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洋综合实力的提升是海洋强国奋斗目标实现的关键。本文在分析海洋综合实力构成要素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和目标导向性原则,构建了海洋综合实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将组合赋权法和集对分析法相结合,对2010年沿海11省市区(不包括港澳台)的海洋综合实力进行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广东、山东、上海海洋综合实力最强,辽宁、浙江、天津、福建、江苏处于中等水平,河北、海南、广西海洋综合实力较弱;并通过对沿海11省市区的对比分析,得出了沿海各地海洋综合实力发展特征。以上研究结果对于沿海各省市区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建设海洋强省,进而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可变模糊识别模型的现代海洋产业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海洋产业的发展对推动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界定现代海洋产业的范畴,遵循科学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和目标导向性原则,从现代海洋产业的总体规模、产业结构、科技支撑、发展潜力、产业效率五个方面构建了现代海洋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通过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得出了2001-2011年沿海11省市区(不包括港澳台)的现代海洋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价得分,利用Kernel密度估计分析其动态演变趋势,并对沿海11省市区现代海洋产业发展水平进行分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现代海洋产业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稳步提升趋势,且沿海11省市区主要分为三类地区:广东、上海、山东为现代海洋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地区,浙江、天津、江苏、福建、辽宁为现代海洋产业发展水平中等地区,河北、海南、广西为现代海洋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因此,沿海各地区要正确认识其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特点,加强政策的引导与扶持,努力形成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构建区域海洋产业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方法对2012年沿海11个省份的海洋产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和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沿海各省份的优势和差异,对提升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国内外,农业科技实力综合评价的研究尚处于方兴未艾阶段。文章从农业科技综合实力评价内涵的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从30省市区的综合评价实证研究,形成了一个评价体系,而且从实证分析中对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可操作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5.
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沿海地区海洋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多层灰色评价模型,并对中国11个沿海省和直辖市的海洋科技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及比较分析,为正确认识各沿海地区海洋科技竞争力状况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我国31个省市区专利发展状况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区的专利发展状况进行综合排序,在此基础上对各地区专利综合实力进行了等级划分和评价,并通过与科技人力资源综合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分析了造成专利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科技强国"的背景下,基于2007-2016年中国沿海11省市面板数据,利用门槛模型考察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增长的门槛效应,分别以对外开放和金融发展为门槛变量,研究表明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增长有明显的双重门槛效应,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海洋科技产业先导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海洋强国战略为背景,以海洋科技产业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海洋科技产业的先导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模糊Bodar要素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从多层面、多视角透视了海洋科技产业,为海洋科技产业作为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先导产业和未来的支柱产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陆地资源的不断匮乏,海洋经济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选取若干评价指标,利用TOPSIS法对我国沿海11个省份海洋经济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对近年来各地区海洋经济竞争力的演变进行分析,发现山东和江苏是海洋经济竞争力提升最为活跃的地区。然后利用面板数据,将评价值作为因变量,评价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得出各指标的模拟权重,并对评价的单调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海洋第三产业值的权重最大,其次是海洋第一产业值,再次是海洋第二产业值和海洋经济比重,两者权重相当,海洋第三产业比重的权重最小,所有指标对评价值而言都是单调递增的,评价的单调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我国区域人才强国战略实施评价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锐  王通讯  任文硕 《科研管理》2011,32(4):113-119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本文基于多元统计方法对全国31个省市区的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价。本研究应用因子分析得出了评价区域强国战略实施状况的三个基础因子,以及区域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状况的排序和聚类结果。本研究为区域人才强国实施效果评价提供了一种客观可操作方法,简化了评价指标体系,并为研究和评价区域人才战略实施状况提供了一种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理论分析及实证检验,研究了海洋科教、风险投资对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实证过程采用中介效应及门限回归模型,选取2006-2014年中国大陆地区沿海11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海洋科教对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风险投资在这一影响机制中发挥了中介效应,但其中介效应效果量仅为0.05,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3)风险投资在海洋科教与海洋产业结构升级中存在门限效应,当风险投资规模跨越门限值时,海洋科教对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会发生跃迁。因此,为实现海洋强国,应重视海洋科教的发展,进一步完善风险投资市场机制,扩大风险投资规模,促进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2.
中国海洋经济系统稳定性评价与空间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海洋经济系统稳定性的内涵,从抵抗力和恢复力两个层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估模型测算了中国沿海11个省市区(不包括港澳台)的海洋经济系统稳定性指数,结果表明:①中国海洋经济系统稳定性指数2001-2013年间变化幅度较小,2003年和2009年前后出现明显波动;②中国海洋经济系统稳定性的地区差异明显,广东、山东海洋经济系统属于高度稳定,上海、浙江海洋经济系统属于较高稳定,天津、福建、江苏海洋经济系统属于中度稳定,辽宁、河北海洋经济系统属于较低稳定,海南、广西海洋经济系统属于低度稳定;③中国海洋经济系统稳定性与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呈密切的正相关关系;④引入障碍度诊断模型对中国海洋经济系统稳定性的障碍因子进行定量分析,并以各地区海洋经济系统稳定性主要障碍因子为依据,针对性地提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海洋生态经济系统交互胁迫关系验证及其协调度测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乐华  高强 《资源科学》2012,34(1):173-184
随着人类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的规模化推进,海洋生态系统运行状况愈加恶劣。以我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基本演变规律为出发点,综合生态足迹法、承载力模型和可持续发展度量法,在构建系统发展状态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沿海11省市2000年-2009年海洋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发展状态的时空动态关系曲线进行拟合,基于交互胁迫论和非线性回归模型,证实了构成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三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的交互胁迫关系,并应用耦合模型对三个子系统的时空协调度进行测算,判别出沿海11省市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大多处于"S"型发展机制的拮抗或磨合阶段,且由于海洋生态子系统的恶化,部分省市协调类型为生态脆弱型,可持续发展态势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海洋科技发展水平动态变迁测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利用解释结构模型构建了我国海洋科技实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灰色关联分析、PCA、AHP等方法分别构建了测度模型,采用Kendall和模糊聚类法对2002-2006年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科技实力的测度结果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典型区域海洋科技发展水平变迁的动因进行了雷达预警分析,探明了中国海洋科技发展变迁的关键因素及其内在关联效应.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7—2017年我国11个沿海省份的有关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分析海洋科技创新、海洋全要素生产率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自我增强机制和双向促进关系,但相互促进效果较小;长期来看,海洋经济发展对海洋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大于对海洋科技创新的影响,而海洋全要素生产率对海洋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基于研究结论,提出通过发挥自我增强机制的提升作用提高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全要素生产率的相互促进效应,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经济质量,促进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海洋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6.
在空间和时间2个维度上,分别对山东省海洋产业结构进行评价分析:空间上,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分析中国沿海11省市的海洋产业结构,比较评价山东省的海洋产业结构情况;时间上,通过分析2001—2010年山东海洋产业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确定了其产业结构的演进方向.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对山东省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推动海洋强国建设,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提高海洋全要素生产率成为新时期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重要驱动力。基于2007年—2017年我国11个沿海省市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分析海洋科技创新、海洋全要素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自我增强机制;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双向促进关系,相互促进效果较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海洋经济发展对海洋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大于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海洋全要素生产率,海洋全要素生产率对海洋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通过发挥自我增强机制的提升作用,提高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全要素生产率的相互促进效应,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经济质量,促进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海洋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8.
鉴于污染指标的不易测度,前人研究海洋渔业经济时极少从定量角度关注非期望产出。本文以海洋天然渔业水域污染所造成的负效应作为非期望产出,采用SBM(Slacks Based Measure)模型,对2004—2015年中国沿海11个省市区的海洋渔业经济效率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Kernel密度和Tobit模型分析各省市区海洋渔业经济效率时空演化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时间序列视角,中国海洋渔业经济效率值持续低迷,说明近年来中国海洋渔业经济转型升级规制尚未发挥预期的效果;(2)基于时空视角,中国沿海11个省市区的海洋渔业经济效率呈现两极分化态势,且未得到有效改善,说明中国沿海地区渔业经济发展水平失衡;(3)基于全局视角,中国海洋渔业经济效率整体偏低,说明中国海洋渔业经济发展速度较迟缓;(4)基于产业结构视角,第一产业比重过高是影响中国整体海洋渔业经济效率持续走低的主因,技术水平偏低是影响海洋渔业经济效率的关键,说明中国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继续沿用传统的以第一产业为主的模式在运行。为扭转渔民就业专业化水平与效率的负向关系,渔业转产转业政策需提质增效。未来中国海洋渔业经济转型面临体制转型和结构转型双重挑战。在以制度创新引领体制转型升级前提下,根据中国沿海11个省市区的不同资源禀赋,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走特色差异化创新发展之路是提高海洋渔业经济效率的可选路径。  相似文献   

19.
吴姗姗  张凤成  曹可 《资源科学》2014,36(11):2386-2391
科学评价沿海各省海洋产业竞争力对于寻找竞争优势、改善竞争劣势、合理制定海洋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考虑海洋资源环境条件、海洋经济产值、海洋产品产量、区域社会经济支撑等多种因素及其内部相互作用,建立了21个评价指标的省级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2011年海洋经济统计数据为基础,应用集对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分别对11个沿海省(区、市)海洋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测算,根据两种分析方法的综合得分,将海洋产业竞争力划分3个层次:广东、山东竞争力最强,应进一步发挥优势,有效提高海洋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天津和上海应进一步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发展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其他地区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大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壮大海洋产业;广西、海南竞争力最弱,应深入挖掘发展潜力,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海洋产业规模。  相似文献   

20.
辽宁省主导海洋产业的确定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张耀光  韩增林  刘锴  刘桂春  张璐 《资源科学》2009,31(12):2192-2200
海洋产业是指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形成的各种生产和生活事业的总和。根据国民经济结构中主导产业的内涵,海洋经济中的海洋产业也可以确定主导海洋产业。论文分析了形成辽宁海洋产业的资源基础、海洋产业在全国的地位、发展与结构特征等。由研究可知,辽宁主导海洋产业不仅随时间呈增长趋势,而且在地区分布上趋向于均衡。在确定主导海洋产业的方法上,应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主成份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通过偏离-份额分析法可以明确具有优势增长和竞争力的海洋产业部门,通过主成份分析可以明确综合实力水平强的海洋产业部门。把2种计量方法得出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确定海洋水产、滨海旅游、沿海造船和海洋交通等为辽宁的海洋主导产业。论文最后对辽宁的海洋主导产业的布局提出了发展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