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赵荣光教授饮食学术著作文本的基础上,分析了赵荣光教授食学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饮食史、饮食文化、食学,并就其发展轨迹做了初步梳理。概念的变化只是为了阐述的方便,赵荣光教授的食学思想本质上是一以贯之,逐步递进的。赵荣光教授不仅是一个不尚空谈的理论家,还是一个尝试改变大众陈腐饮食观念的实干家。  相似文献   

2.
赵荣光先生是中国饮食文化从饮食史研究到食学建构重大转变的主要奠基人,其饮食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赵荣光先生倡导、身体力行的中华食学研究,已经从单纯的饮食史研究、烹饪研究,扩展到了饮食思想、地域饮食、饮食礼仪、不同阶层饮食、饮食传播和交流、饮食安全等领域。他开创了与国际饮食文化界对话、交流、合作的新时期。其倡导及开启之功,使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有了今天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3.
第三届亚洲食学论坛的会议文集一共收录了16国学者的78篇食学论文,内容涉及食学理论与评述、饮食安全与健康、食物历史与传承、世界饮食与交流、饮食遗产与观光等五大类。通过对文集内文章的评述,可以看出其饮食资讯多样化、健康理念普世性、学术回顾批判性、研究取径多角度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食学是研究不同时期、各种文化背景人群食事行为现象及其特征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问,是自从人类走出蒙昧以来就对自然和人生充满着热情和挚爱的至高无上的学问。中国既是饮食文化与饮食文明的历史大国,同时也是现时代食生产、食生活、食文化的大国。长时间以来,烹饪学、食品学、历史学、文献学、考古学、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文化学、农学、营养学等多学科专家学者的交相关注,既汇聚成了庞大的食学研究队伍,也累积了十分丰富的研究成果。食学研究在中国已成为国际瞩目的食学高端学术高端平台,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食学名家。  相似文献   

5.
景德镇陶瓷大学詹嘉教授沉潜于陶瓷饮食器具和饮食文化交流研究,在食学研究领域独辟蹊径,卓然成为一家。其学术贡献与成就主要表现在:明确饮食器具是食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确立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食学瓷具研究范式;全面探讨中外饮食文化交流,视野宽广,思考周密;基于文化遗产、文化景观视角切入饮食器具研究;观照现实,倡导和推动中国陶瓷文化景观学、陶瓷遗产廊道学。詹嘉先生为中国饮食文化和食学研究开辟了新天地,是当代中国食学研究独树一帜的开拓者和引领者。  相似文献   

6.
食物是人类社会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根基。食学的产生乃必然且有长期发展繁荣的可能性。食学研究始于近代的西方学术界,近几十年也在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逐渐发展壮大起来。2015曲阜·亚洲食学论坛上,国内外食学顶级专家和特邀嘉宾探讨了食礼仪、食文化、食遗产、食思想、食制度等研究议题,就食学学科发展的议题发表深度见解,不仅得出了从事饮食研究的重要性与食学学科建立的必然性之共识,并且表达了食学学科建设特别需要朝着方法与视角多元化的方向继续发展的愿景。  相似文献   

7.
19世纪初期的法国人布里亚—萨瓦兰是西方人尊奉的美食学鼻祖,他的传世名著《味觉生理学》(中译本叫《厨房里的哲学家》)被称为"两百年不衰的饮食圣经"。他略晚于中国袁枚,我们将《味觉生理学》和《随园食单》对照阅读,很容易体会到中西食学美食思想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纽曼教授是美国知名的饮食文化学者,几十年来一直致力在美国推广中餐文化,其创办的《美味与财富》杂志是美国唯一一本关于中国烹饪与艺术的杂志(1994年至今)。她也是亚洲食学论坛的老朋友,每一届亚洲食学论坛都受组委会的邀请并作主题发言。2015年10月17~19日,第五届亚洲食学论坛在圣城曲阜召开,来自世界10余个国家的300多名学者和餐饮企业代表围绕"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的主题,对儒家饮食思想、中华传统食礼、世界各国食文化、食礼制度和食行为等议题展开了深人广泛的研讨。纽曼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发表主题演讲。会议期间,她抽空专门接受了我刊编辑蓝洁的专访。  相似文献   

9.
饮食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众多的文化人类学流派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具有学科规范化的特点,更有利于对一个民族或群体的饮食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系统研究。目前,饮食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国内外对食学的研究中已经付诸于实践,可以对食学的研究提供理论的支撑。同时,文化人类学提倡文化变迁和文化多样性的研究,就是对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对饮食文化研究有着理论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饮食文化研究领域的众多学者中,何宏教授的学术成就突出。其在食学领域诸多原创性的学术成果,体现"勤学"、"巧思"的重要性。何宏教授的钻研学术精神,体现了中国新一代食学研究者不断继承并力图超越的不凡勇气。其学术成长过程可为有志于食学研究的年青才俊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食学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伊始至今大致可以以"四个十年"来总体概括。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第一个十年是以中国餐饮业勃兴繁荣为基础的传统"烹饪文化热"重点;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是"饮食文化"热点;90年代末至21世纪的最初近十年间则是食学研究的逐渐深化;第四个十年是进行时态的食学研究拓展与学科建构过程。最近20年来的中国大陆食学研究的深化拓展与成果积累,可以以一本期刊(《饮食文化研究》)、两个专栏("饮食文化研究"与"食学研究")、两套高校教科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烹饪高等教育专业教材")、两套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饮食文化专题史丛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中国饮食文化区域史丛书》)、四次"亚洲食学论坛"(2011杭州、2012曼谷、2013绍兴、2014西安)、1200堂"饮食文化"课(1200个高等教育办学单位开授"饮食文化"课)、论文不可胜计、专著连篇涌现来概括。  相似文献   

12.
赵荣光先生的新作《中华饮食文化》与《中华酒文化》选取了适合广大读者口味且与现实密切相关的专题,以通俗简练的语言,生动有趣、深入浅出地展开了中华饮食的历史画卷,同时又全面深刻地介绍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精髓及其精神价值,配上作者实地考察各民族饮食制作及民俗的照片多达300余幅,可谓图文并茂,达到了普及饮食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清代文人袁枚因《随园食单》这部书被称为“中国古代食圣”,该书集中呈现了袁枚在美食品鉴、饮食思想与食学理论等领域的造诣。文章梳理了19世纪以来《随园食单》的海外译介版本,在语言对译、跨文化比较以及饮食文化交流的视野下,对书名翻译、译者身份和译著背景进行解读,阐明袁枚及其《随园食单》在中华食学史的地位与影响。在中国食学界学人的推动下,代表中华食学著作高水准的随园奖也应运而生,文章对这一历史背景作了相关介绍。  相似文献   

14.
赵荣光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餐桌礼仪的推广和实践。2019年11月28日-30日,第九届亚洲食学论坛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赵教授在第九届亚洲食学论坛上致开幕词并发布了《吉隆坡宣言》,期间,赵教授接受了本刊编辑苏显华的专访。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烹饪申遗问题的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务院已经公布的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有关饮食类的项目缺乏应有的规范,显得异常零乱,特别是与中餐有关的项目,不仅抛开了红案、白案等传统的工艺分类,更使得中国烹饪技艺失去了整体面貌。由此笔者在2011杭州亚洲食学论坛上提出的以"中国烹饪"为名目的申遗主张,引起了各方的关注,也招致一些人的反对。这场争论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研究产生什么影响,目前尚难预料。但一些真正的饮食文化研究者,必然会将讨论引向深入,回应社会世俗力量对中国食学的偏见。  相似文献   

16.
季鸿崑先生数十年致力于中国烹饪高等教育的理论建构、教材建设、教学实践与食学研究,成果丰硕,影响巨大。准确评介季老的食学贡献是严肃的历史责任。笔者与季老联袂同道、戮力前驱二十五年,心语共事,体悟良多。通过与季老共同推进中国烹饪高等教育统编教材编撰事务、创办《饮食文化研究》期刊、编撰《中国烹饪文化大典》、发布《泰山宣言》、共同支撑"饮食文化研究"、"食学研究"专栏、联袂历届"亚洲食学论坛"等诸多经历,实录季老的学术思想与建树行为。  相似文献   

17.
笔者谋划编写出版历时24年的《中国饮食文化区域史丛书》将于2014年内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丛书原以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的11个饮食文化区位各一分册并一综合卷的12册组成,计划600万字,而目前只能以10册的略写本形式付梓。丛书的编写坚持中华食学研究"十三亿人口,五千年文明"的"大众餐桌"基本理念与原则。是以人类或民族食生产、食生活的地理、自然、文化地域要素制约的"饮食文化圈"理论认知中华饮食史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何宏教授是知名饮食文化研究专家,长期致力于饮食文化研究和教育工作,饮食文化研究成果显著.是浙江省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2015年10月17~19日,以"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为主题的曲阜·亚洲食学论坛在圣城曲阜成功举办。论坛围绕"食礼"主题,着重研讨中国乃至世界食礼制度、食行为,特别是中华饮食思想的现时代价值。来自中国、比利时、法国、美国、意大利、伊朗、塔吉克斯坦、瑞典、泰国、韩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俄罗斯等国家及台湾、香港等地区的200多位知名食学专家参会,并带来前沿学术研究成果和本国及本地区最新食学资讯。何宏教授受邀出席会议并作发言。会议期间,他抽空专门接受了我刊蓝洁编辑的专访。  相似文献   

19.
作为欧洲乃至世界知名的中国学家,萨班教授长期致力于东西方历史饮食文化比较研究,尤其是在中国饮食文化研究领域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曾多次应邀赴中国多家知名大学开办学术讲座。2014年11月7-10日,以"丝绸之路上的饮食文明"为主题的2014西安·亚洲食学论坛在古城西安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汇集了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日本、韩国,以及美国、法国、瑞士、加拿大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学者,共同对新丝路上的饮食文明进行思索和探讨,促进丝路经济带文化交流和亚洲食学研究与合作会议期间,萨班教授抽空专门接受了我刊编辑蓝洁的采访。  相似文献   

20.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游牧民族,其中传统奶食是主要饮食之一。蒙古族,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不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奶食文化。本论文主要探讨了蒙古族传统奶食的概念、性质、类型、制作方法,蒙古族传统奶食的协调性,蒙古族传统奶食的功用等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