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3 毫秒
1.
在世纪之初的文化论战中,有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激进派也好、国粹派也好,尽管他们各自对中国文化的去取态度截然不同,却都采取了民族本位的文化立场;他们援以决定去取的依据又都是西方本位的,亦即以西人之是非为是非,故而表面上截然对立的两大文化派别在内在理路上却完全一致。这种立场上以本民族为本位、是非观念上以西方为本位的文化理路是由中国近代以来救亡和启蒙的内在紧张决定的。学衡派遵循的文化理路则与上述两者截然不同。它在文化立场上是世界本位的,在文化真理的认定上亦超越了西方中心论的局限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中西文化价值观做了比较,认为,中国文化是群体本位文化,而西方文化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个体本位文化。实际上,西方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特点,有时表现为个体本位文化,有时表现为群体本位文化,有时表现为二者兼融。  相似文献   

3.
20世纪的西方,产生了众多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的发展呈现出三个特点:在对教育功能的认识上表现为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分歧;在哲学思想上表现为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两大思潮的竞争;在教育思想上表现为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共存。  相似文献   

4.
“民族文化”概念的提出,与“世界文化”是相对应的,它根源于近代工业革命这一时代背景。由于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局限,地域信息的隔绝,在哥伦布发现美州大陆、马克·波罗出使东方之前,世界上的请民族(或地域)文化总的说来是在自己的民族疆域上自发、独立地发展的。作为民族文化,最大而且最为明显的差别当属东西方两种文化,即导源于古希腊的西方文化和导源于古印度、中国的东方文化。这两种文化因民族、地域、宗教、艺术的关系,有着截然不同的各自特质。“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  相似文献   

5.
人性善恶与中西社会文化之异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人论人性善恶设计的不同是导致中西社会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最终根据,这种差异表现为:在社会人际利益观上的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道义优先与功利优先;社会治理与调控方面的德治主义与法治主义;民族文化心理上的自尊自大与反思忏悔意识。在建设和发展中国21世纪的文化时,必须坚持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义利统一,德治主义与法治主义的统一,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与文化反省革新意识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流淌在每个民族心灵中体现不同民族特征的东西,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全面的制约性,中西文化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其差异性在高等教育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本文阐述了中西文化差异对高等教育人才观、价值观、办学观及研究者思维习惯的影响。在人才观上,中国有培养“君子”和“士”的传统,西方则提倡培养“G entlem an”和“Scho lar”;在价值观上,中国突出“社会本位”,西方则强调“个人本位”;在办学观上,中国大学相对封闭,而西方大学则相对开放些;在思维习惯方面,中国的研究者习惯于道德理性思维,西方的研究者则习惯于科学理性思维。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牢固建立在封建社会小农生产的经济基础上,以封建专制制度为物质依托,从儒家思想为核心,以人治主义为中心,已深深地渗入民族的血液和骨髓之中,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信仰、态度以主感情,心理和行为各个层次上发挥着顽强的特点。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的社会,而西方社会是个人本位的社会,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也正是建立在这种伦理本位的基础之上的,并且一直沿续至今,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本文就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中西方政治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却并不明显。其主要表现为:(一)知识本位,对古代文学的审美性、文学性缺乏重视;(二)专业本位,不重视文学创作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三)历史本位,缺乏以古代文学教学服务现实的自觉;(四)国学本位,缺乏与西方文化的对话、碰撞与交感意识;(五)教师本位,对学生的主体性角色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群体本位,而西方国家(特指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尤指英美)则强调个体本位。从群体本位和个体本位出发,对中西方思维方式进行对比研究,并侧重分析造成群体本位和个体本位差异的可能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中西广告文化在宏观层面上存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和合与分析,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是中西广告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人性假设是教育管理的重要出发点,中国文化形成了以人性善为主的人性假设思想,西方文化则孕育了以人性恶为主的人性假设思想,中西不同的人性假设形成教育管理的重大差异。中国历史上很长时间忽略了教育管理权,西方则很早就发挥了国家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中国教育管理人治色彩浓厚,西方教育管理法治色彩明显;中国教育管理强调道德约束,西方教育管理重在利益刺激;中国教育管理凸显权威管理,西方教育管理重视民主管理;中国教育管理以维护稳定为根本,西方教育管理则以提高效率为要义;中国教育管理改革意识相对淡薄,西方教育管理改革意识强烈。  相似文献   

12.
赵晓霞 《海外英语》2014,(9):224+229
In recent days,with more and more frequent exchanges and communic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their different culture,including different rites is involved in each other.Some people think that western things are definitely much better than Chinese things,so they imitate them from every aspect.It is not good for them to do so because some western things fit for westerners more than for Chinese people.This paper endeavors to illustrate that Chinese people should properly absorb western culture through briefly introducing food and cloth culture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英谚语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道德观念和标准,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很多英汉谚语反映了中西方不同历史时期的道德观念,通过对比分析英汉谚语中所反映的不同道德观念,可以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提高正确理解、翻译和使用英语谚语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赵晓霞 《海外英语》2014,(10):273-274
In this new century,China is being engaged in many affairs with western countries.In order to make our country become more and more developed,Chinese people have been learning from western countries,including their culture,their economy,their education,their life style,and so on.Rite is one of these important aspects.Because of different culture,there are a lot of difference between western rites and Chinese rites.This paper is written to illustrate it from one aspect: communication language rite.Literature review: Many scholars have written many books and articles to discuss it.They had a brief review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western rites and Chinese rites,and they did some comparison.Through these comparisons,they suggest that people should absorb advantages of Chinese rites and western rites and abandon their disadvantages.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之后,基督教传教士重履中土,极力发展教会势力。对此,大多数中国官员对基督教持有排斥态度。中国官员之所以排斥基督教的原因在于:其一,他们不喜欢传教士以强势的姿态进行传教;其二,中国官员们抱有文化上的优越感,严守华夷之辨的思想,反对基督教同化中国的行为;其三,中国官员们对教堂干涉词讼,侵夺其权利的行为心怀不满;其四,各地政府处理民教纠纷,往往采取“袒教抑民”的政策,官员们担心这样会导致民众对政府失去信仰;其五,官员们还担心基督教运动演变成民众造反运动。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方“面子”文化的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概念上、内容上、保全机制上以及所体现的价值观上。西方“面子”文化以消极面子为主,中国“面子”文化以积极面子为主,西方文化中的消极面子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存在的,中国“面子”文化中所包含的道德因素在西方文化中也是没有的,我们应了解这种差异,以便能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在对中国进行军事、政治侵略的同时,也在积极传播西方的思想文化,近代西方经济学由此开始在中国广为传播。来华英国传教士艾约瑟对西方经济理论进行了完整的介绍,在此基础上,他时中国的经济现状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世界各国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中西方各自的传统节日作为中西方特有的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非常具有其文化代表性。当代大学生热衷于追捧西方节日的现象,让人担忧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作者经过实证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只是对西方节日新奇的庆祝形式等产生兴趣,当涉及价值观等隐性的、核心层面的内容时,大学生仍然坚持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仍处于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人自身道德品质的完美、完善。在当今社会,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影响及人格的塑造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0.
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这是因为语言学习离不开文化,教师应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及文化差异三个方面着重注意文化意识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