是西方文化扩张主义的变体,是西方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继续.我们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高度警惕“普世文明”的陷阱,不断加强我国的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切实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成果,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中丰富资源与内容,成为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强大文化基因和文化动力。以“活形制修文德承传统”为主题理念,在理论学习、资料分析及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观察和借鉴其他文化传播行业的成果,找到适合职业院校落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范式,努力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通,在完成“立德树人”的时代任务中做出有效探索。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西方交流越来越密切,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别也越来越明显。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通过从饮文化与食文化两大角度,对比中西饮食文化中的热饮与冷饮文化、酒桌与酒吧文化、茶文化与下午茶文化、夜市小吃与节庆集市小吃、混沌文化与有序文化影响下中外用餐、选材、厨具选用等诸多的异同点,得出中国饮食文化“走出去”要靠容纳并包、积极推广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1.
"超级女声"与大众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彩萍 《鄂州大学学报》2006,13(1):55-56,59
“超级女声”是一个文化符码,它制造了一个消费时代的娱乐神话,显示了大众文化在当下巨大的渗透性和煽动力。  相似文献   

12.
一种颜色在不同的民族语言中往往被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通过比较白、红、绿、蓝、黄、黑、紫等色彩词在英汉语言中的意义差别,可了解中西方文化之差异。  相似文献   

13.
手帐文化极具日本特色,手帐是日本人必不可少的一件贴身工具。种类繁多造型丰富的手帐市场让人眼花缭乱,本文介绍的是最基本最常见的日本手帐文化。  相似文献   

14.
“和”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和”的观念出发 ,古代中国人形成了独特的科学文化 ,从而与西方近代科学文化迥异其趣。在一定程度上 ,“和”的观念造就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达 ,也成为阻碍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向近代科学文化形态演进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 ,“和”与中国传统科学发展之间的悖论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应有之道。  相似文献   

15.
试图从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思路出发,探讨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趋势,改革目前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向体育与健康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过度,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全面认识和理解体育的内涵和外延,探索体育教学的规律性。从而达到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干的最终目的,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跟务。  相似文献   

16.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包含着古老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以及民风民俗。本文着力从"乡土"入手,分析中国先民的乡土意识,文化情怀,以及在某一地域的风土人情。从中提炼出民族心理,来为中国文化研究作出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文化载体的汉语中,"红"这个颜色词蕴涵的文化意义极为丰富,中国人爱红一方面是因为红色本身鲜艳醒目,但更重要的是红色有着深层的象征涵义和文化内涵。本文将从中国人红色情结的起源、"红色"的象征意义及中西方文化中"红色"之差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寻红色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8.
“永子”作为保山“三宝”之一,它印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对围棋文化探究,过渡到围棋文化的赛事,希望通过围棋赛事进一步的促进围棋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人"--企业文化建设之本 人是决定企业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实施文化战略,要树立"以人为本"、"经营即教育"的思想,形成求才、用才、育才、激才、留才的有效机制,建设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创造性发  相似文献   

20.
"忠"是我国传统伦理观念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包含的许多道德智慧现今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忠"作为道德规范是一种实践行为,更是一种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