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课堂教学也随之出现了体现新课标、新理念的教学设计,语文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但我们看到在改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完全以学生为主体,绝对尊重学生的权利;整堂课以学生为主导,完全忽略了教师作为倡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身份.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的英语教育中,一些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正确的评价,导致很多学生学习效率低甚至出现厌学的情绪。在整个教学行为过程中,情感变量比认知变量重要得多。我们看到有多少学生虽然智力上够不上天才,但由于动机强烈和  相似文献   

3.
谢冬梅 《江西教育》2007,(12):24-24
多年的课程改革。让我们看到了数学课堂呈现出的可喜变化。学生的兴趣浓了,学得活了,课堂也更开放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更融洽了。但是在这些变化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误区,现提出几点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精神指引下,培养学生适当的对话能力,是实现学生与环境、教材、学生、教师多向互动的桥粱。受传统作文教学观念的影响.过去我们忽略了学生这种对话能力的培养,自然也就削弱了学生作文的兴趣.扼杀了一些富有创新意识的灵感。对话.冲破了传统作文的束缚.给学生带来一片自由交流的天空,一方倾吐真情的净土。  相似文献   

5.
在一些教学公开课中,我们看到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与误差,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只追求课堂的新颖和花样以及表面的热闹,而忽略了数学教学中最本质的东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基础薄弱的学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6.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逐渐由激情澎湃转向理性应对。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很多教师产生了困惑,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绝对化的做法。其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学生主体性而忽略教师主导性的现象日趋严重,亟待我们去关注、去研究、去澄清。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可喜地看到,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其主体作用被充分地发挥出来。但同时,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则被大大忽略了,如何有效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应深刻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教师必须担当起组织者和领导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批改完作业,表扬了全对的学生,然后发下出错的作业本让学生订正,如果学生还错,则继续订正,最多说一句“你太粗心了”.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学生恭恭敬敬地站在教师身旁,教师非常耐心地教学生这道题该如何做;课堂上,学生举手回答,结果答错了,教师马上示意他坐下,继续请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直到出现正确答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意外情况,教师要么毫不客气地将学生训斥一通,把他甩在一边,要么自己被气得乱了方寸;学生上台板演以后,教师一般只统计一下全对的人数,很少对出错的学生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一点经过多年的学习理解,大家已经形成共识。但是,走进当前的历史与社会课堂,一个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不少教师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只注重启发提问,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发问;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发展。这实际上是对学生主体的漠视,也就失去了对学生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在时下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教学情境的创设与理念脱节的现象:有些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么过滥,要么过度,要么过于平庸或过于花哨,反而忽略了情境创设的目的性,从而出现了脱离教学内容又远离教学目标的无效情境;有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情境的新异性,却忽略了情境的真实性,使课堂中出现了许多人为的编造的谎言式情  相似文献   

1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逐渐由激情、困惑、定向为理性应对。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教学中仍然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绝对化的做法。其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片面地强调学生主体性而忽略教师主导性的现象日趋严重。亟待我们去关注、去研究、去澄清。  相似文献   

12.
严济良 《化学教学》2007,(12):32-34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在看到它对提升教师、发展学生、活跃课堂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看到随之出现的一些不正常现象和问题。为此,我们对引起广大同行共同关注和焦虑的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的异化现象进行了反思与探索,以期化学新课程改革更加健康地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3.
张敏 《上海教育》2007,(5B):32-33
在课程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果的同时,新一轮聚焦课堂、注重课堂教学过程的改革又方兴未艾地开展起来了。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能看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愿望,而没有看到学生主体地位实质性的体现。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行性策略,也为我们探索政治课课堂教学改进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徐静 《四川教育》2005,(4):18-19
课程改革的步步深入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可喜的变化:教师“独霸课堂”的现象大为改观.学生主体地位得到较好落实.课堂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然而.矫枉难免过正.突出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却又有失落的现象;课堂上.有的教师让学生“见仁见智”地发表见解.自已却成了“旁观者”.对学生的思维偏差不进行引导,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漏不予纠正.对学生探究的结果不进行总结.一切皆由学生说了算,学生的“自主”演化成了“放任自流”:有的重视了“突发性”的生成.却忽略了课前的预设.使课堂教学成了“临时抱佛脚”;有的瞻前顾后.缺乏根据课堂教学生成情况进行适时调控的意识和能力,课堂教学“信马由缰”。走到哪里就在哪歇”,偏离了预定的目标;有的也进行了引导.但仅停留在表面上.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封拓展和深化,教师没有起蓟“促进者”的作用,课堂教学沦为“机械J}复,i有的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教师成了多媒体的“奴隶”……面对这样的课堂,我们不禁要问:教师哪去了?我们的基础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这巨大的变革面葡特别是变革的初期.出现这些现象是在所难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并非坏事,因为它说明了教师观念在变、课堂在变.但我们决不能忽视这些现象中隐藏的问题.更不能任其发展.从而使课程改革“功亏一篑”。我们必须明确: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并不是不要教师,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它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融、共事智慧快乐的活动.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是离不开教师主导的。为此.我们把教师主导作用失落的一些现象摆出来。与大家一起共同探讨.廓清认识.以期我们课改实践的步伐能迈得更坚实一些。  相似文献   

15.
曾记得,一些教育界的有识之士面对中国学生“高分低能”的严峻形势,早就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口号,这在当时引发了一次颠覆性的教育革命。但是,现实生活中考、高考的压力,又使我们有些教师不得不仍然采用“满堂灌”、“题海战术”来对付。因而,我们的中小学教学中也就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素质教育喊得热热闹闹,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  相似文献   

16.
黄毅  刘华 《德育信息》2002,(2):48-50
传统意义上的优等生就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遵守纪律、品行端正;学习能力较强,成绩优良。部分家长、教师只看到他们的分数和表面的乖巧、聪明和勤奋,而忽略了对他们的心理状况进行仔细调查和深入分析,更缺少积极的心理素质培养。事实证明,优等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与学习能力、道德认知水平并非完全同步发展,优等生往往受到比一般学生更多的心理  相似文献   

17.
笔者有幸经常外出听课,发现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比原来活跃了,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更密切了,学生的兴趣也更浓了。但与此同时,笔者也经常看到一些教师因为不注意教学细节,导致教学中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镜头,如教师设计的习题不严谨,课堂巡视闲庭信步,无针对性等。为了让这些不和谐的镜头不出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引起教师的注意。  相似文献   

18.
课程改革确实给教学带来了一些可喜的变化,诸如教师角色的转换、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增强,等等。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而且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和普遍,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现归纳如下: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问题我们都知道,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而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由于选文的因素,教材编排多以主题内容为单元,教师在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过分强调学科教学内容所反映出的人文性,而忽略了工具性,致使字词的积…  相似文献   

19.
笔者经常外出听课,发现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比原来活跃了,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更密切了,学生的兴趣也更浓了。但与此同时,笔者也经常看到一些教师因为不注意教学细节,导致教学中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镜头,如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的教学理念正在逐渐得到更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正在努力地实现着角色的转变,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在教学实践中,同样存在一些不容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