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挑起的“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的政治形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的重要起点,是日本征服中国的关键性一步.正如毛泽东所说:“1931年9月18日的事变,开始了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阶段”.在这种形势下,“民族矛盾已经开始超过阶级矛盾”.“中国人民的首要任务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中国了.”在中华民族到了  相似文献   

2.
在中日战争的诸多历史问题上,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具有重要意义,日本高层在战后将“九一八”事变和退出国际联盟视为战前日本外交最失败的举措之一。早在1951年4月10日,时任首相吉田茂亲自主持战前日本外交失误的回顾,形成《日本外交的错误》调查书,将日本的外交失误划分为八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满洲事变、退出国际联盟”。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国联派遣调查团进行调查,日本又因国联调查团报告书而退出国联,国联调查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国内在对华政策上存在着分歧。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美、苏等世界强国都对日本侵略行为妥协姑息。法西斯势力在日本国内的地位迅速上升,逐步控制了政权,进而确立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国策。  相似文献   

4.
王玉英 《历史学习》2001,(11):18-19
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趁中国内战之机,于1931年制造了“九一八”事变。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亡。“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这一政策为什么提出?其实质、影响和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5.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民众无不激愤,纷纷要求政府抵抗日本的侵略,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抗战主张,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机。胡适也不例外,他时刻思虑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提出了“苦撑待变”的抗日主张。这一主张虽然是在他后来出使美国时才明确提出的,但早在抗战开始以前,针对日本的侵略,胡适在公开讨论和给政府当局提议中国的对日对策时,已充分体现了其“苦撑待变”的思想。随着日本侵略的加深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其思想内涵也随之逐步丰富和深化。一、外交交涉,等待日本“醒悟”“九一八”事变后,胡适极力主张同日本进行…  相似文献   

6.
郑梅英 《下一代》2012,(9):43-43
81年前,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史无前例的“九一八”事变,日本拉开了侵华战争的序幕。1945年,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几十年过去了,这段国耻至今令我们痛心不已。就几天前的9月11日,离“九一八”事变的纪念日仅仅7天的时候,日本政府又无耻购岛,再一次引起了中国人的极大愤慨!作为中国人,我们坚决不答应!  相似文献   

7.
倭弟的贪欲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使中华民族进入到一个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日本以“人口过剩”、“经济界不景气”为借口,把贪婪的目光盯向中国。(图1)并将征服“满蒙”作为其推行“大陆政策”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8.
问题解答     
答: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大举侵略我国时,美帝采取支持纵容的态度,并和日寇签订了秘密协定,认为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部的问题美日之间是“什么事都好商量”。它大量供给日本帝国主义以军需物资,如1930年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额仅4,182,384美元,到1931年就骤增至19,300万美元,其中主要是供应枪炮弹药和其他军需用品。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前,美国就曾有人主张要蒋介石把东三省卖给日本。事变发生后,美帝又“劝告”其走狗蒋介石不要对日抵抗。如当时的美国《密勒氏评论报》编辑约·鲍惠尔在后来审判日本战犯作证时曾揭露:国民党政府“曾得到英美两国的劝告,劝他们不用抵抗”。1931年11月27日,美国驻日大使福白斯向日本外务大臣面交  相似文献   

9.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在蒋介石集团的不抵抗政策下,闪电式地侵占了我国的领土东北。日本帝国主义发动这一侵略战争的目的并非只限于侵占东北,而是企图进一步灭亡中国。日本帝国主义的这一侵略行动,促使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国内的阶级矛盾相对地下降为次要矛盾了;而国内各阶级间的关系,也因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全国人民无不激愤,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立即谴责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并揭露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日本吞并中国东北,天皇同军部站在同一立场上,默许、鼓舞了军部的这一军事冒险;“七七”事变后,天皇作为主战派,督促向中国战场增兵  相似文献   

11.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2.
认为中学化学教材中关于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和"族"的划分及定义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又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和表达上的不准确,建议在中学教材中取消对"短周期"、"长周期"、"不完全周期"等概念的要求,将"零族"、"Ⅷ族"分别称为"ⅧA族"、"ⅧB族".  相似文献   

13.
“去行政化”与“纪宝成难题”求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学行政化趋势由来已久,典型地表现在行政等级越来越具有支配性地位,但要想立即去掉或完全去掉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大学发展要求必须去行政化,这就构成了著名的"纪宝成难题"。通过对大学行政化形成过程分析后发现,大学去行政化就是要去掉行政特权,回归学术本位,而非简单地去掉行政级别。在去行政化过程中首先需要走行政与学术系统并立的过渡阶段,只有这样去行政化才是可能的,这说明纪宝成难题并非完全无解。  相似文献   

14.
在继承前人对符号意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任何符号都有符号层、逻辑层、学科层、存在层这四个层面的意义。据此,从符号学与集合论这两个视角来看,空符号与空集合虽有着的不同意义,但其相互问存在既相异相通,又相互支撑的微妙关系。事实上,在逻辑层面、学科层面和存在层面上“任何符号系统都离不开空符号”。  相似文献   

15.
“人性”和“人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具有层次性,而且是多层次,变化发展的。“人性”和“人的本质”具有质的区别:涵义不同;反映人的深度不同;人性属抽象概念,人的本质属具体概念。  相似文献   

16.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7.
侯方域分别以"壮悔堂"和"四忆堂"命名他的文集和诗集,有其深刻寓意。但对于"悔"与"忆"的真正内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作者并没有十分确切的文字说明,而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解读侯方域的作品和评定他的名节至关重要。因此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成为后代研究者的兴趣所在。虽然前代研究者做了不少努力,但主要着力于侯方域名节的争论,在文本解读方面做的不够。通过对《壮悔堂文集》和《四忆堂诗集》的文本解读,对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以及对侯方域故居的走访,从多元化的文化视角进行分析,希望为这些问题找到一个更客观、更公正、更合理的诠释。  相似文献   

18.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对法国作家司汤达《红与黑》一书“红”与“黑”的解释,众说绘纭。根据作家当初对书名含义的回答,“红”与“黑”的确切含义应该是:不成功便成仁。  相似文献   

20.
电影与电视的区别,通常用"梦"与"窗"来形容.文章从三个层面分析电影与电视的区别,即技术层面、艺术层面和接受层面.技术层面从制作技术、传播技术和呈现技术三个方面来论述;艺术层面从艺术综合、艺术选材和艺术表现三个方面来论述;接受层面从接受环境、接受主体和接受心理三个方面来论述.最后指出正是由于电影与电视之间存在的区别,电影才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