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比较详尽地评介了当代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学者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认为:沃勒斯坦把现代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即世界体系来把握,提出现代世界体系表现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呈现中心-半边缘-边缘"的结构特征,它的演变具有周期性,与此相关,阶级利益需要在世界体系的层次上去理解,但无论如何,世界体系的前景是社会主义;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在探讨当代发达与不发达的关系问题上开创了一条新路,可谓是西方经济发展理论和依附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而且它有力地抨击了西方中心主义,有助于人们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程的理解,但同时也应看到,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对现实社会主义的认识有诸多偏颇乃至错误  相似文献   

2.
世界体系理论创造性地融合了社会发展理论中的"经典现代化理论"与"依附论"的观点,揭示了现代化的不可阻挡的全球发展趋势。沃勒斯坦把世界体系分析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丰富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对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的研究,为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制定正确的社会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代西方著名的社会学家沃勒斯坦建构了“现代世界体系“理论,他勾画了一幅壮阔的“中心--半边缘--边缘“世界图式,给人们探究“现代世界体系“带来了新的启示和思路,引起学界的广泛重视.因此探求沃勒斯坦建构“现代世界体系“的动因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殖民地民族觉醒与发达国家一些知识分子要求真正民主平等的呼声相呼应;其次: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推动下的社会科学研究观.以上两个方面构成了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理论建构的动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了隐藏在现代世界体系背后的深层思想文化背景.由此启示学界,我们不仅应研究一些西方思想家的社会理论,而且还应研究他们的人格心理特征,以期对理论创新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是美国当代的著名学者,是“世界体系”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现代世界体系》是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代表性学术著作。沃勒斯坦将资本主义视为一个世界体系,探讨了资本主义的起源、运作及未来。  相似文献   

5.
当代西方“世界体系理论”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的“世界体系理论”是国外社会科学界对不发达经济问题研究的最新趋势;该理论的创始人沃勒斯坦运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综合的、整体的分析,指出世界体系实质上就是各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推动的、可以自我调控的社会体系,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其发展和变化都受世界体系整体性的发展、变化规律的支配和制约;世界体系理论对我们研究和探讨当代发达与不发达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是美国当代的著名学者,是"世界体系"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多卷本专著《现代世界体系》集中讨论了三个主题,即:世界体系的形成、运作及基本趋向。沃勒斯坦认为,人类历史虽然包含着各个不同的部落、种族、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历史,但这些历史从来不是孤立地发展的,总是相互联系形成一定的"世界性体系"。尤其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以后日益扩展。世界体系理论将世界看作一个整体结构,以世界体系为基本分析单位,通过对政治、经济和文明三个层次的分析,深刻揭示了"中心—半边缘—边缘"的发展变迁和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7.
当代西方“新左派”学者沃勒斯坦在其《现代世界体系》(I、Ⅱ、Ⅲ卷)中,提出了“世界体系理论”,指出,现代世界体系是一个经济体系,资本主义是其基本内核,“中心-半边缘-边缘”是其基本结构,“新的社会主义世界政府”是其发展前景。但是,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倾向,对该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相似文献   

8.
沃勒斯坦在20世纪70年代初创立世界体系理论时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多的反思,形成了一体化学科视界中的马克思主义。一体化学科视界是一个具体的总体性视界,一方面强调整体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要求从意识形态、政治纲领和社会科学角度考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沃勒斯坦的马克思主义观带有局限性,是应当注意的。  相似文献   

9.
沃勒斯坦社会科学观的发展经历了形成、确立和完善三个阶段,在重现社会科学的演变历程及知识体系现状后,沃勒斯坦表达了重塑社会科学,建立整体社会科学知识观的愿望,在世界体系分析和历史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支撑下,将“否思”批判和道德选择作为社会科学的价值追求。沃勒斯坦的社会科学观引起了社会科学内部的争论、反思,启发社会科学研究者要正视社会科学知识的动态建构,更新社会科学的方法论范式,重塑高等教育学术体系,秉持研究者的责任自觉,辩证对待全球化与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产生于19世纪,它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20世纪的历史运动以及传统社会发展理论的困境,使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价值凸现出来了,东西方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其中,引人注目的当属沃勒斯坦在西方提出的“世界体系”理论。以及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的“世界公民”思想。两者在当代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体现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的意义。后者则完全体现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金融化积累机制的政治经济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范围内货币资本化和资本虚拟化进程,使得积累得以在不同资本形式上进行,从而形成与金融化相适应的积累机制。在金融化积累机制的作用下,社会积累过程伴随着社会范围内的货币资本和虚拟资本的积累。金融化积累机制包含深刻矛盾,具有内在不稳定性,这不仅会造成积累的障碍,而且会引起经济金融的波动和危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二十余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历程大体可划分为起步、持续发展、高速增长、调整与提高四个阶段。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知识和技术外溢、贸易收支和产业成长产生了明显效应。在经济全球化与入世大背景下,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与战略应作如下调整:完善市场经济制度,优化投资环境;确立“自立发展模式”;创新引资方式;注重利用跨国公司并购。  相似文献   

13.
大量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是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变量。在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状况很难适应农业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笔者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阐明了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作用,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揭示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缓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世界经济仍然受资本运动及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但是资本有了新的发展变化,出现了新的资本类型,如公有资本、知识资本、权力资本等。公有资本是指社会主义国家由全体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所得利润和利息仍为公有的资本。知识资本是指参与投资或经营、其收入超过正常收入水平的知识或知识成果。权力资本是发展中国家在市场化进程中形成的资本类型。  相似文献   

15.
我国即将设立的创业板市场,是10年证券资本市场开放发展的新里程碑。资本市场是人类社会最精巧的制度发明,它以其功能卓越的杠杆系统推动着社会经济连续运行和向前发展。资本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分化为主板市场、风险投资制度以及基于风险投资基础上的创业板市场。主板市场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它主要为处于相对成熟产业的企业提供筹资渠道。而创业板市场是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产生的,为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资本的结合提供了一种流动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世界历史"是近代资本向全球扩张的产物,资产阶级在创造全球市场、攫取剩余价值的同时,却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不自觉的工具,造就了世界历史,使资本具有了世界意义.世界文化也是资本世界化的产物,它同样遵循资本规律--当今时代最普遍的生产规律.在这里,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的本质、逻辑和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延续了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趋势将会在 2 1世纪相当长的时期内得以保持并将愈趋稳定。制度变迁增强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全球化背景下庞大的人口规模、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从劣势变成优势 ,世界资本市场和技术市场给后发国家的经济以迅速成长的机会 ,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以及建立在这种历史基础上的西方经济学说成为中国经济理论创新的思想前提 ,政府宏观调控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得以有效发挥 ,五千年历史文化积累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价值得以重新评价和有效利用等等是促成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内的展开和集中表现,即以发达国家为首的资本主义借助科技进步,以国际金融资本为主导资本形态。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媒介,逐步发展和形成世界市场的过程。它的发展经历了商业资本全球化、金融资本全球化和产业资本全球化三个阶段,分别形成了世界商品市场、世界金融市场和世界生产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资本市场20年的发展不仅创造了世界资本市场发展史的奇迹,而且也成为推动中国奇迹产生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本文以中国资本市场的资本大国之路为研究对象,在对其过去20年发展奇迹进行全面解读的基础上提出,中国资本市场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曲折前进的运动过程,呈现出明显的螺旋式上升与波浪式前进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黄维海  张晓可 《教育与经济》2021,37(1):29-38,49
借助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数据,分析70年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能及其转换过程。通过数理推导,首先扩展出含有人力资本分布的经济增长模型,然后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增长动能进行分解,发现实物资本对经济增长始终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则在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显著促进经济增长,逐渐成为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能。人力资本分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人力资本积累产生显著作用为前提,分布的平衡化有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溢出效应,进而间接促进经济增长,但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结构不是按照受教育程度“阶梯型”分布,而是“剪刀型”分布。因此,应当将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的着力点,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投入,改善人力资本结构,使人力资本积累及其结构更好地耦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更有效地赋能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