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提升延长油田H区块长4+5储层特征认识水平,本次研究运用录井、测井、薄片分析、电镜扫描等手段,对研究区长4+5储层岩石类型及成分、物理性质变化、喉道差异性以及岩石变化过程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分析了油层组物理性质差异性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H区块长4+5储层主要为长石砂岩,胶结物主要为方解石,颗粒分选较好,岩心分析平均φ为8.9%,平均K为0.86mD,综合评价属于超低渗透性储层.  相似文献   

2.
目前顾屯油区长6储层采油井生产周期短、含水上升快、采出程度低等突出性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油田的勘探开发以及采收率的提高.基于此,针对研究区实际状况应用相渗特征和水驱曲线对研究区潜力进行了论证,对其高含水原因详细分析,以及对应综合治理技术的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高含水特征主要分为油水混储、油层水淹、裂缝开启、正常基质高含水等四大类,主要综合治理方法为改善注水技术、三次采油技术等.  相似文献   

3.
为了深入认识志丹油田长6油藏含油砂体内部结构,进一步研究工区储层成因及分布规律,通过取心井的岩心薄片分析、扫描电镜研究,物性分析等资料,分析了长6段油层组储层的基本岩性物性特征,总结了长6段油层组储层的岩石类型、岩矿特征、胶结特征以及岩石物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川口油田川72区油层为三角洲平原沉积,通过定量计算该区长4+5、长6储层的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和级差等参数,对储层的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层内非均质性较强,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中等偏强,对该区域高效开发带来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环县地区延长组长8储层是该地区主要的产油层,也是典型的低孔、低渗透储层。根据岩心观察、铸体薄片及压汞曲线等资料,对环县地区长8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喉特征和成岩作用等进行了研究,并对储层进行了综合评价。利用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参数将长8划分为四类储层,并计算了各类储层的面积,为研究区油气富集规律的深入认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延长油田油藏受地质特征影响,滚动建产时间长,各个油区均存在探明储量动用程度不高、储量动用零散等状况,缺乏对动用储量的统一估算方法,尚未对探明未动用储量进行分类评价,分区块、尤其是分层的未动用储量潜力不清.针对上述问题,根据延长油田的开采特征,拟定以油层组为单元,横向和纵向结合、规模和零星兼顾的动用储量估算方法,明确动用储量规模及分布特征.充分考虑地质因素、地表条件、开发程序等对探明未动用储量进行分类,明确未来延长油田动用潜力方向.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为三角洲前缘沉积,长81油层属于低渗透、特低渗透、超低渗透致密砂岩油藏.综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等试验资料,深化认识马岭地区长81储层特征及物性影响因素,通过沉积作用及成岩作用的研究发现:马岭油田长81储层砂岩以岩屑长石质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中等偏低.沉积作用及成岩作用是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物性差异与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方向一致,水下分流河道的物性最好;,压实残损孔隙平均为22. 2%,胶结孔隙度残损平均5. 0%,次生溶蚀孔隙度增加平均为4. 8%,胶结孔隙度残损平均值7. 7%,最终计算孔隙平均为8. 3%,成岩作用中的压实作用对本区的物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储层是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主力油层,通过对南部地区长6研究区所处开发阶段进行研究.本次注水开发效果评价重点从注采系统压力、含水率变化、产量递减规律及产量变化特征及区块产量变化状况等方面开展分析、评价、总结,并实现立体的定量表征,从而全面总结分析研究区开发效果,指导下一步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9.
濮城油田是中原油田早期投入开发的相对整装的大型油气田,是我国“六五”期间投入的储量亿吨级油气田之一,也是中原油区含油层系最多、含油井段最长、油层层数最多、叠加性最好的油田.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注水井的吸水能力下降问题,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先后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多种增注措施,如压裂、酸化、挤活性水、物理法解堵等,但增注效果不理想,增注难度越来越大。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必须系统、全面地研究储层地质特征,实验分析储层的潜在伤害因素、各种工程作业、酸化增注过程以及注入水本身对储层的伤害机理和伤害程度,研究适宜的酸化工作液体系和酸化工艺技术,解除近井地带的伤害,恢复和提高油层的吸水能力。  相似文献   

11.
萨北开发区东部过渡带经过42年的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后期。由于原油物性明显差于纯油区,且河道砂呈窄条带发育,平面砂体发育零散,层间差异大,水驱开发存在井网控制程度低、采油速度低、含水上升速度快等问题。东部过渡带一条带共分基础和加密两套水驱层系开发,基础井网主要射开萨Ⅱ组和萨Ⅲ组的主力厚油层,加密井网主要射开萨Ⅰ组及表内薄差层、表外储层,由于加密井网钻遇油层少,剩余油性质差、平面上分布  相似文献   

12.
对研究区浅层长2储层的精细研究,对于浅层储层油气潜力评价至关重要.利用钻井岩心观察、岩石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样品物性分析和常规高压压汞实验,对储层展开精细评价研究.(1)储层岩性组成主要为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填隙物成分主要为黏土矿物,其中主要组分为高岭石、绿泥石、水云母.(2)延长组长2平均孔隙度14. 51%,平均渗透率5. 01 mD.渗透率主要分布范围在0. 5~30 mD.(3)通过鉴定储层孔隙主要为粒间孔和溶蚀孔,溶蚀孔中以长石溶孔最发育,长2为5. 99%,延长组浅层长2储层孔隙结构以小孔、微细喉为主.(4)研究区共筛选出23个有利目标区,其中建议目标区8个,总面积24. 76 km~2.  相似文献   

13.
通过储层岩石学特征研究、储层展布特征研究、夹层分布特征、圈闭及油藏特征、开采特征进行志丹长6油藏开发效果评价,解决目前产量下降快、自然递减大、储量动用程度低等问题.在注水区存在着开发井网距不合理,注采系统不完善,高含水关停井逐年增加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广利油田纯化镇滩坝砂岩储层岩性复杂、厚度薄、层内非均质性强,高、低电阻率油层并存,油、水层识别难度大,复杂的地质条件给测井评价带来一定的困难,影响着测井解释及试油的成功率。利用岩心分析资料及测井资料,对储层“四性暠关系及形成低电阻率油层的原因进行分析,建立6种不同类型油层的测井识别模式,为该区滩坝岩油层评价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通过试油验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在利用岩心水驱实验资料、地质资料和测井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双河油田储层测井解释模型,依据实验资料和测井资料总结出了油层水淹后储层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即油水分布规律,储层混合液电阻率,储层岩性、物性、压力、润湿性、电性及岩电参数(a、b、m、n)的变化规律[1].这些变化规律的获得,为油田下一步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数据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孤东油田七区西馆6^3+4为正韵律厚油层油藏,大孔道发育。通过应用多种技术手段对大孔道进行识别判断,从平面和纵向两个方面论述了大孔道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提出大孔道控制剩余油分布的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孤东油田七区西馆6^3+4平面上主河道易形成大孔道且水淹严重,纵向上受韵律性影响,油层底部易形成大孔道,油层顶部剩余油富集。  相似文献   

17.
孤东油田七区西馆6^3+4为正韵律厚油层油藏,大孔道发育。通过应用多种技术手段对大孔道进行识别判断,从平面和纵向两个方面论述了大孔道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提出大孔道控制剩余油分布的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孤东油田七区西馆6^3+4平面上主河道易形成大孔道且水淹严重,纵向上受韵律性影响,油层底部易形成大孔道,油层顶部剩余油富集。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国内低渗透油藏面临综合含水高、地质储量采出程度低、剩余油储量大且分布不均衡等突出矛盾.在低渗透油藏中,油气富集的空间与地下流体穿过的通道是储层裂缝.所以在油田的开发生产过程中对储层裂缝的识别至关重要.同时在油藏的勘探开发中裂缝的辨别也是长久以来油田所面临的难点问题.通过对裂缝识别方法的研究,分析各识别方法的原理与适用范围,综合选用全面准确的方法辨识储层裂缝,从而为油藏的后期勘探开发提供准确方向.  相似文献   

19.
压裂酸化是低渗透油田开发的主导工艺技术,但对于目的层临近水层、低压气层等复杂油层压裂酸化技术难以满足要求。本文针对径向水力喷射技术在现场的应用情况进行总结,对该技术增产效果及适应储层类型进行了研究分析,为该技术进一步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定边油田长7致密油储层储量计算精度,需确定有效厚度下限标准.利用岩心化验、岩心压汞、录井、测井及试油试采等多种资料,以储层四性关系研究为基础,通过统计方法、交会图技术明确了定边油田D区长7致密油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及电性下限标准.该标准达到了利用测井资料解释储层参数和划分有效厚度的目的,给出油水层识别的电性标准,为油田储量计算提供了可靠依据,进一步对同类致密油储层有效厚度下限划分标准提供方法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