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王阳明的“无善无恶”之说在后世引起了极大争论,批评者讥其“源于佛老”。本文通过分析王阳明“无善无恶”学说的提出及其思想内涵,并与佛教特别是禅学的“无善无恶”说进行比较,指出王阳明之“无善无恶”论与佛学确有共通之处,二者均认同本体界无善无恶,现象界有善有恶,均强调形上虚寂本体与形下现实生命的贯通。然心学之“无善无恶”论的理论依据为儒学传统之体用论,与佛教之缘起论迥然有异。就阳明心学的思想实质来看,是援释入儒而以儒为宗,心学与佛学是在保持各自差异基础上的交融。  相似文献   

2.
牟宗三的“道德的形上学”与王阳明心学有直接继承关系,这可从他的道德论与本体论及其内在关联的思想中表现出来。不过,从国教的角度来看,他所推崇的“王学”,不仅指王阳明心学,更指向王阳明的后学──王敬的“四无说”;他所理解的“陆王心学”,不仅指陆九渊、王阳明一系的心学,也应包括他更为推崇的程颢、胡宏、刘宗周在内的心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为什么要给宋明儒家重新分系,也才能真正理解王阳明心学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的唯意志论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唯意志论思潮绵延百余年,它有着其独特的产生背景和发展过程。王阳明心学的复兴、近代佛学的盛行以及西方唯意志论思想的传入,为其提供了思想理论来源。中国近代的唯意志论具有政治上反封建,哲学上反“天命”,伦理学上反封建纲常的革命意义。但它又极易成为无政府主义和法西斯专制独裁思想的理论支柱。  相似文献   

4.
牟宗三的“三道的形上学”与王阳明心学有直接继承关系,这可从他的道德论与本体论及人在关联的思想中表现出来,不过,从圆教的角度来看,他所推崇的“王学”,不仅指王阳明民心学,更指向王阳明的后学-王畿的“四无说”,他所理解的“陆王心学”不仅指陆九渊,王阳明一系的心学,也庆包括他更为推崇的程颢,胡宏,刘宗周在内的心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为什么要给宋明儒家重新分系,也才能真正理解王阳明心学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490年前,即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中国哲学史上发生了一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事件,这就是王阳明在而今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龙场,一个晚上豁然顿悟的所谓“龙场悟道”。在著名的“龙场悟道”中,王阳明彻悟“良知本体”,“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川这是王阳明学术思想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从此,诞生了王阳明的心学理论。于是,他的思想如潮水开闸泻入江海,后来终于发展和完成了心学理论体系。它是程朱理学的对立面,然而又与程朱理学互黜互济,共相辉映,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高峰。阳明心学在明朝中…  相似文献   

6.
正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更在于培育符合心性发展的思维模式和观念。在悠久的中华传统文明中,具有哲学思维的教育家,有两个人值得一提,一是至圣先师孔子,还有一位就是王阳明先生。说到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就不能不说到其哲学思考——心学。正是基于心学的钻研,才使得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显得灿烂夺目。要了解王阳明的教育思想,首先要了解其哲学思想,也就是其心学。他求学悟道开始时也是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知识旨趣、哲学形态的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实践性品格。通过对阳明心学体系形成过程的个案分析,可以把握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立言宗旨的实践性内涵,可以认识到王阳明心学体系是一种由工夫以见本体的实践性哲学。他的工夫论不是从“心即理”的本体论导出。实践工夫论是阳明心学的思想原点和“第一原理”。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心学三大核心命题之“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清晰呈现于其“万物一体”思想中,是该思想形成的内在理路;与此同时,王阳明终其一生践行的“内圣外王”之道也是“万物一体”思想的显化。“内圣”与该思想所追求的个人与宇宙相统一的精神境界相契合,“外王”则体现出在此精神境界指导下的入世实践,从而实现了从境界论向现世价值的转化。不论从心学理论构架还是从阳明现实人生实践来讲,“万物一体”思想如筋骨般贯穿王阳明的一生,是其理论体系的最高点。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九华山山水诗的精神内核是:山水情怀、“圣贤”人格、归隐情结和“乐境”追求。九华山诗就其思想内容而言,表达了诗人在自然万物中寻找“自我”人格的精神风范;就其审美价值而言,集中地表现了九华山的神灵之奇和佛国风光,力透九华山水的性灵与神韵,努力发现九华山“深藏不露”、“空灵清静”的朦胧之美;就其艺术构思而言,多采用组诗的形式,表现出阳明诗风飘逸俊爽的风格。  相似文献   

10.
学界普遍认为,王阳明为心学发皇者。而阳明之所以将心学发挥到极致,与陆九渊、杨简心学思想的启拨有密切关联。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对经典的态度、对“心”的理解、对“格物致知”的认知、对“知行”关系的解释等四个方面思想,同时也吸收了杨简关于“心”、“意”、“道”以及六经等四个层面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龙场悟道”乃是中国思想史叙事结构最值得纪念的象征性事件。它不但标志着王阳明已突破了生命磨式的大关大隘,实现了个人心性体验上的大跨度飞跃,而且也预示了全国最早的地域性心学学派——黔中王门的形成,影响后世可谓既深且远。贵州思想世界的形成与发展,实大有赖于王阳明在当地的讲学弘道活动。历代地方学者大量与心学思想有关的话语言说,已构成明显的价值与知识互动的连续性学术谱系。  相似文献   

12.
心学教育思潮之所以能在明代中后期流行,实与王阳明、湛甘泉这两位心学巨擘所倡导的人性观及其教育宗旨密不可分。作为明代心学教育的思想引领者,王阳明和湛甘泉以各自的人性观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圣凡平等的教育主张,以及“人皆可成就尧舜一样的理想人格”的观点。二人殊途同归,均秉持人的价值是在同自身种种不良欲望的斗争中实现的,且人只有在道德化的教育生活中才能充分彰显出人之为人的价值。王阳明以“致良知”为教育宗旨,引导人形成“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的伦理价值观;湛甘泉以“随处体认天理”为教育宗旨,倡导人“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到处都可以认知天理。两者皆是依据穷理尽性、圣凡平等的人性论,着力倡导学以成人的教育价值观。王阳明和湛甘泉在不断推行心学教育的实践活动中,积极探索人何以需要教育,如何学以成圣为贤,分别标举“致良知”“随处体认天理”的教育宗旨,谱写出明代心学思想华章,深刻影响着明代中晚期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梦阳与阳明心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梦阳与王阳明,同为明中叶理学新思想的开拓者,但他们的思想走向却迥然有别。王阳明融会佛、老而归之于儒,直承孟子以辟“心学”;李梦阳则抨击异端,力归纯儒。二人思想同源而异趋。  相似文献   

14.
“致良知”是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晚年提出的一个思想命题,它的提出标志着阳明心学思想体系的最终形成,也是其思想宗旨和最终归趣。从其心学的思想立场出发,王阳明赋予良知以多方面内涵,验证其先验性、普遍性和绝对性。天赋良知通过“行”由本然之知转化为明觉之知的过程,就是知行合一并进的致良知的过程。他对良知与致良知关系的规定,显现其统一先天之知与后天之致的思路,同时又构成了本体与功夫的逻辑前提。王阳明致良知的理论把心与理、知与行、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融为一体,将孟子的“良知”与《大学》的“致知”相结合,表达了宋明理学“本体与工夫”结构的基本内涵,对当世和后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其积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罗薇 《文教资料》2012,(8):13-15
王阳明是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提出了足以和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心学思想。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一生都在进行诗歌创作,诗歌成为他人生和思想的真实写照。他将自己的心学理论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心学美学精神。同时,这种心学美学又反过来指导他的诗歌创作。本文选取王阳明的部分诗歌,通过对它们的分析,探究其中的心学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心之本体”是王阳明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哲学范畴。纵览王阳明全书,“心学”是以论证实用的封建伦理道德的合理性和神圣性的主要目的的。“心之本体”论不过是论证这一目的的手段。王阳明正是通过阐述“心之本体”这一哲学范畴,并由此展开,采用层层深入和从抽象到具体(即:从“心之本体”到“心理合一”,从宇宙万物到人类社会)的方法,赋予了其“心学”以深刻的社会伦理意义,从而  相似文献   

17.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追求圣道与禅风的统一,心学的发展与禅宗的影响紧密相连,禅宗的“心性论”、“顿悟说”与心学联系相当紧密。文章从王阳明的“诚意说”,“致良知说”,“四句教”三个方面论述了阳明心学对禅学的改造与吸收,展示了阳明圣道内圣而外王,出世而入世,逍遥而拯救的中国人生美学的精髓。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不仅是思想和理论上的创造性反思,也是对身心修养与道德实践体验的直接描述。他继承和发扬了儒家“内圣外王”的传统,主张在伦理教化与道德实践的内在统一中实现救治社会弊病和重建社会秩序之目的。王阳明通过对“心即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进行创造性的诠释来展现自己心学的实践品格。在阳明心学实践品格的影响下,孔孟之道不再是那些掌握话语权的读书人的专利,而是成为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拥有的思维模式和生活常识。阳明心学的实践品格在肯定普通民众道德实践价值和意义的同时,为中国古代的乡治实践和乡约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学理性支持。  相似文献   

19.
李渭作为王阳明的私淑弟子,是阳明心学在贵州的三大传人之一。他继承了阳明心学并有所突破。他的“求本心”反映了“心即理”的阳明心学本体论;“必为圣人”目标体现了王阳明“立志为圣贤”的人生观;“明道”、“不欲”与王阳明“存天理,去人欲”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以行为先”的认识论对阳明心学“知行合一”有所突破。他一生着力“躬行”,力求达到“常清常明”反映了“事上磨练”的阳明心学方法论。他一生坚持讲学传道,对阳明心学在贵州、云南等地的传播和兴盛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阳明心学对青年郭沫若影响极大,是其进一步吸收东西方哲学思想的基石与导引。郭沫若前期哲学思想的最具特色和最富总力处,是“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现”,这里所言说的正是王阳明心学“心即理”、“万物一体”的“天人合一”观念,是将人的本体提高到宇宙本体的高度来极度张扬人的主体精神。在这里郭沫若不是将“神”泛化,而是诗性地将自我泛化。所以,郭沫若前期哲学思想实际上是一种诗性泛“我”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