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研究领域争论不休的问题。"可译性"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字之间,通过翻译,将源语文本或单位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实现使用两种不同语言的人群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不可译性"则指"一种源语文本或单位不能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或单位,实现不了两种不同语言的人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译者的不懈努力,不可译渐渐变成了可译。本文简单地讨论了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不可译的可译趋势及不可译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孙丽 《考试周刊》2013,(86):16-16
本文以《江雪》的两个英译文本为例,从“信、达、雅”的翻译理论入手,研究中文诗歌的英语译文的不可译因素。发现译者的文化取向、语言素养,以及对语言“特质”和“表现”等的掌握,都会对译文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英文产生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及文化传统等各不相同,因此在汉语和英语互译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可译的情况,特别是在两种语言的文学翻译中这种现象就更为明显。在翻译实践中,严复的“信”、“达”、“雅”翻译三标准一直是译者们信奉的标准,然而在文学翻译中存在太多“不可译”的现象,如果盲目地遵循严复的翻译标准,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就会变得举步维艰。在英汉互译时,文学作品中诸多不可译现象的存在说明绝对“忠实”的文学翻译是不可能的,“神似”翻译理念为译者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文学翻译中做到传神、达到“神似”才是译者们应该遵循的真正标准。  相似文献   

4.
在《译者的任务》中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尤为独特,他认为译作不可能绝对忠实于原作,译作和原作具有同等的地位;译文不是对原文的传达,而是原文后来的生命,而且还提出了“纯语言”、“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等诸多的翻译思想。文章就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和原作与译作的关系两方面探究本雅明的翻译思想,认为他的翻译现是反传统的,和谐的翻译观,对翻译理论和实践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严复曾提出“信、达、雅”三个字的翻译标准。他将“信”放在首位,可见“信”是翻译的的重中之重。所谓“信”,即是“忠实”的意思。忠实是指忠实于原文的内容,译者必须把原作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不得有任何篡改、歪曲、遗漏或任意增删的现象。对原文忠实,不仅是  相似文献   

6.
清代学者严复曾就翻译外国作品提出过“信、达、雅”三原则,这三原则同样可以借鉴为译好文言文的三条标准和要求。所谓“信”,就是准确,即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不走样,不增减,把原文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所谓“达”,就是畅达,即要求译文的语言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使语言清晰流畅。所谓“雅”,就是优美,  相似文献   

7.
江宋奇 《初中生》2007,(3):34-35
文言文的翻译遵循“信、达、雅”的要求。“信”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准确地反映原文的内容;“达”指译文要通顺畅达,符合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雅”指译文要优美生动,有文采。“信”和“达”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而“雅”是最高要求。  相似文献   

8.
我国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用现代的话来说,“信”就是忠于原文,“达”就是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雅”就是译文的文笔要优美。严复当时用古文翻译,“雅”被认为是古雅。“五四”运动以来,由于白话文的发展和普及,译界对“雅”有不同看法,发生争论,因而有人提出“信”和“顺”的标准。“信”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顺”是指译文的语言要通顺。把“信、达、雅”与“信和顺”作一比较,除相同部分以外,不同处在于前者强调“雅”,强调文笔优美,后者对文笔优美不加强调。笔者认为从译作的社会效果看,还是应该强调译文文笔应当优美。因而翻译的标准还是“信、达、雅”好。“雅”不但不能从翻译的标准中去掉,而且应该更加强调才是。  相似文献   

9.
试对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两篇译文进行品评和比较后,我们就如何将“信、达、雅”的标准运用于诗歌翻译进行讨论,从而为诗歌翻译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我们的初步结论是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运用于诗歌翻译时,译者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要真正做到“信”,必须从诗的写作背景,文化差异,功能对等等角度多方面考虑,做到“译气不译字”;诗歌翻译的“达”不仅需要译诗语言通顺,还需要有对语言的创造性使用;诗歌翻译的“雅”在于译诗能够贴近原诗的形式。  相似文献   

10.
(一)何为翻译的等值 翻译是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相互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文字转换,更重要的是通过由译出语向译入语的文字转换来传达原文的信息。因此,一部好的译作应该能够传达与原作相等的信息。这种相等的信息包括了:相等的语义,相等的语言形式,相等的风格以及作品对读者产生的相等的效果等等。 长期来,翻译的准则,无论是严复的“信、达、雅”还是刘重德教授的“信、达、切”无非是力求真实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即实现翻译的等值(效)。这是所有译者共同遵循的原则。Eugene  相似文献   

11.
时于以严谨和准确性为特点的法律语言而言,译者在文本认知阶段应以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为指导,遵循被语言和生活共同体所认可的行为规范,尊重原作,以追求译文的准确性。此为顺利进行法律英语翻译的第一阶段;而在文本认知阶段完成后,译者应发挥其能动创造性以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只有实现了从“尊重、理解原文”到“自我本性的一次理解深化”这一过程的转化。方能体现现代诠释学关于主体间关系的“宽容”和“能动”之观点,亦最终有助于实现法律英语翻译的意旨。  相似文献   

12.
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基础,全面阐释了哈贝马斯的理解观对翻译批评研究的建构意义:理解不只是对语句的句法-语义关系的理解,更是参与主体之间的默契与合作,是通过对言语行为有效性要求的理解达到对存在事物的共识。译者不仅要研究原作的语言结构和意向,更要理解原作提出的有效性要求,同时必须使译作满足可能理解的有效性要求。  相似文献   

13.
解构主义翻译观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对世界的二元划分,反对原文和译文的传统界限,认为原文并不是一个界限分明的、封闭的、自足的体系,相反,原文的意义具有多重性和不确定性.原文意义的多元性和译者对原文意义的参与性决定了翻译是译者的决定过程.译者对其选择承担责任.解构框架下的"信",不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翻译的标准和尺度,它成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需做的选择和必须承担的责任."信"在解构主义的背景下,成为译者社会伦理道德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4.
翻译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译文“宁信而不顺”倡导异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译文应该“读起来不像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因为译作的语言应是规范的汉语,提倡同化。英文汉译应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兼顾汉语读者的可接受程度,进一步优化“异化”的译语,使译文既保持“异国情调”,又符合汉语习惯,“一仆二主”,皆大欢喜。  相似文献   

15.
严复在《译例言》中所表述的"信达雅"在翻译理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学术界对"信达雅"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至今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而且大多未能正确恰当地引用原文,而《译例言》原文确实又比较难懂,因此有必要对《译例言》及其所述"信达雅"作彻底的研究分析。本文先对《译例言》全文进行校勘和解释,解决文本的正确理解问题,接着根据《译例言》画出"信达雅模型图",揭示"信达雅"实际所指对象,并深入分析"信达雅"的含义,最后分析出严复事实上还对译者提出了最低要求。  相似文献   

16.
汉英文化差异造就了汉英两个民族之间的思维差异。通过对"不同的汉英思维角度""不同的事物联想"和"不同的习语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可以看出汉英思维差异对汉英互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译者应重视思维对语言的影响,理解思维和语言的关系,熟悉汉英思维差异的表现形式,保持警觉的文化意识,把翻译看作跨越语言和文化的信息交流,在透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使译文更加准确,更加通顺、自然。  相似文献   

17.
翻译不是对固定意义的发现,也不是语言之间按照客观规律的机械转换。既然原文和译文之间不是一种因果决定关系,那么译者就是自由的:在各种可能性中做出选择和决策。既然译者享有自由,那么翻译研究中就存在一个伦理层面,就需要从伦理道德角度对译者的自由意志做出评价,开展批评。从否认译文是原文的镜像反映,到讨论译者的道德责任,这是解构主义翻译研究的自然延伸和应有之义。在解构主义者看来,当代译者的道德责任就是解构中心,拆解同一性,维持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Texts that are intertextually and intervisually rich and highly culture-specific are often deemed to be untranslatable as they are too specifically set in a particular locale. Yet, some intertextual texts, such as Janet and Allan Ahlberg's Jolly Postman books, are rendered quite successfully in translation, gaining a new lease on life in another language with a different audience. Translators are first of all readers of the original text, and it is their interpretation which guides and colours their translation. To deal with the intertextual and culture-specific elements in the source text, the translator of the Jolly Postman books into Dutch uses a variety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literal translation for shared intertexts, substitution for intertexts likely to be unknown to the intended target audience, and addition or compensation. In this way he has created Dutch target texts with plenty of opportunities for the readers to forge their own interpretations and play their own intertextual games.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语境是翻译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在寻求翻译对等的过程中,译者应该把握语境以取得能够与原文产生同样效果的译文表达。本文从语义及语体两个方面讨论了语境分析在对等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方红 《煤炭高等教育》2006,24(3):115-116
翻译的方法随时代的更替和社会的变化在潜意识中改变。“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的最主要的两种方法,他们相互补充。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交际的迅速发展,文化的开放性、渗透性和兼容性不断增强,各种语言之间的共性会不断增加,使语言可译性限度和空间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