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孙子兵法》“以人为本”的胜利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子兵法》隐含了"以人为本"的胜利哲学。孙子认为,人是赢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从根本上破除了"道德制胜"与"占卜测胜"的哲学迷思。孙子"以人为本"的胜利哲学在战略、战术上有广泛深刻的实践。在战略层面,孙子强调"庙算"和"修道保法"。在战术层面,孙子推崇"出奇制胜"和"避实击虚"。此外,孙子"以人为本"胜利哲学在情报领域的应用格外鲜明,首次创立了"以人为本"的情报活动理念,远远超越了古代西方"以技为本"的情报活动理念。《孙子兵法》"以人为本"的胜利哲学对后世影响深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兵学向谋略化的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却抑制了军事技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孙子兵法》是一部军事仁学,朴素的军事人道主义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其唯人是保、视卒如子、为将之道、上下同欲等思想都蕴含着中国传统以人为本的伦理精义。一切军事决策都从人民利益出发,把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作为安国保民的最高原则,为我党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孙子是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自觉继承者与积极弘扬者,其"必取于人"的人本说、"因敌而制胜"的因变观、"修道而保法"的德政观、"唯民是保"的保民论,正是对先秦时期变革突破中形成的文化精神——疑天惟人的人本精神、因革变易的因变精神、德刑相合的和合精神、保民惠民的民本精神——的承续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有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历来都被很多人视为孔子歧视女性的有力证据。为探寻本义,本文梳理了前人对此句的九种解释,并对其进行了分析。认为将句子作新的句读是没有根据的,而关键点在于对"与"和"女子"的解释。只有将"与"字作"和"讲,"女子"特指南子,"小人"特指卫灵公、雍渠等人,才能解读出这句话的本义。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的"去人欲而存天理"来自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且二者又存在诸多差异,主要有三:其一,朱熹讲"性即理",既讲人之性又讲物之性,并且认为人、物之性都是禀赋天理而来;与此不同,王阳明讲"心即理",以为天理即人之道心,人之良知。其二,朱熹认为,"存天理,灭人欲"首先在于"即物而穷其理""格物致知",然后"为善以去恶",从而"克尽己私,复还天理";与此不同,王阳明反对朱熹所谓"即物而穷其理"之说,认为"去人欲而存天理"只是就心上讲求,"存天理"只在于"去人欲"。其三,朱熹认为,"存天理"与"灭人欲"是先后不同且又相互统一的两种工夫;与此不同,王阳明认为,"去人欲"与"存天理"是同一的,"去得人欲,便识天理",并且特别强调去除人欲。然而,他们都讲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要求去除人欲,因而又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近读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舒远招教授的新著《西方哲学原著精义选讲》(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11月版,"名校.名师.名课实录"丛书之一种),深感这是一部精心研读西方哲学原著的学术力作。这本书是作者根据自己讲课的录音、经过加工整理而成的。作者选讲了总共15部西方哲学经典原著,除作者所重点研究的康德、费希  相似文献   

7.
中国思想传统远神而傲物,"唯人为责",高扬人的生命和价值,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有"保民爱民"的民本观念.当代中国要实现以人为本,必须扬弃人本传统,发展市场经济,创造丰裕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凸显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孙子》不仅是一部兵书宝库,也是一部哲理经典,其中所蕴含的智慧谋略,早已运用于经济与管理等各领域,为世人所推崇,但其中所隐含的教理却少有挖掘整理。人类的教育行为:教育、教学、教授、教养、教训、教练……均含之以理,无理不成教,亦不成其为学。教育要科学,应为教理学,而含教理至深者当推《孙子》。现将对《孙子》所隐含教理之领悟辑成下文,以馈世人。  相似文献   

9.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千百年来将帅们统兵治军必遵的法则,也是其战必胜、攻必克的法宝.在今天市场经济大潮中,孙子的治军思想经久弥新,"仍能提供有价值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历代官私书目,或著录《何氏注孙子》,或著录《何延锡注孙子》,卷数或为三卷,或为二卷。《崇文总目》著录《何氏注孙子》二卷之何氏即何延锡。其余著录何延锡《注孙子》三卷或《何氏注孙子》三卷,其中增加的一卷,当是宋代"何氏"所为。故传本《何氏注孙子》三卷的注者有二:一是南唐何延锡;二是宋代"何氏"。三卷之中照录于《通典》及《武经总要》的文字及"梅氏之说得之"之语,当是宋代"何氏"所增益。而此"何氏"或许确是某一姓何的人,或许是伪托南唐何延锡而称曰"何氏"的某一人。故传本《何氏注孙子》三卷注,以五代何延锡注为主,又有宋代"何氏"增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已经成为历史,当我们回眸20世纪外国文学时,必须正视“战争与20世纪外国文学”这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战争使人的处境变得越来越难以理喻,人们在精神上普遍感到迷惘、痛苦、悲观。人的心理变得更加复杂。20世纪西方社会的种种困惑人心的问题以完全不同于19世纪传统作家的方式进入了文学。茨威格像20世纪其他许多作家一样,在其作品中很少像传统文学那样直接再现战争场面.主要是表现战争对人心理的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Finnish children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looking at children from two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First, it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around 70,000 children who were transferred to Sweden and Denmark; so‐called “war children”. Second, it discusses the results of a survey of Finns born between 1927 and 1938 who stayed in Finland during the war years.

The majority of “war children” lived in private homes and many of them forgot their Finnish roots; around 15,000 emigrated permanently. Many of these transferred children do not feel at home in either country. Their educational level is lower than the average Finn’s, but their health is better owing to good medical care and nutrition during the war. The Finns who spent their childhood in Finland during the war suffered from hunger. Those in the countryside had better lives than those in cities or evacuees from the war zone. The children’s nightmares faded away with time and only a minority still see tanks and bombings in their dreams.

Compared with those from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 Finnish children lived well and avoided seeing the horrors of war. However, they had to work and assist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more than did English children.  相似文献   

13.
《老子》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典籍之一,它的哲学思想在历史上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主要以"道"为核心思想。《老子》并不是兵书,但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有涉及到军事方面的内容,主要阐述了他的战争观点。《老子》的战争观从现实出发,着眼于战争带来的危害性,提倡"无为",反对一切不正义的战争,但并非完全抛弃战争,战争是不得已而为之,正义的战争是有必要的,这种"不战而战"的思想对中国兵家有很大影响。文章对《老子》战争的起源、战争的策略、战争的后果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老子》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典籍之一,它的哲学思想在历史上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主要以"道"为核心思想。《老子》并不是兵书,但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有涉及到军事方面的内容,主要阐述了他的战争观点。《老子》的战争观从现实出发,着眼于战争带来的危害性,提倡"无为",反对一切不正义的战争,但并非完全抛弃战争,战争是不得已而为之,正义的战争是有必要的,这种"不战而战"的思想对中国兵家有很大影响。文章对《老子》战争的起源、战争的策略、战争的后果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反对战争,倡导和平,坚持人道主义和世界主义是茨威格创作的重要主题。茨威格的中葶篇小说譬其中的人物形象反映出战争期间人们的悲惨遭遇,注重心理现实主义,把战争中卑微的普通人的悲惨命运展现在读者面前,强烈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相似文献   

16.
在先秦时期的战争法思想中,"仁"与"利"是一对时常冲突的价值要素。孙子是在战争之内平衡和解决"仁""利"之争的第一人。他继承了早期战争以"军礼"为指导和制约战争活动的"仁"的价值内核,又在充分尊重其自身所处时代的趋利化战争现实的基础上,宣扬"兵,利也,非好也"的功利战争思想。孙子提出的具体作战规则对"仁""利"冲突进行协调,当二者不可兼得时,他则义无反顾地选择舍"仁"取"利"。  相似文献   

17.
闫军 《海外英语》2012,(16):285-286
Most people hate the war and long for peace. Some even consider that there must be an order and tranquility after a truce comes to a war. But the writer do not agree. He has revealed his suspicions and shown his pessimism about the present day non-war society in the book They Won’t Demolish Me!.  相似文献   

18.
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是以制信息权为特征的不对称战争,虽与传统的战争有着迥然不同的特点,战争的突然性、残酷性、短暂性都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绝后的,但涉及战争的一些基本形式仍然未变。毛泽东人民战争的军事思想在指导我们如何夺取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胜利的实践中将具有新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孙子兵法》不仅是兵书,还是一部哲学著作,其支撑点就是人的生存。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名作《永别了,武器》文本的召唤结构,呼应了《孙子兵法》的精神内涵:反战。《永别了,武器》苦苦追问人的价值、精神的归宿、未来的出路,其文本彰显的荒诞和虚无正是执着于"人的存在"本真状态,文学的终极关怀书写的是人的本真生存、精神的觉醒归宿、美好的家国生活等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20.
《孙子兵法》与《战争论》被誉为东西方军事史上的两颗明珠。《战争论》以其"绝对战争"理论曾长期引领西方乃至世界的军事学,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当"绝对战争"遇到"绝对武器"(核武器),敌我双方都拥有相互确保摧毁能力的情况下,人类将面临同归于尽的选择之时,孙子的"全胜"战略追求便成为战争问题上的济世良方。克劳塞维茨的理想战略是"百战百胜",属于军事层面的制胜观;而孙子追求的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是大战略层面的价值观。两者最根本的区别是哲学上的区别,道胜是《孙子兵法》的哲学,器胜是《战争论》的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