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教育学:人文科学抑或社会科学?——兼与张楚廷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学属于人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这是一个非常基本的命题。回答该问题的方式不同,答案也就不同,而且回答方式对教育学的建设思路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从历史上看,教育学学科属性发生了很大变化,它由传统的人文科学逐渐转向社会科学。而在20世纪中叶之后,教育学出现了向综合科学方向发展的态势。这说明教育学既具有人文科学的禀赋,也具有社会科学的倾向,而目下则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面对教育功利化趋向,教育必须回归其自身,教育应成为价值主体而不能单纯地作为工具出现。其中,教育学的人文价值取向是教育学必须时刻观照的一个目标,而作为综合科学的教育学更有利于教育学学科的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2.
教育学与批判有什么关系,而批判又同教育学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属于教育学行动理论和教育科学元理论方面继续在争论的、始终还未定论的问题,从基本理论角度看,这也许是当前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有些人认为,实践教育学的任务是教育成长着的一代接受各时期现实社会中流行的规范、风格、知识和行为榜样,并因此赋予理论教育学和教育科学以形成和检验肯定性教育的指导性模式和实践的使命。而另一些人则反过来认为,实践教育学应当教育青少年在为创造更好的社会的工作中成为改革者与革命者,并探索一种理论教育学和教育科学研究,以能在方向…  相似文献   

3.
教育生活与教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世纪初起,教育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日益趋向科学,成为“教育科学”,而具有实质内容的“教育学”逐渐消失。但是教育科学所导致的教育生活与人的失落,以及教育科学自身的三种危机:知识论的危机、分而不合的危机、意识形态的危机,却使教育学的出现成为必要。同时,无论是失落,还是危机,根本上都是忽视了本真的教育生活,所以,本真的教育学是以“教育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学。  相似文献   

4.
教育学的科学化是教育基本理论的基本问题,也是教育学理论发展的重要目标。在近200年有关教育学的自我反思与自我建构中,教育学的科学化主要被理解为实证化。与教育学科学化相伴随的,是教育学的非科学化取向,即认为教育学主要是有关价值与规范的应用性理论或有关教育意义问题的人文科学理论。教育实践中不仅有事实问题,而且有规范问题、价值问题和意义问题.所以既需要教育学的实证研究,也需要教育学的规范研究和人文科学研究。不同逻辑的教育问题意味着需要采用不同的研究取向。对“教育学科学化”这一命题的不同理解,预示着教育学理论建构的不同逻辑和方法论,由此产生了不同取向的教育学理论。教育学的科学化不仅意味着教育学的实证研究,而且意味着教育学的规范研究和人文科学研究。我国教育学研究目前存在的实证化倾向,教育学对教育实践中紧迫的意义问题研究的缺失,正在呼唤人文科学取向的教育学回归。  相似文献   

5.
在杜威经验哲学的视界中,教育在经验之中并为着经验,但并非所有的经验都具有教育的价值,只有反思性、连续性与交互性的经验才具有教育的意义。进一步说,教育就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实践。与此相应,存在于教育之中并为着教育的教育学也必然是属于如此经验的理论。教育学是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6.
在杜威经验哲学的视界中,教育在经验之中并为着经验,但并非所有的经验都具有教育的价值,只有反思性、连续性与交互性的经验才具有教育的意义。进一步说,教育就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实践。与此相应,存在于教育之中并为着教育的教育学也必然是属于如此经验的理论。教育学是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7.
从教育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来看,人的问题始终都是教育理论的哲学基础,是教育学发展的一个原点。作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人性假设,也被赋予了教育学意义。对人性的理解,会直接影响个体自身角色建构的过程。来自他人对人性理解所给予大学生的暗示而进行的角色建构属于“他建构”,来自大学生自身对人性的理解而进行的角色建构属于“自建构”。  相似文献   

8.
教育理论思维的不成熟甚至缺失,导致教育学精神气质的消亡,造成了它目前的生存困境。教育理论思维是以人的发展为对象,对教育实践展开反思与省察的过程。它关注教育生活世界,基于实践进行理论思考和建构;它以一定的知识系统为依据,并使之为教育学解释服务;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致思取向。教育学应重构自身的思维方式,这是教育学走出困境,走向成熟和规范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9.
教育学元科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教育学元科学研究,是指以教育学自身为对象的研究,即是把教育学自身作为研究框架的教育理论。有关教育学元科学研究已成为整个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溯教育学元科学研究的轨迹,评析其研究现状,探寻其研究趋向,这对于进一步丰富与发展我国的教育理论,必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浅谈教育研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学术之能够进步,必须学者继续不断的从事教育研究。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的研究必须由自然科学家与人文科学者通力合作始克有成。因此教育研究的性质有别于其他学科之研究,教育研究的范围异常广泛。”①教育研究是一门综合性的课题,它包含了许多的学科,如心理学、逻辑学、统计学、生物学……等等,这是因为教育学是社会学的一种,它是人类众多活动其中之一,故凡是有助于研究人类社会的学科都适合于教育研究方法的应用。总的来说,教育研究方法包含了人文科学及自然科学这两大领域,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人文科学及自然科学都适合于…  相似文献   

11.
教育学在什么意义上不是科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不可避免地与科学纠葛在一起,而从科学的划界、教育学与科学在某些研究基础上的不同表现,说明教育学和科学是对世界的不同的解释域,教育学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科学化。探讨“教育学在什么意义上不是科学”,旨在表明教育学汲取的是科学精神,而不是“科学主义”,进而期待在科学精神的引领下,作为科学的教育学何以可能。  相似文献   

12.
康德是伟大的教育学家,他的教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康德那里,就教育学的性质而言,教育学是基于实践哲学的实践教育学,没有实践哲学作为根基,也就没有教育学的存在。这一实践教育学又在"理想"与"科学"之间。教育学是"理想",主要体现在康德基于人的所有向善禀赋的完全实现上,而这一实现又只能通过"类的教育"而不能通过"个别的教育",由此康德的教育学具有了一种世界主义的理想色彩。教育学是"科学",主要体现在康德对教育实验、教育方法论的强调,以及对机械的教育学说的批判当中。不过,康德的整全的"人性观"又使得他的"科学"不是严格的"实验科学"。  相似文献   

13.
科学、教育学与人的关系,是纠缠我国当代教育学理论建设的基本问题之一。自科学主义思潮确立其在思想史中的地位以来,科学逐渐被狭义化为自然科学,成为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一套知识系统。而自然科学的方法体系,被包括教育学在内的人文社会学科运用于解释人与社会的复杂现象。教育学的科学化,使人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变得卑微起来。人在密布且精细的科学程序中被围困,为科学所负累。教育学研究近乎等同于教育科学研究。不难判读,我国当代主流的《教育学》关于人性的假设,以及其中的基本概念、核心命题、学术论域甚至语法规则,都浸染着科学主义色彩。人在教育学中行将消匿,为了使人在教育学中体面地出场,《教育学》亟待重写。  相似文献   

14.
教育学自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后,一直都在努力向科学靠拢。但无论是基于科学哲学的视野,还是从自身的属性与发展来看,教育学很难称得上科学。教育学的发展应剔除唯科学主义的观念,体现人文性,贴近现实生活。教育研究的开展应由遭遇战变为战役战,由自我封闭走向全面开放,跨越科学与人文的鸿沟,融合本土情怀与全球视野。  相似文献   

15.
双语教育与双语教育学并非一个概念。双语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社会实践,或说社会职能;而只有反映双语教育本质和客观规律性的双语教育学,才是一门科学。双语教育学既是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又是教育语言学的研究范畴,其学科定位是由其研究内容、任务和性质所决定的。双语教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双语教学,主要任务是通过研究双语教育原理、过程和方法,揭示双语教育规律,指导双语教育实践,为培养合格双语人才服务。双语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它是从语言学和教育学分化出来,而在具体内容上又把两者综合起来的交叉学科;它还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具有极强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应当在社会科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现代性框架下的“科学至上主义”情结,导致了教育学的科学性遭到质疑。教育现实的利益追求与教育学的生活价值追求正在发生矛盾。教育学本身理论的僵化,不能与时俱进,是教育学面临危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roots of andragogy are deeper than certain contemporary authors mean. The learning and education of adults have always been integral parts of human activity and of human aspirations to learn. Theoretical discourses on pedagogy vs andragogy were common during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the former Yugoslavia. Two schools of thought were formed: pedagogical and andragogical. The first considered pedagogy as an ‘integral’ science of upbringing; the second one considered andragogy to be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science dealing with distinctions of learning and education of adults. There were interesting discussions on andragogy in other countries. The greatest numbers of supporters of the concept of andragogy as a social scientific discipline (or under another name) come from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and from the USA.  相似文献   

18.
Recruiting and preparing STEM majors for teaching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efforts at improving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teacher quality at secondary level. One question is whether STEM majors who have not had the chance to experience active learning in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classes as secondary students themselves know what inquiry pedagogy is. Secondly, it is unclear whether those who experienced inquiry in their college introductory discipline courses will be able to utilize the pedagogy in teaching secondary content. We address these questions through studying an undergraduate research methods course designed to improve STEM majors’ capacity for delivering inquiry-based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lesson. Analysis of data from pre-and-post course surveys and students’ written research reports including students’ reflection on their inquiry projects suggests that offering future STEM teachers opportunities to conduct inquiry and reflect explicitly on how inquiry can be used to teach secondary content is important and beneficial.  相似文献   

19.
徐巍 《学科教育》2014,(1):18-23
“权力”不仅是政治学研究的“圣杯”,也是影响人类社会生活诸多领域的要素.传统教育学偏爱“人的教育”的理想阐扬,但“人”从来都是社会关系中具体的存在.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权力因素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目的到手段、从合法性知识的界定到制度化教育系统的掌控,无不体现着权力的意志.只有理解了教育行动中权力的机制,才能够真正理解教育并发现教育实践中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20.
“研究传统”的个性决定了学术研究在方法、过程、目的、表现形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分殊,如在德国,“科学”意味着用系统的方法来进行任何一种研究,与自然科学的联系并不那么密切,而在英美国家,科学通常指的是有系统的自然科学或者是一种以自然科学为典型的探索和解说的逻辑,是与任何价值假设或解说无关的;赫尔巴特在德国是“概念—规范”教育学的代表,而在美国却是“教育科学”的形象代言人,两国以不同的方式在教育学科学化的道路上超越着赫尔巴特。认识到研究传统的不可拒斥性,对我国教育学研究中的诸如“中西比较”的研究模式问题、简单类比的问题、向西方学习的标准与评价等问题应该有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