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意义】加强网络谣言监管,有助于净化网络空间,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方法/过程】将前景理论引入 网络谣言监管三方演化博弈分析过程,构建有别于传统收益矩阵的收益感知矩阵。运用复制动态方程分析造谣 者、网络平台运营商和政府三方博弈策略选择。【结果/结论】该模型不存在稳定演化策略,结合博弈模型和网络谣 言监管实际,为网络谣言的监管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通过对2011—2020年我国发生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析,以期为政府机构防范和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广泛查找文献,搜集2011—2020年我国发生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筛选出10年间我国发生的36起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为研究样本,分析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回应效果及事件属性、传播、舆情、应对基本状况,考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回应效果影响因素。[结果/结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型分布、曝光速度、谣言传播、舆情性质、舆情解决情况、应对主体、应对速度、处置结果对政府回应效果具有显著影响,而最为显著影响政府回应效果的因素依次为事件谣言传播、舆情解决情况和曝光速度。  相似文献   

3.
王丽丽  张玲玲 《情报杂志》2023,(5):112-118+136
[研究目的]突发公共事件中强关系社交网络谣言呈现核聚变式快速传播,从认知加工视角探究谣言扩散影响因素与作用路径可以提升对谣言传播机制的理解,进而有效遏制谣言传播。[研究方法]以情景意识理论为基础,使用调查研究法探究证实了突发公共事件中受众会整合环境情境性、信息性和主体性信息并进行匹配与加工,在知觉与理解层次等情景意识作用下形成对谣言的扩散意愿。[研究结论]事件重大性与信息模糊性通过风险感知的完全中介作用正向影响谣言扩散,信息框架性与情绪性通过信任度的部分中介作用正向影响谣言扩散;主体的个体活跃度与群体凝聚力通过信任度的完全中介作用正向影响谣言扩散。  相似文献   

4.
谢丽  赵培忻  丁海欣 《现代情报》2021,40(10):22-33
[目的/意义] 传染病传播往往伴随着谣言,新发突发传染病更是如此。相应地,疾病防控过程同时也是谣言控制过程。对于谣言控制而言,理解其产生机制与传播规律具有基础意义。[方法/过程] 基于疾病传染与谣言传播模型,通过引入创新扩散视角,提出了新发突发传染病驱动的谣言传播描述框架,构造了个体层面上的数学模型。在实验设计的基础之上,利用智能体建模技术展开了系统的仿真实验。[结果/结论] 基于仿真实验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除了谣言传播参数之外,新发突发传染病相关因素,包括疾病参数与流行病感知参数,亦能够对谣言传播造成具有统计显著性的影响。这一结论意味着,忽视谣言传播对于疾病传播依赖性的谣言治理策略可能并不如期望的那样有效,可能会造成治理资源的浪费,甚或造成相反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 新型冠状肺炎防治的科研信息报道是公众关注的重要话题,极易引发网络信息泛滥和社会公众恐慌。如何引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研信息报道网络舆情走向成为重要课题。[方法/过程] 本文选取"双黄连事件"作为研究案例,在新浪微博上分别爬取原始话题和回应话题下的发帖、转发和评论等数据,通过统计分析法、情感分析法等方法讨论科研信息报道的社会热度和公众态度,分析官方媒体和权威专家的回应对事件舆情发展的影响。[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发现,公众高度关注科研信息报道,并表现出较为极端的情绪;而官方媒体和专家的权威回应会影响到事件的话题热度,进而影响公众情感取向。官方媒体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成为公众获取科研信息的主要途径。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官方媒体-权威专家-普通公众"三方协同的管控机制,以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研信息报道所引发的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6.
谢媛  李本乾 《现代情报》2023,(6):158-165
[目的/意义]网络舆情风险信息涉及要素较多,为了提高网络舆情风险信息感知效果,在新媒体环境下构建了突发环境事件网络舆情风险信息感知模型。[方法/过程]建立突发环境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指标集,赋予评价指标权重,对权重离散化处理,构成相似系数矩阵。通过舆情主体建模、舆情信息模型建立与网民情感模型建立3个部分分析网络舆情传播核心要素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计算传播概率,确定用户传播信息的涉入程度,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感知风险信息风险高低。采用决策树对舆情风险预警,实现突发环境事件网络舆情风险信息感知。[结果/结论]实验结果表明,所构建模型应用后的事件舆情情感演化情况分析准确性较高,各个事件的转发数量和恶意评论数量感知准确度较高,预警效果更好,有效提高了突发环境事件网络舆情风险信息感知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探究公共卫生事件网络信息转发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利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服务政策,促进互联网环境健康发展.[方法/过程]通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关注的网络用户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收集文本资料,基于扎根理论对访谈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结果/结论]通过分析共得到77个概念,3...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 提前进行网络谣言监控和预警是立体化防控网络谣言、增强社会稳定、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关键。移动互联网时代,突发事件发生后极易在网络上引起热点舆情、网络危机信息的传播同时为网络谣言的扩散提供良好的土壤,无形中增大了政府部门应对谣言的挑战。[方法/过程] 本文采用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构建网络谣言危机预警模型,拟实现对突发事件网络谣言的监控、预警仿真及风险的量化评估。实证分析案例选取天津"8·12"爆炸事故与"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通过计算机对这两起突发事件衍生的网络谣言建立预警模型,并对模拟仿真结果进行验证。[结果/结论] 结果表明,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模型在突发事件网络谣言危机预警方面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与仅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相比预警的准确性更好。  相似文献   

9.
行动者网络视角下突发公共事件的谣言协同治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仲英 《现代情报》2009,29(12):109-120
[目的/意义] 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舆情频频产生,基于该舆情往往会爆发相关突发公共事件谣言,谣言对舆情发展影响深刻,通过建立突发公共事件谣言协同治理机制以期提高舆情导控成效。[方法/过程] 论文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理论基础,在突发公共事件谣言的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进行行动者网络分析,进而确定不同阶段的强制通行点,根据转译过程构建突发公共事件谣言协同治理机制。[结果/结论] 论文以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行动者和转译要素构建了突发公共事件谣言在潜伏爆发期的监测预警机制、变种期的分析反馈机制、消亡期的反思预防机制,3个阶段的行动者网络形成严密的突发公共事件谣言协同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从整体的角度解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协同过程,为监管部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协同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和参考,有利于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和效率。[方法/过程]以协同治理理论和信息生态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协同要素体系,并将模糊集理论和DEMATEL方法相结合进行关键要素的识别。[结果/结论]清晰构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协同过程模型,识别出信息协同的13项关键要素,解析了要素之间相互关系,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中如何提高信息协同效率,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 移动互联网时代谣言传播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谣言的扩散已不再局限于孤立的线下人际关系网络或线上互联网,谣言在耦合网络之间的传播变得更加普遍。另一方面,以往通过概率方式研究谣言的传播存在很大的不准确性,受众的个体特征差异对谣言的传播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上述现象进行了研究。[方法/过程] 以受众的年龄作为两种网络的耦合依据,提出基于受众年龄的新型谣言传播的耦合社交网络(ASCN)。从受众的认知能力、匿名程度、权威性等基本特征,以及受众的从众心理、记忆效应、好友的影响作用等心理特征方面对受众进行画像,构建多维度函数实现基于受众画像的谣言传播模型。[结果/结论] 基于ASCN对本文提出的模型进行模拟仿真。结果表明,ACSN能够真实地反应出当前网络环境下谣言传播呈现出的"线下引起线上共鸣"、"线上溢散线下"的特征;受众的基本特征和心理特征能够对谣言传播产生巨大的影响,能更好地反映社交网络中谣言的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12.
王佳佳  邱小燕 《情报杂志》2021,(4):200-206,F0003,199
[目的/意义]谣言诱发公众恐慌情绪,恐慌情绪极易导致过激行为,过激行为又易演变成为突发事件。这一系列连锁反应对社会安定造成严重威胁、对公众带来巨大损失。[方法/过程]相对于传播时间来说,谣言对恐慌情绪的诱发具有即时性,因此,该文建立了谣言和恐慌情绪并行传播的双传播模型,给出了平均场方程。通过数学方法和仿真模拟,研究了双传播模型中谣言和恐慌情绪各自的传播阈值及它们的传播规律。[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谣言和恐慌情绪的传播阈值均存在。推导出谣言及恐慌情绪独立系统中谣言和恐慌情绪的传播阈值,分析出谣言及恐慌情绪关联系统中传播阈值的变化特征。研究还发现谣言和恐慌情绪的并行传播对彼此产生相互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利用社会化媒体的自净化特性是应对谣言传播的一种重要思路,但目前的相关研究大多是定性和案例研究,缺乏理解其内在作用规律的定量研究。[过程/方法]为弥补这一不足,在经典谣言仿真模型SIR模型基础上,引入谣言净化者概念,构建考虑自净化机制的社会化媒体谣言传播模型,求解谣言传播阈值并对模型进行多角度模拟仿真。[结果/结论]仿真结果表明,社会化媒体谣言存在自净化的潜力,但效果决定于用户的辨别能力、批判性思维习惯、潜在净化者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力等;根据这些结果,提出更好利用自净化机制来应对社会化媒体谣言传播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唤醒机制的微博谣言传播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考虑意见领袖对谣言传播过程的影响,在传染病模型ISR的基础上,构建考虑冬眠者被领袖传播者唤醒的微博谣言传播模型,给出相应的平均场方程,并对其分析求解出谣言的传播阈值,利用MATLAB对模型进行数值仿真和结果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在谣言传播过程中,由于唤醒机制的作用,使得谣言的最终影响力增大,加快了谣言结束时间。政府部门及微博谣言控制部门可通过对微博中意见领袖的博文进行监督,尽量避免意见领袖有意或无意参与到谣言传播中来,降低谣言传播对公众及社会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窦云莲  李昊青  张鹏  王斌 《现代情报》2018,38(11):33-38
[目的/意义]旨在从舆情生态视角提出微信政治谣言的治理对策,从而为我国网络舆情生态治理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过程]通过案例分析,归纳微信政治谣言的传播特点,并从舆情生态视角剖析治理微信政治谣言存在的困境,进而提出微信政治谣言生态治理的主要对策。[结论/结果]微信政治谣言的生态治理,要充分把握微信政治谣言的特点与演化规律,加强人防与技防的深度融合,从"主体—信息—环境"整体上推进微信舆情生态的有序建设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巢乃鹏  黄娴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27(6):586-589,575
谣言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舆论现象,通常是利用蔓延或扩散的作用,暗地在人际的互动间快速传递。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匿名性与易于向公众传播的特性更是助长了谣言的传播与影响能力。本文从谣言传播的基础出发,将有关谣言研究的大量论著和网络传播的研究成果整合起来,运用信息管理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方法,针对网络谣言的特性、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进行探讨,并进而总结了网络谣言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杨洋洋  谢雪梅 《情报科学》2021,39(9):170-177
【目的/意义】构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网络谣言风险测度体系,以期为网络谣言的识别和控制提供参考,建 设健康安全的网络信息环境。【方法/过程】以网络谣言风险测度为切入点,运用层次分析法基于事件性质、事件热 度、事件传播、事件趋势四个维度构建网络谣言风险测度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40例谣言事件的风险等 级进行评价,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讨不同类别的网络谣言治理路径。【结论/结果】研究表明高事件性 质是食品类、儿童类、信息安全类网络谣言高风险发生的核心条件,高事件趋势是食品类和中美贸易战类网络谣言 高风险发生的核心条件,并针对每一个影响因素给出具体的建议。【创新/局限】为网络谣言风险测度提供了新的研 究方法,在理论上进一步丰富了网络谣言风险测度研究体系,为政府网络谣言的管理和应对提供建议,具有一定的 实践价值。后续研究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网络谣言风险测度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现时微博谣言泛滥,对现实社会危害巨大。为了科学控制微博不实信息的传播,本研究根据微博网络谣言传播特点以及病毒传播模型,提出具有怀疑与反谣言机制的有向传播模型SIR-CO,并进一步提出谣言源影响力评估算法,实时监控微博谣言造成的社会影响力,在此基础上,采取基于Agent的建模仿真方法对微博谣言传播进行模拟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内容信服度、节点影响度以及抑制时机是影响微博谣言传播与控制的重要因子;谣言源影响力与传播数、感染节点数以及等级影响度分布皆存在相关关系,最后趋于稳定状态。基于仿真分析结果,建议控制微博谣言传播时,可运用目标免疫策略阻止谣言向外传播,并采取多点侧面慢性策略减低谣言的同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