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儒家“乐教”思想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先秦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将上古“乐教”思想发扬光大,奠定了中国两千年礼乐文化的基石。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孔子以“仁”为核心对“礼乐”进行了理论总结,使之追一步人间化、情理化。孔子不仅对音乐与教育、音乐与政治、音乐的审美、音乐的内容与形式诸问题进行了精辟阐述,还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儒家音乐理论体系,同时提出了把音乐作为教化民隶工具的“乐教”主张。孔子对“乐”最重要的见解即认为音乐教育要引人入善,顺从天道,“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孔子对音乐教化功能的认识可概括为“教成于乐”和“调和人事”。  相似文献   

2.
两晋时期,描写乐器、舞蹈、歌唱等的音乐赋创作繁盛.多数的音乐赋在音乐的道德教化与审美趣味方面并没有明显的脱离传统“乐教”思想的现象,虽然在某些作品中也表现出“新声顺变”的倾向,但从音乐赋整体中所表现出来的重视音乐社会功能的倾向可以看出,儒家的礼乐教化传统仍然在顽强地延续,重视音乐教化作用与政治功能的文化传统不会因为两晋文化“缺乏崇高精神”而轻易中断,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一般认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文革时期已全部消亡,不复存在。实际上,从文革时期传唱的歌词看,传统文化中的“礼乐一体”、“乐教”和“集体意识”等特征得以强化甚至发生畸变,“乐教”的宣传教育特征极度彰显,抒情传统退隐淡化。  相似文献   

4.
“新潮音乐”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发生的音乐现象之一,对于这一有着特殊意味的文化现象,文章将从1、“新潮音乐”与大众的关系;2、“新潮音乐”与传统音乐结合的情况;3、“新潮音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态势这三个方面进行剖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管云 《滁州学院学报》2006,8(2):111-113
孔子音乐思想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音乐文化,其以“仁”、“中庸平和”、“教化工具”等为主要内容的乐教思想对当代素质教育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礼乐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本文藉由探讨先秦时期的礼乐思想,寻求诸子的乐教观点之差异,寻求适合当今社会环境及多元文化下的音乐现象和理念,以期在经济飞速发展但精神贫瘠的今天,给人们以精神上的追寻和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7.
《中国礼乐户研究》为张咏春所著,项阳总主编"礼俗之间--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丛书"系列之一,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封建社会国家礼乐的一个特殊承载群体——"礼乐户",是当今首部较为全面研究中国礼乐户专著.张著在承袭业师基础上另辟蹊径,经过长时间史料钩沉开始著书立言,通过对礼乐户历史脉络梳理,以一种新的视角介绍礼乐户这一特殊群体在历史沿革中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乐”即是“乐”是荀子的乐教思想,“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以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尽变矣”。荀子是从感性的(视听)以及理性的(心)诸种心理体验来论述的。那么,“乐”既能使人耳目愉悦,又能使人情感愉悦,达到在“乐”中“乐”,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受教者的情感发展,要从受教者身心特点出发,使其快乐地学习音乐。  相似文献   

9.
孔子是我国占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乐教”是其教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千多年来,孔子“乐教”思想不仅主宰了中国整个封建时期的音乐思想,对中国当代音乐教育也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孔子的“乐教”思想 孔子的“乐教”思想并未形成专门论著,只散见于《论语》等孔子学生编纂的论著之中,但从其中可以看出孔子乐教思想的  相似文献   

10.
夏商周三代,礼乐教化的主要目的都是培养与血缘宗法等级奴隶制相适应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夏商时期原始的混为一体的“先王乐教”在西周时期已初步分化为“礼教”、“乐教”、“诗教”三种形态:“礼教”指与宗法等级政治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化、艺术化的教育;“乐教”即《周礼》所说的“乐舞”之教,主要是指音乐与舞蹈教育;“诗教”指《周礼》的“乐语”之教,“六诗”之教。可以说,西周礼乐教化观念已达到充分自觉的程度,开始自觉地、有意识地对贵族子弟和国民进行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音乐史分为三大阶段:先秦“礼乐时代”,汉唐“交融时代”及宋以后的“庶民时代”。其中“交融时代”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上最为辉煌壮观,气势磅礴的时代,给予中国音乐以勃勃生机,使之进入一个姹紫嫣红的艺术春天,本文试图结合史实探讨这一时期音乐发展的概况及出现的问题,并阐述些许由探析得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贝多芬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音乐能使人高尚起来”。认为它是人类灵魂的净化剂 ,那么 ,音乐是否对人的思想品德有着感染教化的作用 ?其实 ,这个问题早就被先哲们所认识。中国自古以来的礼乐并重 ,极言“礼乐云者 ,其关天下之兴衰” ,“礼乐教化系天下之根本” ,并在实践中获得“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之结论 ,从审美的角度讲 ,音乐是靠它的旋律和节奏感染人 ,提高人们理解音乐的能力 ,培养人们通过音乐形象之美 ,去感受和评价艺术作品之美 ,自然环境之美、社会生活之美 ,继而挖掘与寻找人世间的真善美。不是吗 ?美妙旋律中描绘出的滔滔江河、…  相似文献   

13.
安定先生对音乐情有独钟,他在讲课之余为朝廷定乐、制乐,并写有重要影响的数部音乐专著.他十分重视礼乐对人的深刻的感化作用,并试图通过音乐教育,提升学生素质.安定先生的乐教不是单一的,他把礼乐教育与歌诗等活动与投壶、习射等游戏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乐教共振效应.  相似文献   

14.
文章探究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为导入点,分析了音乐与情感、美学的内在联系,与音乐注重个人内心情感体验,尊重音乐艺术自身特殊规律的审美倾向,以及嵇康“声无哀乐”理论的美学基础及文化传承,与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及礼乐教化方面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容易将“音乐鉴赏”课上成“音乐欣赏”课,从而失去了“音乐鉴赏”课程本身的重要价值。这与音乐教师对“音乐鉴赏”一词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刻有关,将“音乐鉴赏”简单地等同于了“音乐欣赏”。对这组词语的深刻辨析,有助于我们走出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误区,真正发挥鉴赏教学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养成作用。  相似文献   

16.
荀子在先秦诸子中最注重乐教问题,其《乐论》篇对孔子以来的儒家乐教思想进行了系统化总结和深刻的理论概括。他继承了孔子以“礼”约“仁”的思想,立足于“性恶论”,强调礼乐对人的性情的规范、塑造和陶冶、净化作用,对于乐教与个体人格修养的关系作了更为突出的强调和更为具体深入的论述。荀子的乐教思想主旨是通过礼乐教化来达到“化性起伪”、“积善成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礼乐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种,不仅是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以及理想生活的一种有效表达,同时礼乐也与人的思想道德、人性本质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距今为止,我国先后有大量思想家关注并致力于乐论,并提出了相关观点。而嵇康所提出的乐教观则比较特殊,其在所著《声无哀乐论》中对当时民众坚信不疑的儒家音乐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音乐与道德、人性以及社会之间具有紧密关联。本文也将以此为着眼点,分别从道德、人性与社会三个角度,探究音乐与三者之间的具体联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嵇康乐教观,进而在了解乐教思想的过程中解读嵇康思想旨趣。  相似文献   

18.
我国当前音乐教育体系和音乐观念中“欧洲音乐中心论”的阴影依然存在,使多元文化发展和“母语音乐文化”教育遭遇了一定的阻力。分析欧洲音乐理论面对人类学视野中世界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凸现出诠释的苍白和缺陷,揭示“欧洲音乐中心论”的贫困,进一步抨击“欧洲音乐中心论”,消除其负面影响,从而促进音乐教育的现代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章探究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为导入点,分析了音乐与情感、美学的内在联系,与音乐注重个人内心情感体验,尊重音乐艺术自身特殊规律的审美倾向,以及嵇康“声无哀乐”理论的美学基础及文化传承,与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及礼乐教化方面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唐朝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最高峰。对唐代音乐文献的研究,在正史中主要依靠《旧唐书·音乐志》和《新唐书·礼乐志》。通过两者内容的综述比较可以发现:前者偏重于“乐”,比较注重音乐品种和音乐史实的叙述,行丈简洁;后者倾向于“礼”,对礼仪的描述篇幅巨大,论乐的部分较少且认识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