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张纪鸽 《文教资料》2006,(19):76-77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也是一个有着强烈民族自尊的民族,只是这种民族自尊在不经意之中会表现为民族主义的倾向。在文化与文学的交流中,正确的态度是立足本土文化,并吸取外来文化的长处,发扬本土文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化人和研究、传播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学术著述中,普遍将龙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与图腾,这种认识和观念在普通中国人和海外华人中也比较深入、普及。龙在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领域似乎占有很高的地位,但它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与图腾。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中国古代官方和统治者的角度、古代文献和传说资料及文学作品角度、考古学和考古材料的角度等多方面多视角考察、研究了龙与中国人、中华民族的关系,运用多学科的资料、知识和方法证明龙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与图腾。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化人和研究、传播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学术著述中,普遍将龙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与图腾,这种认识和观念在普通中国人和海外华人中也比较深入、普及。龙在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领域似乎占有很高的地位,但它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与图腾。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中国古代官方和统治者的角度、古代文献和传说资料及文学作品角度、考古学和考古材料的角度等多方面多视角考察、研究了龙与中国人、中华民族的关系,运用多学科的资料、知识和方法证明龙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与图腾。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形态。中西体育文化的交融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在这一历史趋势中,必须理性地审视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充分认识文化的交融并不是民族文化的泯灭。在中西体育文化从冲突、保持、借鉴吸收到共同发展的过程中,保持中国传统体育的相对独立性,就是在为世界体育文化的繁荣作贡献。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为中西体育文化的交融和共同发展搭建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5.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重要基础。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特性,中华民族之所以为中华民族的特性,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没有中华文化,就不成其为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立德树人必须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基本精神和育人方式中蕴含着滋养立德树人的宝贵智慧。  相似文献   

6.
<正>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重要基础。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特性,中华民族之所以为中华民族的特性,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没有中华文化,就不成其为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立德树人必须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基本精神和育人方式中蕴含着滋养立德树人的宝贵智慧。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中国悲剧早期表现了一种悲愤、凄凉、哀怨的美学倾向,它既是当时社会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产物,又是中国文化及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念、审美心理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现在研究先秦史如果还只是以中原地区为中心来宏观的研究,恐怕还是摆脱不了“万世一系皆源于黄帝”的思想束缚。那种只有中原民族及其创造的文化才是中华民族唯一的古代文明,周边和沿海地区的民族及其创造的文化不如中原先进,因为他们是戎、狄、蛮、夷,不会有先进文化的思路,要研究出合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实际,可能很难自圆其说。如果在研究中仍然局限于古文献中对区域历史文化有限资料,也难免又要回到传统的研究中去。这样说是否否定了“华夏文明”、“华夏的历史文化”?并不是,因为中华民族的前身华夏族或华夏集团,本身就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集团,很早就是由千万个氏族、部落组成的复合体,所包含的区域也就是中原以外所有的地方和后来所称戎、狄、  相似文献   

9.
吕南 《文教资料》2005,(30):122-123
民间美术的特征及其文化内涵,往往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心理倾向、思维方式以及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中国民间美术具有很强的整体性,这种形态特征尤其表现在空间造型上。由这种形态特征可以推断,中国民间美术具有一种综合体现中华民族心理倾向、思维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整体意识。而且,作为民族文化的产物这种整体意识应该视为中国民间美术的一种文化内涵。本文试图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究,分析蕴藏于民间艺术背后的华夏文明的一些基本理念要素及其历史嬗变的趋势,以便引起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上下求索、百年追逐的强国梦,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中国梦有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滋养,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和内涵;中国梦,不是复兴封建帝国的旧梦,也不是食洋不化的他国梦,而是基于党的正确领导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是中国人民继往开来、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在当代中国,中国梦具体的实现形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当前我国高校一项尤为重要的工作,因为它是具体落实我国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一系列问题的核心所在。中国传统文化是孕育中华民族的精神的沃土,是中华民族的命之所在、魂之所系。传统文化中的优良精华部分对全体中华儿女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在当今依然发挥着重要普适价值的意义。今天要努力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应该深入探索优良传统文化的供给,探寻更好发挥传统文化对满足思政工作的价值与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的历史与文化不是扩张性的,它讲信称义,主张中庸,与西方以利益竞争为导向的扩张性文化不同,因此,从西方文化与历史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国强大之后会给世界带来威胁,是一种猜测与误解。今天的中国已经表达了和平发展的决心,剔除了糟粕的儒家文化将更有助于推动世界的多边合作。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不仅讲究"烹",而且讲究"调",从茹毛饮血的时代到满汉全席的出现,再到八大菜系,食文化延绵至今。"吃"发展到一定程度,已经不只是一种生存行为,而是变成了一种文化。  相似文献   

14.
酒是人类物质文明的产物,也是人民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中国是世界上独领风骚的酒文化大国,与文化结合最为紧密。饮酒既是一种物质享受,也是一种精神慰藉,它渗透在人民生活之中,倍受人民喜爱和推崇。汴宋文化中的酒、酒楼与酒人,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酒”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上的地位与影响。  相似文献   

15.
白沙精神是一种道德精神, 它突出道德、精神和个体的价值。它表现为“为己”、“无累”的自我价值和“救人心”而“无负于斯世斯民”的社会价值。白沙精神凝聚、升华为白沙先生“豁达大度、不见小利”的人格形象, 成为世人的道德楷模而内化为岭南文化、中国文化的优良美德  相似文献   

16.
论汉水文化的生态形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华文明构成中.汉水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悠久辉煌的历史。汉水文化是融多边文化为一体,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独具特质的地域文化和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汉水文化是沉积与辐射的统一、厚重与灵动的统一、兼容性与独创性的统一、醇厚中和与阳刚峻拔的统一,具有开放性和广适性、持久性和变化性、丰富性和生长性、过渡性和和谐性等特征,与中华民族文化乃至所有人类文化一样,时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方向性、支撑力、凝聚力、推动力的作用.不仅是汉水流域人民战天斗地、开辟未来的精神法宝,也是全国人民走持续科学发展道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动力源泉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对红河哈尼族来说,糯米饭不仅是美味食物,而且还是民族精神的支柱。红河哈尼族不仅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山地梯田稻作文化,成为中国南方稻作文化典范。而且至今仍保留有与梯田稻作相关的祭祀、风俗、礼仪等,其中,糯米祭祀神灵是中国传统的稻作祭祀文化中的古老习俗。这一习俗至今仍然保留在红河哈尼族祭祖、祭山、祭寨神以及与农业相关的祭祀活动中,成为研究我们稻作祭祀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8.
“宝塔体”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种游戏性文体,由于体现了中国文字、文学、文化的独特性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宝塔体”练习以“宝塔诗”为原型,不仅是汉字、词语,而且可以是语法、语用的有效教学工具。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宝塔体”练习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于学生来说,它又具有较强的游戏性——在学习汉语的同时,学生可以获得游戏的快乐,体验中国文字、文学、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9.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还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模式。隐喻拥有普遍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它既是一种言语行为,又是一种心理过程,还是人类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隐喻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隐喻深深地根植于文化中,是文化和经验的沉淀。文章从认知角度比较隐喻在英汉文化中的异同点,以利于我们跨文化的语言学习。  相似文献   

20.
荔枝是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的水果,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从野生品种驯化为人工栽培果树,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发展。荔枝不仅推广到全国气候适合的省份栽种,还被引种移植到国外20多个国家。该文从西汉帝都上林苑荔枝移植地、两汉晋贡地、荔枝进贡道及荔枝移植流播发展史考析,得出结论是:广西苍梧县境内包括梧州市区一带是荔枝发祥地和两汉进贡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