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思”辨     
高中语文第六册《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关于“思”,课本注:“思绪,名词。这里指愁思。”此注曲意附会,难圆其说,其实“思”本身就有“哀愁”、“悲伤”的意思。笔者认为,“声声思”就是“声声悲”、“声声哀”。考之上古典籍,《尔雅·释诂》云:“悠、伤、忧、思也。”《毛诗序》:“乱世之音怨以怒,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两个“思”字,似乎不大引人注目,它们均出现在古典诗歌中:《孔雀东南飞》:日奄日奄日欲暝,愁思出门啼。《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前一“思”字,课本未注,一般教学参考资料释为“思念”,失之。后一“思”字,高中语文第六册注云:“[(sì)]思绪,名词。这里指愁思。”“这里指”似乎是说“思”字本无“愁思”之意,只是结合语境才有了这一意义的。另外,此注认为“思”是名词,亦有可商之处。其实,这两个“思”当释为“悲伤、悲哀”。郭在贻先生《训诂丛稿》“哀思”条云:哀思一词,诸家…  相似文献   

3.
吴国珍 《学语文》2013,(5):47-48
《采薇》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谢玄认定为诗经最佳句,王夫之更从中概括出文学创作的反衬手法,其《姜斋诗话》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来我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其《诗广传·卷三》在对“昔我往矣”等句的阐释中又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观点。他说:“往伐,悲也;来归,愉也。往而咏杨柳之依依,来而叹雨雪之霏霏。善用其情者。不敛天物之荣凋以益已之悲愉而已矣。”  相似文献   

4.
(十一)“思服”是同义复用《诗·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下册注云:“思服,怀念。思是动词词头。服,通‘伏’,隐藏,指怀念。”按,“思”字毛传、郑笺无注,朱熹《诗集传》无注,今人高亨《诗经今注》亦无注。可见,他们都不把它看作语辞,不然,当注“辞也”、“语辞”之类以明之。“古人自有复语”,《诗经》更是“普遍多见”。有人作过统计,“诗三百”单音节同义复用现象多达一百九十六见。“思”字在《诗经》中用作语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句末等不同位置,可用于动词前,形容词前  相似文献   

5.
人教社新编高中语文第二册《谏太宗十思疏》中有“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一句。其中“三驱”课本注为:“《易经》:‘王以三驱。’指狩猎有度,不过分捕杀。三驱,网三面,留一面。”笔者以为,此种注解欠妥。《易经·比卦》:“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五经四书全译》(中州古籍出版社)译为:“九五,光明正大地辅佐。君王狩猎,三方驱围,网开一面,任凭前方的禽兽逃逸,邑人并不惧怕,吉祥。”又注“三驱”为:“三面驱围,网开一面,这是天子田猎之礼。”这“天子田猎之礼”可能是《礼·王制》中说的:“…  相似文献   

6.
释“楬”     
本文拟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说文》“”篆所释之本义;(2)、《说文》“”篆所引之本义例证;(3)、当代一些汉语字典辞书关于“”篆研究成果的引证训释方法。(一)、二徐本《说文·木部》均训释曰:“,桀也。从木,曷声。《春秋传》曰:‘而书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改正为:“,也”,并注曰:“赵钞本及近刻《五音韵谱》作‘’。宋本、叶本《类篇》、《集韵》、宋刊《五音韵谱》皆作‘’。……今按:作‘桀’不可通。……‘’见《周礼注》:‘今时之书,有所表识谓之。’《广韵》曰:‘,有所表识也。’,汉人语,许…  相似文献   

7.
以悲为美,在唐宋时代,曾为一时审美风尚。因而,词体亦呈现出一种悲情美。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自序》尝云:“后人之感,感于文不若感于诗,感于诗不若感于词。”原因之一,即在于词之“情长”、“味永”、“其为言也哀与思”、“其感人也深与婉”。在相当程度上,词情词境确以伤极、痛极为尚,以悲为美。李清照评南唐君臣词作“亡国之音哀与思”,即如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渔家傲)之作,亦不免“苍凉悲壮,慷慨生哀”。的确,词在它诞生的时候,悲情就伴之而生,成为它抒情的一种特殊基调。中晚唐时,诗人对词染指渐多。传为李白所作的《菩萨蛮》写游子的愁思,《忆秦  相似文献   

8.
于保泉,魏克芹在《山东电大学报》2005年第3期《淡魏晋玄学“悲为美”之缘起》一文中文指出了“悲为美”的源起,作者认为,“悲为美”命题的提出,始见于先秦。《韩非子。十过》记晋平公听师旷弹琴,师旷为之鼓《清商》,晋甲公“闻鸟鸣而悲”。钱钟书曾经蜕过,西方聆乐有两种人:聚精会神以领略乐之本体,是为“听者”;不甚解乐而善怀多感,声激心移,追忆绵思,示意构象,触绪动情,茫茫交集,如潮生澜泛,是为“闻者”。  相似文献   

9.
“月”,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骚客吟咏的对象,他们见月生情,勾引愁思,或思人,或思乡,或思目,千般感慨。万般幽情。留下多少优美动人的诗篇:因此,“月”已成为文人才子抒写愁思的触媒: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乡之情因月而起;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思念亲人之情因月而起;李煜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思围之情也冈月而起。  相似文献   

10.
册一卷一页二太宗《帝京篇》其八:“千钟合尧禹,百兽谐金石。”注:“千钟:钟为古代量器,千钟形容粟多。《孔丛子&;#183;儒服》‘尧舜千钟’,又春秋时鲁大夫季孙斯曾赐给孔子千钟粟,见《孔子家语&;#183;致思》。后常用千钟形容丰厚的赏赐。”按:此诗写酒宴,前文“玉酒泛云垒,兰肴陈绮席”可证。此处之“钟”应作“酒器”解。《孔丛子》引文正作“千钟酒”解,与千钟粟无关。  相似文献   

11.
“殴”可以通“驱”唐遇春“今殴民而归之农”(贾谊《论积贮疏》中学课本注:殴,当作殴,通“驱”。陈向华先生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课本注释应改为:殴,通“驱”。并以为,“辞书找不到‘殴’与‘驱’相通的例子,有的注者把‘殴’作为‘驱’的假借字来解释,也是缺乏根...  相似文献   

12.
用“铤而走险”而不用“挺而走险”《现汉》:“[铤而走险]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大词典》分条释义,“挺而走险”条注明“挺,本作‘铤’”。《辞海》“铤而走险”条,注明“铤,亦作挺”。词频统计:铤而走险180,挺而走险0。《说文》:“铤,铜铁朴也。”《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急何能择?”杜预注:“铤,急走貌。”洪亮吉《左传诂》:“按此字当从手廷;高诱《吕览》注:‘犹动也。’盖云动而走险耳。”“铤而走险”通用性强,宜作为规范形式。用“透彻”而不用“透澈”《现汉》:“[透彻](了解情况,分析事理…  相似文献   

13.
张先《木兰花》(“龙头舴艋吴儿竟”)词有云:“已放笙歌池院(一作苑)静。”其中的“放”,在现在通行的宋词选注本中,有的认为相当于今语“放假”、“放学”的“放”,有的训作“停止”。如,俞平伯先生《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注“放”云:“古代歌舞杂戏,呼唤他们来时,叫‘勾队’;遣他们去时,叫‘放队’,略如现在放假放学的‘放’。”唐圭璋等先生《唐宋词选注》(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胡云翼先生《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吴熊和先生主编《唐宋词精华》(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并注云:“放:停止。”  相似文献   

14.
周君龙 《今日教育》2007,(7S):73-73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邶风.北门》).“大夫跋涉.我心则忧”(《都风·载驰》),“未见君子,忧心钦钦”(《秦风·晨风》),“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豳风·七月》)……《诗经》里信手拈来的诗行,或言离别之愁思.或写相思之愁怨.或发思乡之愁苦.或抒亡国之愁闷,无不感情真挚,动人心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咬文嚼字     
用“归根结底”而不用“归根结柢”《现汉》:“〔归根结底〕归结到根本上:~,人民的力量是无敌的,人民的意志是不可违抗的。‘底’也作柢。也说归根结蒂。”《新华》的处理同《现汉》。《大词典》收“归根结底”“归根结柢”“归根结蒂”,以“归根结蒂”为主条。词频统计:归根结底317,归根结柢0。从理据来说,应作“归根结柢”。“归根”与“结柢”同义,“归”“结”同义,“根”“柢”亦同义。《说文》:“柢,木根也。”段注:“《道德经》:‘深其根,固其柢,长生久视之道。’韩非《解老》曰:‘树木有曼根,有直根。直根者,书…  相似文献   

16.
《清平乐·村居》最后一句“溪头卧剥莲蓬”,有的书籍上作“溪头看剥莲蓬”。是“看剥”还是“卧剥”,没有定论。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选入此词,作“卧剥”,但句末注云:“‘卧剥’原本作‘看剥’,据别本改。用以形容‘无赖’,义较胜。”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版)作“无赖”、作“看剥”。“最喜小儿无赖”句后注云:“虽似口语写实,但大儿、中儿、小儿云云,盖从汉乐府《相逢行》‘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化出,只…  相似文献   

17.
徐高峰 《学语文》2005,(5):46-46
《触龙说赵太后》(见高中语文第一册)“念悲其远也”一句,课本注为:“为她远嫁而伤心,念,悲伤也。”按此解释“念”“悲”当为同义词。其他文献对这句话的解释均与课本不同。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解释为:“惦念着她而且伤心她远嫁于外。”中华书局出版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解释为:“心里惦念着她,伤心她远嫁于外。”  相似文献   

18.
<正>哲学上量达到一定的度就产生质的变化。古汉语词义系统中,一些词义之间的关系也体现着这一规律。如“数”字,《说文》训“计也”,意为数的相聚,表示数量意义,而引申出“迅速、密集”之义,表示质量意义。表“速”义的如,《论语·里仁》:“事君数”,何注云:“数谓速数之数”,刘宝楠《论语正义》云:“胡氏绍勋《拾义》申此注谓‘数者,疾谏也。’”《礼记·祭义》:“其行也,趋趋以数”,郑注云:“数之言速也。”《曾子问》:“不知其已之迟数”,郑注云:“数读为速。”《庄子·逍遥游》:“未数数  相似文献   

19.
唐诗注释举疑潘竟翰一、檀的杜牧《寄澧州张舍人笛》诗:“发匀肉好生春岭,截玉钻星寄使君。檀的梁时痕半月,《落梅》飘处响穿云。”清冯集梧注:“此‘檀的’似谓指甲红染如半月状,亦或谓指印笛孔,的然有痕。徐鼎臣《梦游》诗:‘檀的慢调银字管’,本诸此。”冯注认...  相似文献   

20.
《离骚》:“固时俗之工巧兮,愐规矩而改错。”王逸注:“言今世之工,才知强巧,背去规矩。更造方圆,必失坚固、败材木也,以言佞臣巧于言语,背违先圣之法,以意妄造,必乱政治,危国君也。”易祖洛先生在《中国语文》1983年第3期发表《“固时俗之工巧兮”的“工巧”》一文,指出王逸注“以‘工’为名词,以‘巧’为形容词是不妥的,认为“工巧”当为并列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