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沉溺》是多米尼加裔美国作家朱诺特·迪亚兹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这部作品反映了多米尼加裔移民艰难地寻求身份认同的历程,移民文化面临着在美国白人主流文化中沉溺的危机,而处于社会边缘的移民则可能会在美国白人主流社会中沉溺。以尤尼尔及其父亲拉蒙为例,从三方面探讨多米尼加裔移民的身份认同历程,介绍美国当今的移民现状及多米尼加人移民状况,在文本细读分析的基础上讨论尤尼尔的成长及其父亲打工的艰辛历程,反思他们的身份认同历程。  相似文献   

2.
多米尼加裔美国作家朱诺·迪亚斯的小说《沉溺》,讲述了多米尼加一家的移民经历,展现了独特的拉美文化对移民者的重大影响,其中,拉美男性气概对两性的要求长期约束着移民者的生活.推崇“男权主义”思想的拉美文化提倡以征服女性为核心的男性气概,这一文化特征构建的坚强勇敢的“硬汉”形象令人动容,而在两性关系中的“花花公子”形象也使移民者成为受害者.《沉溺》中,迪亚斯不仅就这种文化现象进行描述,还揭示了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并描述了移民者因此受到的创伤,表明移民者要解决这一艰巨又漫长的困境过程.  相似文献   

3.
胡诺特·迪亚斯的短篇小说集《沉溺》描写了多米尼加裔移民在美国遭遇的种种身份认同危机。小说集的叙事特征尤其引人注目:貌离神合的片段式叙述、采用“留白”手法的开放性结尾以及为了还原真实人物而采用的视角越界策略。以上种种叙事手段均有助于该书边缘族群身份追寻的主题表达。  相似文献   

4.
美国印裔女作家裘帕·拉希莉的首部长篇小说《同名人》聚焦于居美印裔移民,以其深刻的情感体验娓娓道出了两代流散者在异质文化中所经受的心灵煎熬,而小说中阿西玛所体验的离根之后的疼痛、文化传承的负累以及最后难以回归的困惑则体现出远离故土的第一代印度裔移民在异质文化氛围中深切的情感疼痛。  相似文献   

5.
罗辛顿·米斯垂是一位印度裔的流散作家,存《费洛查拜格的故事》中着重表现的是人物仵情感上对印度母固的眷恋和温情.从而把移民解释为“身体”移民,也就是一种移民者仅仅表现为身体位置的移动.作情感上依然归属于自已的母固。  相似文献   

6.
亚裔美国文学《泥巴墙》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朝鲜移民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生活状况,包含了种族冲突、文化撞击等多种因素,被认为是第一部描写朝(韩)裔移民美国经历的重要小说。叙事角度比较独特,以多层面、多方位进行转换叙事来构筑文本。人物特征个性鲜明,热爱祖国,与命运抗争,渗透了中国儒家文化对朝(韩)文化的深远影响,颠覆了美国主流文化中亚裔女性顺从、依附、毫无自我的生存意识,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胡诺特·迪亚斯的短篇小说集《沉溺》描写了多米尼加裔移民在美国遭遇的种种身份认同危机。小说集的叙事特征尤其引人注目:貌离神合的片段式叙述、采用"留白"手法的开放性结尾以及为了还原真实人物而采用的视角越界策略。以上种种叙事手段均有助于该书边缘族群身份追寻的主题表达。  相似文献   

8.
他者生存的本质悖论导致了其行为主体的生存困境,欧文·韦尔什的作品用独特的笔触探求解困之道,并借此解构主流文化霸权,创建包容他者的文化空间。《猜火车》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对另类行为入木三分的刻画,更在于其展示了瑞顿如何颠覆传统二元生存空间,最终成功走出了“用毒品守护心灵”的窘境。克尔凯郭尔的人生哲学给瑞顿以灵感,促使他在主流社会的招安与青年的“白色反抗”之间作出自主选择,实现了对他者角色从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转向,以及主体意识从本能自发到文化自觉的飞跃。  相似文献   

9.
夏晶 《海外英语》2012,(17):199-201
美国印第安人有着自己灿烂的文化,却在欧洲外来移民的强势冲击下渐渐迷失自己。在白人世界主流文化下的生存困境促使印第安人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因此踏上了一条找寻本土身份的"归家路"。该文通过解读美国本土裔作家露易丝·厄德里奇的代表作《爱药》阐述了土地,过去,社区代表的"家"对于印第安人的意义,并分析了《爱药》中三代印第安人艰难的"归家路"。  相似文献   

10.
跨文化适应是全球化背景下移民面临的重要课题。电影《同名人》改编自裘帕·拉希莉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印度裔移民家庭在美国生活时对民族文化的追寻和对自我身份的定位。本文借助跨文化理论对现代移民者的心理困境进行了分析,有助于推动旅居者的全球化意识和对多元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克林顿1月20日宣誓就任美国总统时说,他的新政府的使命就是“振兴美国经济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克林顿面对的美国社会究竟是怎样的呢? 一、劳动力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现有2.55亿人口,3/4为白种人,1/4为“少数民族”,即非洲裔、亚洲裔移民。1850年时,美国人的平均年龄是18.9岁,1950年是30.2岁,现在是33.1岁。  相似文献   

12.
《掘墓人的女儿》是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新推的一部反映犹太流散者家庭在美国的遭遇的作品。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出发,通过解读欧茨《掘墓人的女儿》中流散者文化身份消解后徘徊于主流文化边缘的处境及由此而来的孤独焦灼的心态,探讨了少数族裔在遭遇文化身份消解后的普遍生存状态,分析其生存选择、孤独心态及其对心灵原乡的无尽守望,批判了美国多元文化外表下潜藏着的族裔歧视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3.
《我盛大的希腊婚礼》是一个典型的跨文化电影,讲述的是希腊裔美国女孩图菈同非希腊裔的美国男友伊恩冲破重重阻碍,最后举行盛大的希腊婚礼的爱情喜剧。影片全方位地再现了希腊裔美国移民的生活,以幽默的手法反映了希腊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冲突。本文以霍夫斯泰德的跨文化理论为指导,探讨希腊裔移民应如何正确处理这种跨文化冲突,实现同美国主流文化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4.
朱诺·迪亚斯凭借小说《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奠定了当代美国拉美裔主流作家的地位。文章力图从创伤理论角度出发,探究迪亚斯笔下的多米尼加人所经历的创伤事件及其和解方式,从而揭示后殖民时期他们经历的混乱生活和内心痛苦。  相似文献   

15.
本文拟从文化身份的角度入手,分析薇拉·凯瑟小说《我的安东妮亚》中移民文化身份认同的困境:一方面,移民与本土文化的深刻联系使他们对美国主流文化的认同充满惶惑与困扰;另一方面,移民对美国主流文化的一往情深又使他们在回归本土文化时感到陌生与不安。移民身份认同危机隐现了母国文化在遭遇美国强势文化时的困境,同时也表现出凯瑟对处在边缘状态下的移民及其文化身份的敏感。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身份的角度入手,分析薇拉·凯瑟小说《我的安东妮亚》中移民文化身份认同的困境:一方面,移民与本土文化的深刻联系使他们对美国主流文化的认同充满惶惑与困扰:另一方面,移民对美国主流文化的一往情深又使他们在回归本土文化时感到陌生与不安。移民身份认同危机隐现了母国文化在遭遇美国强势文化时的困境。同时也表现出凯瑟对处在边缘状态下的移民及其文化身份的敏感。  相似文献   

17.
本文拟从文化身份的角度人手,分析薇拉·凯瑟小说《我的安东妮亚》中移民文化身份认同的困境:一方面,移民与本土文化的深刻联系使他们对美国主流文化的认同充满惶惑与困扰;另一方面,移民对美国主流文化的一往情深又使他们在回归本土文化时感到陌生与不安。移民身份认同危机隐现了母国文化在遭遇美国强势文化时的困境,同时也表现出凯瑟对处在边缘状态下的移民及其文化身份的敏感。  相似文献   

18.
朱诺特·迪亚兹的成名之作《沉溺》(Drown,1996)是美国拉美裔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从拉蒙之子尤尼尔的视角描绘了拉美裔移民生活的艰辛与坎坷,刻画了男性气质缺失的移民者拉蒙的形象,并向读者揭示了白人话语权下拉美裔移民政治身份的边缘化,及其导致的拉蒙男性气质缺失的残酷事实。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身份的角度入手,分析薇拉·凯瑟小说<我的安东妮亚>中移民文化身份认同的困境:一方面,移民与本土文化的深刻联系使他们对美国主流文化的认同充满惶惑与困扰:另一方面,移民对美国主流文化的一往情深又使他们在回归本土文化时感到陌生与不安.移民身份认同危机隐现了母国文化在遭遇美国强势文化时的困境,同时也表现出凯瑟对处在边缘状态下的移民及其文化身份的敏感.  相似文献   

20.
谢耀(Chay Yew 1965-)是当今美国戏剧界继黄哲伦之后的又一位极负盛名的亚裔剧作家和导演。谢耀的力作《他们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在美国社会背景之下,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裔明与来自中国内地的新移民奥斯卡在身份定位模糊中所产生的感情碰撞,刻画了处于文化、性别、社会三重重压下的奥斯卡如何与现实抗争及妥协。在剧中语言是人物表达的重要工具,本文拟从语言的功能角度对奥斯卡所受到的压迫及其反应进行解读,探讨这些漂泊在异国他乡的流散者面对生存困境是如何妥协与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